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及应对策略

2019-01-27 20:24朱明明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读物深度数字

文/朱明明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互联网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其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手机出版物等。一方面,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促进了数字阅读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出版的繁荣;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数字出版又为数字阅读提供了海量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

2019年4 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73.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1]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手机阅读已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民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比例日益提升,这势必对整体国民文化水平的形成有所影响。近年来,传媒出版等业界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都开始关注碎片化阅读问题,对其概念、成因、利弊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一些阐述。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

碎片化阅读并不是一种全新的阅读行为,只是在数字时代到来后,才成为人们阅读方式的主流和阅读习惯的常态。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碎片化的时间。而只有在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后,随时随地阅读才成为可能。如今,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纸书等移动设备进行的不连贯阅读行为,其内涵包括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碎片化和阅读效果碎片化。

2.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趋势,具有一些优点:

即时性。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即时性的阅读。电子阅读设备使阅读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渠道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电纸书或者手机进行阅读,正式阅读和非正式阅读的界限消失。这种阅读行为的即时性,是数字化时代阅读的一大特点。

便捷性。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便捷性的阅读。手机上大量阅读应用软件的开发,网页和微信平台的大量推送,超链接文本的功能,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

丰富性。碎片化阅读的即时性,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方方面面的信息。这些丰富的信息,有利于读者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和见闻。

普及性。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是实现了最大普及程度的阅读。以往不方便接触图书、报刊的人群,现在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海量阅读内容。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极其显著,主要表现为:

分散性。在分散的阅读时间段内,读者通常获取的是分散的文本信息。当两段阅读时间间隔过长,读者往往出现“忘记前面看了什么”的情形。有时,读者在某段时间内接触的零碎信息过多过杂,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对同一信息的接收,也会因为众说纷纭而无所适从。

无目的性。过多的分散性、碎片化的阅读,会使人们忽略阅读的终极意义。人们不再为了提升文化素养去阅读,而只是把阅读当作打发零散时间的娱乐行为。

思维惰性。海量片段信息的涌入,会使人们眼花缭乱。面对某一信息,人们通常尚未形成自己的思考时,大量的解读就已经再次攻入。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惰性也来越强,被诱导和造成误判的几率也就越来越大。

肤浅性。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会影响读者的深度阅读能力,加重浅阅读、娱乐性阅读的习惯养成。

3.碎片化阅读的应对策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不要轻易否定各种新的阅读方式与阅读行为。无论是浅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还是手机阅读等,终归还是阅读,与什么都不阅读的人比起来,哪怕是‘微’‘浅’‘碎片化’等也是值得提倡的。”[3]的确,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有积极的一面,不应被简单否定。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众阅读趋势,在发扬其优点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其负面影响。

实际上,只要引导正确,碎片化阅读完全可以向连贯、系统的深度阅读发展。目前,手机是数字阅读的主阵地,而建设好手机阅读平台和应用软件,引导大众走向深层次阅读,就成为减少碎片化阅读不良影响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实现以下几个层面:

3.1 政府重视与扶持手机阅读平台

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全力提升数字出版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全民数字阅读率,支持建设一批数字阅读服务平台……”[4]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都越来越认识到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的重要性,积极加强和推广数字阅读平台尤其是手机阅读App的建设。在2019年数字阅读大会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员小书包”智慧党建、中信书院App、阅文现实主义题材精品阅读项目、得到App“每天听本书”知识工程、新一代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咪咕文学院项目、“阅读重庆”全民阅读综合服务平台、中国青年阅读指数项目、“科普中国”数字阅读工程,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项目。这些项目吸引了大批读者用户,对推广全民阅读和深度阅读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根据Mob研究院提供的《2019年移动阅读行业报告》显示,移动阅读App排名前10位的是:QQ阅读、掌阅、咪咕阅读、追书神器免费版、书旗小说、七猫免费小说、米读小说、追书神器、宜搜小说、微信读书。[5]在这些App中,网络流行文学、漫画皆占主要地位,严肃的社科类书籍所占比重较小,有的App甚至根本没有社科读物。而就算是拥有较多社科读物的App,如“掌阅”App等,对可供深度阅读的经典图书的推荐力度也远远不如娱乐休闲类读物。用户一打开“掌阅书架”,就会发现被添加了多本网络小说。点开“掌阅书城”后,各栏目下面全部是网络流行作品。而只有点开全部频道,才能看到“出版”一栏,里面有一些正规出版的社科书籍,但中外、文史哲政经科普类读物杂糅在一起,往往让人无从抉择。而且,一些书籍虽为热门畅销之作或者新作,却不能证明是否为上乘之作。这在拥有海量出版物的今天,并不能起到实现读者高质量阅读的目的。

因此,如果想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相关部门和组织就要采取详细切实的措施,比如:营造舆论导向,引导民众认清长期沉浸于碎片化、浅层化阅读的弊端,倡导民众利用手机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推广更多、更好的公益性阅读平台,尽可能全面地收入经典读物,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大力支持掌阅等用户活跃度高的手机阅读App,为它们提供一些政策便利甚至是财政补贴,促进其加大推荐高质量文史社科数字读物的力度等等。

3.2 阅读软件加强自身建设

除了政府出面建设的专门的精品阅读软件之外,手机阅读App也应该完善自身平台建设,提高文史社科类读物的比重和推荐度。具体说来,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突出栏目,细化分类。要在App界面的显著位置安排“经典读物”或者“出版物”这样的一级栏目;点击后进入的二级栏目,要能将书籍进一步细分,比如可分为文学、历史、科学、技术等类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设三级、四级栏目,尽可能地将分类细化。这样一来,读者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精确选择心仪的图书。同时,App要注意提高经典读物的推荐率,如《论语》《唐诗三百首》之类非常适合读者在碎片化时间内做深度阅读的作品。

