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东,孙华,黄晓英,等
摘要:目的:探讨与去甲肾上腺素(NE)相比,垂体后叶素能否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病死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标记的临床对照研究,139例多巴胺用量超过 5 μg·kg-1·min-1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原则和方法相同,同时研究组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 0.017~0.042 U/min(1.0~2.5 U/h),如患者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再加用NE以达到目标血压;对照组以 NE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139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66例纳入研究组,73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基线时血流动力学和人口统计学治疗相匹配;研究组和对照组28 d总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异(40.9%比46.6%,P>0.05)。将患者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5分为界,发现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中,研究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3%(3/29)比35.7%(10/28),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d:5(3,8)比 5(3,8)〕、机械通气时间〔d:4.0(2.8,6.0)比 4.0(2.0,5.0)〕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使用垂体后叶素24 h后,研究组NE用量(μg/min:7.99±5.02比 10.12±5.12)和心率(次/min:93.27±7.84比 108.45±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肌酐〔μmol/L:87.5(62.8,157.0)比 76.0(52.5,117.0)〕和乳酸(mmol/L:3.72±2.47比 3.53±1.8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糖皮质激素(43.9%比31.5%)和小剂量肝素(42.4%比 41.1%)使用率相似(P>0.05)。结论:NE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可显著减少患者NE用量,减慢心率。尽管垂体后叶素不降低感染性休克总病死率,但对于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小剂量垂体后叶素与儿茶酚胺类药物联合使用可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1):33-37
入选年份:2016
唐健,顾勤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95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8 d预后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52例),监测住ICU 72 h内的血糖,比较两组入 ICU时血糖(BGadm)、平均血糖(MBG)、高血糖指数(HGI)、血糖不稳定指数(GLI)、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总用量;通过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 BGadm(mmol/L)、MBG(mmol/L)、HGI、低血糖发生率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Gadm:9.87±4.48比 9.26±3.07,MBG:8.59±1.23比 8.47±1.01,HGI6.0:2.45±0.94比 1.68±1.05,HGI8.3:0.84±0.70比 0.68±0.51,低血糖发生率:9.30%比5.77%,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GLI、胰岛素72 h总用量(U)均显著高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23±6比 19±6,GLI:56.96(65.43)比 23.87(41.62),胰岛素 72 h总用量:65.5(130.5)比 12.5(90.0),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与 GLI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09,95%可信区间(95%CI)1.01~1.17;GLI:OR=1.03,95%CI 1.01~1.06,P<0.05〕;APACHEⅡ评分与GLI的AUC分别为0.69 、0.71,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是患者入 ICU 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早期血糖波动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1):50-53
入选年份:2016
周平,李迎秋,李卫东,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入院的ACI患者40例,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病程7 d、12 d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MGB1、hs-CRP水平。结果:ACI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清HMGB1水平(μg/L,24 h:7.598±0.280,7 d:10.491±0.512,12 d:5.315±0.224)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0例,2.994±0.243)及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至少 1项的危险因素组(20例,3.272±0.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mg/L,24 h:5.815±0.408,7 d:5.063±0.510,12 d:2.863±0.297)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642±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2 d时 hs-CRP水平接近危险因素组(2.514±0.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 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者(17例)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者(23例)血清HMGB1、hs-CRP水平相当,说明血清HMGB1、hs-CRP水平与梗死部位无相关关系,而二者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1=0.377、P1=0.034,r2=0.353、P2=0.025)。此外,血清 HMGB1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28,P=0.047)。结论:血清炎症因子HMGB1、hs-CRP在AC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与病情轻重相关,与脑梗死部位无关。血清hs-CRP水平可能对ACI的发生有预测意义,监测血清HMGB1、hs-CRP水平有助于ACI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5):265-268
