浅谈“奔跑”在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价值

2019-01-28 07:15:53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跑步态度舞蹈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100000)

一、“情感”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自己忽然升起的某种情绪是怎么回事,应该说人类对很多种情感的认知有一部分是通过阅读文学著作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剖析出来的。 因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本就是依托人的情感产生的社会文化活动。“喜、怒、哀、乐”是对所有情感的一个概括,我们只要通过某个事件就可以更细致地分辨出人们瞬间升起的几十种情绪,哪怕是很微弱的一点。正是它们主宰着事件的变化。所以说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也不是每一种都能用语言表达清楚。它在音乐里就是一串音符,在舞蹈中就是一个动作、一个肢体语言。

不需要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悲伤的、快乐的、愤怒的、伟大的等等。舞蹈的本质就是表达一种无以言说的情感,但它不会像文学戏剧那么具体,应该说舞蹈作品表达出的情绪比较笼统,并不复杂或者曲折,它很简单,但同时人的身体语言又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情绪冲动点,或者是一种生命状态的体现,或者是传达某种信息。鲁道夫拉班曾说过“……如果认为某种姿态就一定表现了某种明确的情绪是错误的”。1舞蹈在运动起来的时候,情绪是随着时间、空间方位转化的。例如舞蹈中的旋转、转身或者群舞中围成圈舞蹈,它除了表达某种情绪,主要是转换情绪表达、转换场景气氛以及转换时间概念的作用。时间空间的变化有时就在演员的一个转身上。舞蹈的本质是抽象的,因此善于表达情绪,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的,无需语言的解析也合理的存在着。而奔跑作为人的一种情绪的话可能也是这种无以言说的情绪表达。

从理论上分析,人的情绪来自于人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人的态度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环境等一切相对于个体以外的外在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逐渐形成人思想中的认识。“认识”和“认知”是不同的,“认知”是一切有证据证明的知识,它是很少变化的。“认识”则不断地变化,它的变化是根据外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当某种情况不停地反复出现时,使“态度”转化为某种情绪。所以人的情绪体现是基于一定的事物积累形成的。例如我们看到的很多独舞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不同,但最终的情感表达以及主题的烘托都是基于人物长期对某种事物的追求产生的。它是一种规律,是个体与环境长期碰撞、瞬间产生又会瞬间消失的心理运动。类似于海面上时不时推起的浪花。“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跟认识过程不同,情感和情绪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所以它表现为对待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这种态度与人的活动、需要、要求以至理想,亦即与人的利害有密切的联系。”2那么奔跑是否与我们的生活态度有关呢。

二、“奔跑”是情感也是态度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角抱着自己亲手包好的饺子,追赶自己恋人的情景,镜头多次反复她各种奔跑的形象,每当看到这里,女主角那善良质朴而又执着的“奔跑”令人不禁眼眶有些湿润;《快跑罗拉》中罗拉的每一次奔跑,都令人紧张不已,同时在她的奔跑中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力量的美感;而电影《阿甘》的长跑,则令人体会到人们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感受到的迷茫,在迷茫中通过跑步寻求答案,寻求真理,寻求内心的平静,这样一个意味深远的“奔跑”;《动物世界》中狮子在非洲草原上自由的奔跑,则顿然令人心旷神怡,有一种愉快的感受。可见在奔跑中有人们多种内心感情。这种多重感情的奔跑形式在舞台上运用时,它就不能是现实中的奔跑,而是我们想象中的奔跑。舞台中运用奔跑动作当然需要一定的修饰感,根据主题表达以及视觉效果的呈现,奔跑在舞台上有多种形式来体现。比如:正面跑步、侧面跑步、跑步的背影、虚拟跑步、躺身跑步、运动员式跑步、机械跑步、卡通式跑步等,包括道具、光影的运用。它在舞蹈作品中不光是情绪环节,也是语言环节,也可能是作品的主题。

有时我们在创作中,特别是军旅题材创作,不知如何是好编不下去的时候,经常“哎呀,跑吧,都解决了”。当然并不是主张将一个好形式用“烂”的意思,而是“跑”的形象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虽说情感情绪是艺术创造的动机,但在创造过程中,特别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多的是需要理性的分析。理性分析什么呢?分析我们创造出的这个情感是否是合理的同时又是特殊的。因为有时“一个姿势就常常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所表演的舞蹈是什么。”3技术手段与创作目的吻合固然很好,困难的是我们总归应该在创作中留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才好。有时创作者会故意将自己处于一种没有创作目的的状态下,以求得到突破。跑步本来就是军旅生活中的常态训练,而这一行为还能够表现出人的毅力、耐力、战斗力、勇往直前的执着精神,还可以表达悲伤、难过、牺牲、迷茫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它准确表达了军人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值得歌颂的精神。创新也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创新才有价值,并不是打破以往所有的东西。比如喜欢军旅题材的观众无论好坏,只要是战争题材的都看。同样,喜欢黑帮题材的、历史题材的、动画片等等,说明这其中有令人百看不厌的环节。前面说的军旅舞蹈创作中感到应该奔跑,就应该奔跑,只是为什么跑,什么时候跑,如何跑的问题。