注重质量,优选版本。纸质出版物,尤其是古典文学书籍在转换成数字读物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错漏现象,从而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甚至给入门级的读者传达错误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手机阅读平台选择的纸质书本身就有许多错漏,再以此为底本进行转换,那么电子书的质量可想而知。因此,为了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阅读App应当多与优秀的出版社合作,选择那些口碑好的版本。同时,在选择优秀版本的基础上,还要照顾普通读者提高知识水平的需求,多引入一些带有注释和讲解内容的版本,以免读者因为无法读懂而放弃。

提升体验,加强互动。社科类读物对阅读体验的要求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此类读物大多篇幅较长,阅读时需要不断思考,属于“费脑”型阅读。读者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不便的翻页设置,难以调节的底色、字体、行间距等,便会因阅读体验不好而放弃读下去。因此,阅读App在进行设计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精心的设计,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感受。例如,可尊重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在页面上设置相关功能,使读者便于回看、识记、圈点。如今,掌阅、微信阅读、超星阅读学习通等App,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尤其是“微信读书”,在阅读页面实现了笔记、注释、评论多种功能并存,切实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阅读App可以加强自身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如设置通关任务,用奖励阅读币等方式,来鼓励读者坚持长篇作品的阅读。阅读APP还可通过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提升阅读兴趣和动力。如“微信读书”主推社交型读书:读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微信好友在读什么书,并将喜爱的书推荐给好友,还能与好友进行点赞、互动。这样一来,读者既能读到好书,又能与人分享读书心得。这种互动性强的App,对提高读者阅读积极性,促进读者进行连贯性深度阅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版免费,吸引用户。《2019年移动阅读行业报告》指出:移动阅读正在经历“盗版免费→正版付费→正版免费”的发展阶段。如今,移动阅读仍能够保持高速增长,要归功于免费阅读。2019年,排名前20的移动阅读App中,免费App占了其中8位,它们都在2018年年中或者年末上线,短短半年多时间,便收割了千万流量。[7]当然,提供免费阅读对付费App背后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建议付费阅读App可以向视频网站学习,在适当的地方插入广告,通过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负担免费成本。其实,早在盗版免费的移动阅读阶段,大量读者已经习惯于免费看书,如果在看社科类书籍时还要付费的话,读者会有不如买纸质书的心理,从而耽搁阅读计划,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对这些用户来说,会有看广告总比花钱好的心理。因此,就算在阅读界面插入广告,也不会使他们放弃阅读。如今,掌阅和微信阅读等付费App,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或者免费活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阅读App提供免费精品书籍,为读者的深度阅读提供优质资源。

创新栏目,倾注“有声”。《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有声书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同比增长39.7%。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听书软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总用户规模达到5.3亿。[6]如今,各大阅读APP已纷纷开通听书栏目,为读者提供有声书服务。有声书阅读能很好地配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解放了人们的手、眼,使大家在做很多事情的同时都可以进行阅读。这样一来,碎片化阅读的时间在客观上减少,阅读的连续性增强。我们曾经历过广播时代,当时丰富的名著有声资源可以直接拿来投放到阅读APP平台,供人们欣赏学习。这些资源表现形式丰富,有评书、广播剧等,制作质量高,在引起读者听读兴趣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音频耗费的主客观资源较少,却能达到比较深刻的记忆效果,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深度阅读。

3.3 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

手机阅读的三大阵地为:网络文学、网页新闻、微信公众号。相应的,它们也是碎片化阅读的三大主场。微信公众号的课题较为深广复杂,这里不进行完整深入的阐述,只从引导深度阅读的角度出发略谈几点:

建设有深度的公众号。如“经济观察报书评”“大象公会”“腾讯大家”“一席”“看理想”等公众号,推送内容均是针对社会、历史、科技、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做深入探讨的思辨类文章及评论。“经济观察报书评”的口号就是:“阅读有难度的文章,每天成长一点点。”这类文章论据充分,说理明晰,满足了读者深度阅读的要求。“一席”“看理想”还结合相关节目,在文章中插入完整视频,供读者选择阅读方式。这样的设计都有助于留住读者进行持续阅读。

巧妙推送有深度内容。公众号文章可紧跟时事热点,采用增加趣味性及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将深层次知识传递给读者。如“大象公会”的选题通常富有趣味性或角度新颖,现举几例它的往期标题:《中国人为什么热爱嗑瓜子》《元朝真的有四等人制度吗》《为什么北方人用手洗脸,南方人却用毛巾》等等。这些选题切入点是都人们表面熟悉、细思陌生的,极易引起阅读兴趣;并且文章考证清晰,说理详细,让人边读边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文章虽长,却能留住读者。又如公众号“混子曰”,通过漫画图解的形式,加以简短幽默的网络语言描述,让读者了解宗教、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每次推送的篇幅也不短,却能寓教于乐,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中掌握知识。

打造精品推书公众号。如“凤凰读书”“经济观察报书评”等公众号,每日精选出版书籍中的文章片段,供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凤凰读书”偏重于文学类作品,而“经济观察报书评”则偏重于推送经济、社会、哲学类作品。同时,凤凰读书还有“逛书店”链接,读者点击链接可进入微店购买读书,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建议此类推书公众号可以在今后打造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平台。

综上所述,移动终端的高度发达和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使碎片化阅读成为富有时代特色的阅读现象。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不可逆转,对传统的阅读和知识接受习惯都是一个挑战。面对碎片化阅读的浪潮,我们不必一味排斥,也无须终日恐慌。只要多方共同努力,寻找碎片化阅读与系统化深度阅读的衔接点,引导大众的阅读习惯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读物深度数字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答数字
幼儿读物网络市场供应情况调查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