入选年份:2016
杨万杰,冯庆国,魏凯,等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策略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PTCL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PTCLS渗漏期,按照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进行液体治疗调整。根据液体治疗量的不同分为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组(限制组)和非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组(非限制组),每组30例。统计两组间治疗7 d内液体平衡量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限制组比较,限制组患者治疗1~6 d液体日平衡量(ml/d)减低(1 d:5968.8±1818.0比 7109.7±2186.4,2 d:3653.7±1525.1比6080.3±1538.8,3 d:1953.6±621.3 比 3223.3±875.1,4 d:-2808.7±888.0 比-4169.9±1302.5,5 d:-5969.1±1470.8 比 -6896.5±1619.4,6 d:-1938.1±746.0比-4964.0±1389.6,P<0.05或P<0.01),治疗2 d和3 d ITBVI(ml/m2)、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ml/kg)明显下降(ITBVI 2 d:689.2±60.6比 807.7±67.8,3 d:729.6±43.3比 825.5±71.5;EVLWI 2 d:6.9±2.0比 8.3±2.1,3 d:7.6±2.0比 8.9±1.9,P<0.05或 P<0.01)。与非限制组比较,限制组治疗7 d时呼吸功能障碍(46.7%比76.7%)、胃肠功能障碍(33.3%比60.0%)及颅压增高(26.7%比56.7%)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机械通气时间(d:3.6±1.1比5.1±1.5)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d:5.5±1.5比 7.0±1.9)明显缩短(P<0.01),但两组间心血管、凝血、肝脏、肾脏功能障碍发生率,血液净化率和血液净化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策略可以减少 PTCLS渗漏期患者液体正平衡的量,减少部分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1):36-39
入选年份:2016
马明远,徐杰,于娜,等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院内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ICU 105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再将P<0.05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050例ICU患者中有113例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76%;其中 96例为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84.96%。鲍曼不动杆菌在痰液中的检出率为79.65%,尿液中为10.62%,伤口分泌物中为4.42%,血液中为 3.54%,其他引流液中为 1.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住 ICU时间≥7 d、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机械通气〔相对比值比(OR)=2.957,95%可信区间(95% CI)1.106~6.253,P=0.023〕、住ICU 时间≥7 d(OR=2.991,95%CI 1.135~6.544,P=0.022)、昏迷(GCS<8分,OR=2.894,95% CI 1.803~7.462,P=0.01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3.054,95%CI 1.009~6.550,P=0.004)。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6.19%;其次为妥布霉素和替加环素,分别为 11.50%和 28.32%。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 ICU内检出率很高的条件致病菌,检出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与机械通气、住ICU时间、昏迷状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它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极高。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环境隔离及严格床单位消毒,加强手卫生宣教和执行监督,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加强痰液、分泌物等体液的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以减少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11):686-689
入选年份:2016
赵慧颖,杨艟舸,郭杨,等
摘要:目的:介绍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定植与感染的监测控制情况,总结院内感染筛查、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观察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ICU>48 h的非手术患者,记录每月XDRABA定植与感染的患者数及其一般临床特征。XDRABA定植与感染的控制措施分3个阶段,(1)暴发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感染控制的方法包括加强手卫生、物体表面消毒、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及改进抗菌药物的使用;(2)环境控制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感染控制的方法包括现场调查、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的隔离及环境的终末消毒;(3)微生物筛查监测阶段: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入ICU时对患者进行咽、鼻及腋下拭子微生物培养。结果: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内科ICU共有193例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死亡64例(病死率为33.2%),机械通气133例(68.9%);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0.3±6.7)分〕较重,ICU 住院时间〔(34.6±13.8)d〕较长。暴发阶段,每月新发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5~9例;环境控制阶段,每月新发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3~6例;微生物筛查监测阶段,每月带入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2~4例,主要来源为急诊科(占59.5%),ICU获得病例由每月2~3例逐渐减少至0~1例。结论:需采用集束化措施对内科ICU的XDRABA定植与感染进行控制,如加强微生物监测、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以及彻底的环境消毒。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 26(7):464-467
入选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