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生命禁区里的赞歌

2019-01-27 19:55唐大麟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冷湖柴达木盆地石油工业

□ 文/唐大麟

人们所认知的丝绸之路,更多的是经武威、张掖、敦煌一线直通西域的主干道—河西走廊,这一路被祁连山与合黎、龙首等山夹峙,平坦地带狭长,绿洲遍布。却不知在祁连山以南的柴达木盆地内也有一条网络状分布的通道,唐代诗人李贺的一句“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让它为世人所记,这就是中国陆上丝路南线的“青海道”。

两宋之前,由于河西走廊的长期贯通性,柴达木地区不过是中原王朝统治下的普通领土,或是吐谷浑、吐蕃、羌人等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更替的表演场,并非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且该通道都是邻近地区人口小范围使用,也不曾承载大范围长距离间的交通运输,因此并不引人注目。

与千百年前相比,如今的柴达木依然人迹罕至,从老茫崖至小柴旦之间的315国道号称青海最美公路,沿途将近五百公里尽是沙化与雅丹地貌,然而除了运输物资的车辆,沿途几乎无人。就是在这样一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上,六十多年前,数万人汇聚于此搞石油会战,最早的会战发生在柴达木盆地西端的茫崖,那时的茫崖是一座“帐篷城”,帐篷多时有三千多顶,住着职工一万多人。当时有个叫李若冰的青年作家在采访了帐篷城后,曾在《茫崖—拓荒者的城市》一文中这样描写:“广阔的大沙漠里,搭满了成千上万的帐篷房。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公园,也没有树和花。但是这里有人,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拓荒者。他们为了给祖国开辟一个崭新的石油工业基地,在大沙漠里搭起了帐房,安了家……”在这成千上万的人里,就有我的爷爷和奶奶。

1958年9月,冷湖地中四井喷油,青海石油勘探局的工作重点东移。年底,局机关从茫崖搬往大柴旦。1959年3月,为了便于指挥生产,局机关又从大柴旦搬至冷湖。随后,“帐篷城市”里的各单位也陆续迁往冷湖。同时,茫崖石棉矿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建成,茫崖地方政府随之迁往,在那里建起了一座新的茫崖镇。“帐篷城市”逐渐收缩,后来只剩下几间房子,成为司机路过的一个食宿站。今天,在新版柴达木地图上,昔日的“帐篷城市”旧址被称作“老茫崖”。

有一年,我独自一人驾车从敦煌七里镇出发,过阿克塞翻当金山口进入柴达木盆地寻找祖辈的足迹,在他们曾工作生活过的的青海油田老四号石油基地遗址的废墟前,我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了这样一段话:

冷湖,早期中国石油西部重镇,新中国石油摇篮之一,他因湖水冷冽而得名,因地火灼热而著世。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边缘,南望昆仑,北依祁连,千里洪荒,人迹罕至。1954年新中国的地质勘探队,踏入这片貌似月球的神秘土地,启程石油之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在这蛮荒之地书写冷湖石油的激情岁月。

1958年9月,冷湖5号构造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宣告冷湖油田诞生。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30万吨,跻身全国四大油田之列。当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冷湖市。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冷湖油田步履维艰,陷入开发低谷。1977年,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华丽诞生,和80年代敦煌石油基地建成,数万名石油职工家属相继西进东迁,自此冷湖油田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但是历史不能忘记,青海石油工业在冷湖浇筑奠基,柴达木石油精神在冷湖淬火成型,青海石油梦在冷湖启航前行。冷湖油田,促进了甘青藏地区的经济开发,支援了西北边疆的国防建设,书写了中国石油工业光辉的篇章,公垂千秋,彪炳史册。

冷湖基地遗址犹如一座丰碑,树立了“顾全大局,坚定奋斗,为油而战”的柴达木石油形象,承载着共和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光辉篇章。这里是青海石油人曾经休养生息的家园,是几代高原石油儿女的精神皈依。

冷湖,因石油的热烈而温暖,因记忆的深厚而永生。冷湖,不冷!”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已置身于血脉的源头。抬头环视,目光所及之处是青海油田老四号石油基地遗址的断壁残垣,而在远方,则是巍峨的昆仑雪山。举目之间,我竟已泪流满面……

猜你喜欢
冷湖柴达木盆地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冷湖原油掺炼脱油沥青性能研究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大气电场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柴达木盆地:山水聚宝盆
冷湖: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
陈杰:冷湖,繁华散去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