在人们的情感中还有这样一类:执着、迷茫、淡漠、未知、空灵等。这些看起来不像是“情绪”,因为它趋于平静,更像是人们对现实更深层的探索,因此在现代哲学论著中多把“情感”、“情绪”统称为“态度”。它更加形式化,更加概念化,因此“奔跑”在舞蹈中不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情感,它是将多种感情统一起来的一个行为,可以说是一个人生“态度”。从现代哲学角度来说“感情”就是“态度”,这是自然规律的一种,或者是正常的物理运动规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现代艺术没有清晰的感情体现而看起来像某种行为;一些现代舞看起来像是一种认知舞蹈和体验舞蹈。因为他们表现的是态度、认知和想象中的某种体验。因此奔跑这种形式既是一种情感的行为,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加可以是物理运动。它的情感内涵是极其广泛的,甚至可以包含所有情绪、情感以及态度。它可以运用到现实题材作品,也可以运用浪漫主义、抽象主义、甚至概念化的作品中。因为它符合现代哲学的“感情”就是“态度”这一理念。

三、“奔跑”源于生命的主题

人类的身体语言与动物的身体语言在科学家的研究中有共同之处。当然人类进化了,在社会生活中抛弃了一些用不到的东西,衍生出更多更方便的交流方式。人类的身体语言在理性的控制下更多的是表现和掩饰,剩下的部分应该还保留了动物一样原始状态,或者是人类想回归原始进而寻求一些答案。动物世界中狮子的奔跑一般是为了捕猎。而且狮群中只有一到两名捕猎手,都是母狮。第一名捕猎手失败或者受伤时第二名才替补上去。狮群很少群体围攻猎物,除非受到威胁或者猎物太庞大。这样看来第一名捕猎手一定是族群中速度最快的,而且在动物世界里奔跑的速度意味着生存的能力。还有很多善于奔跑的动物比如马、鹿、羚羊、野牛、虎、豹、犬等等。由于奔跑速度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动物对此是一种本能的反映而且十分敏感。基于人类也是动物中的一种,奔跑行为在动物世界意味着什么在人类世界也意味着什么。奔跑在动物世界意味着旺盛的精力和体力,由于受到生或者死的威胁更加意味着生命的延长。在人类社会中很多人喜欢跑步这项运动也是如此,包括体育比赛,是对人身体极限的一种挑战。同时它给我们精神上带来一种激励,激励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体会生命带给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同的是,跑步在人类生存中不是最重要的,它是人们的一种回归甚至是心理的诉求。所以奔跑在动物的心理是生命的象征(当然这也是人对它的解释),而在人的心理却具有“美”的含义。

例如军旅舞蹈《走、跑、跳》《穿越》《从这里出发》,古典舞《风吟》《我欲乘风归去》《钟馗》等。在军旅舞蹈中跑步形式以生活原型居多,因为更加贴近军旅生活,更加贴近军事训练生活,如队列训练式跑步、负重拉练式跑步、战斗训练式跑步等,以此反映出军人磨练耐力、意志力以及增强战斗力突破精神和身体最大承受力的艰苦而又特殊的生活。在古典舞中奔跑形式则多转化为跳跃形式或者一个姿态,将其虚拟化,增强作品中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例如《风吟》、《我欲乘风归去》,都表现了人物特殊的个性,由于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而略现孤独,但同时在孤独中追寻到了一种逍遥自在的精神世界。奔跑在作品中不是普通的行为,而是一种特除的情绪表达,因此幻化为轻盈的大跳或某一个瞬间凝固的姿态,类似于人在自得其乐中会做出一点奇怪的行为一样。奔跑的形式多次在艺术作品中出现就说明它在人们生活中具备某种象征意义,当某一事物延伸出意义,并且使人加以想象,它在人的心理就成为“美”的对象。

H·帕克认为就其本身而言,事物从来都不是美的,美可能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知觉中。……一片风景,只有当被人觉得神秘、柔和或崇高的时候才是美的;……这就是说,知觉只有在体现感情的时候,才是美的。4跑步本身是人的一个日常行为,只有被艺术家发现,并且运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它其中的非凡之处才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可是艺术家为什么会对这一类事物感兴趣呢?例如我们看到花朵,即使不用审美知觉去思考(绘画、插花、装饰房间等)仅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心中也会产生美的感觉。山坡上的牛羊、平静的湖水、婴儿、正在劳动工作的人、或者坐在阳光下看书的老人等等。在平凡的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点点滴滴会在瞬间莫名其妙地打动我们。也许是因为这些事物都闪烁着生的气息,像点点星光,透射出种种信息和我们心灵中某些追求发生强烈的共鸣,它们都包含完美的生命力,所以它必然会被艺术家发现。奔跑无疑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所产生出的各类无法解释的部分映射出人类精神领域的未知,同时也反映出精神上的某种追求。这些追求随着历史的长河推进,我们会从艺术作品中发现它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奔跑不仅反应社会生活,它更是人们探求精神领域的一个途径,一个力图解释生命的途径。

在舞蹈艺术家的眼中对生命的迹象更加敏感,因为舞蹈是身体艺术,离不开人生命的艺术。很多舞蹈艺术家在排练过程中的常用语都是“这个动作是有生命力的……这个形象是有生命感的……”。捕捉生命中的光彩以及生命中的永恒是舞蹈艺术家的夙求。“奔跑”只是其中的一种。舞蹈作品中的很多经典作品如《春之祭》《波莱罗》《卡门》,我国的《海燕》《奔腾》《走、跑、跳》《溪、河、海》等等,其中人们追求飞翔的主题、大海的主题、前行的主题都包含了人们多种丰富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伴随着一些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人们运用艺术创造也永远在追寻着某些答案。

注释:

1.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1985年人民出版社,第458页.

2.王朝闻著.《美学概论》.1981年人民出版社,第106页.

3.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1985年人民出版社,第463页.

4.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1985年人民出版社,第201页.

猜你喜欢
跑步态度舞蹈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4
跑步穿什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带表跑步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