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旧村改造回归初心

2019-01-27 19:44沈洁莹
浙江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旧村文脉村庄

□沈洁莹

春节,笔者再一次回到曾经伴随我经历小学时代的地方——柯桥区州山村。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路、规范有序的农贸市场、沿街整齐划一的石灰墙民房。一个最熟悉的地方突然变得有点陌生,只有外婆家对面那片宽阔的农田和连绵的远山,以原有的姿态在告诉我曾经留在这里的记忆。

明初,刘伯温乘车路过一地,登山脱口而出“此处可做一州”,州山因此而得名。如今,历史悠久的州山村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落,近年旧村改造持续大规模的推进,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当我再度回到这里,总觉得有些许遗憾,好像哪里缺失了一角?曾经上学必经的光滑青石板路,换成了平整坚硬的水泥板路,曾经厚重古朴的木门变成了冷冰冰的卷帘铁门,曾经可以喝茶听曲、孩童嬉戏的水阁桥变成了四壁漏风的廊桥,曾经可以随意进出的学堂变成了大门紧闭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是,笔者明白了,缺失的那一角是历史、是文脉、是承载记忆的初心。

旧村改造如火如荼,浙江的村庄环境的确经历了大焕新、大提升,但是大规模的改造推进也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旧村改造规划标准化痕迹明显,易导致实施的千篇一律。旧村改造规划在统一标准的设定下,因为没有因地制宜,一味遵照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导致村庄出现格式化的千篇一律,特色和个性化的乡村元素缺失或者无法凸显。

二是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能体现村庄本身的历史厚重感。许多村庄历史悠久,已形成了自身不断传承的文脉,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在一些旧村改造中虽然通过修建文化礼堂、标志性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集中方式来体现,但是文化的表现是灵活的,是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的,一些村庄直接拆除旧有设施、代之以现代设施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放,有待商榷。

三是村庄与人的互动感不够,激发新文化的原生动力缺失。村庄原有的一些设施本来是人们互相交流、文化互动和增进感情的重要场所。比如廊桥上的水阁,因为年久失修阁内设施破旧不堪使用,在旧村改造中对这一类设施没有充分利用,没有将其作为村民融合互通、展现活力的重要载体,隔断了村民与村庄、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联和交互。

大道至简,旧村改造需化繁就简,抛除繁杂的条条框框,以初心定标准、化文脉为主轴,突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传承感和人地互动感。

旧村改造标准和规划设计需因地制宜。浙江的很多村庄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村庄改造标准不宜过多过细,在标准制定中应以引导性指标为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指导旧村改造规划的推进和实施。改造规划应充分尊重村庄历史文化,摒弃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设计,让规划能够充分展现村庄的特色风土人情。

处理好环境改造与文化村落保护的关系。在改造历史文化村落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建筑和设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分类推进改造。对于严重影响卫生环境、无历史文化价值的设施可以拆除;对于虽老旧残破、但仍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设施和建筑,应秉承尽力保护、修复原貌和功能的原则修建完善,如不能留在原地,也可利用拆除的石板、瓦片、木制结构等作为街巷、广场的装饰,发挥其维系文化、传承历史的功能。

增强人在激发文化活力、历史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地的居民是村庄迸发活力的关键要素,旧村改造不仅仅是改变建筑、改造环境,更重要的是重新梳理村庄和人的关系,寻找村庄与人紧密联系的关键元素,并将之重新改造,多元化的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与村庄实现有机、深度的互动交流。旧村改造要深入了解村民的运动轨迹和行为偏好,充分尊重村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尤其是在互动交流频繁的地点应重点设计规划,尽可能地保留更多地互动习惯,并持续激活人们新的互动,在互动中滋养文化、延续历史。

猜你喜欢
旧村文脉村庄
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周边旧村改造的困境与策略——以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周边旧村为例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我的小村庄
新政!广州旧村改造整合土地及异地平衡工作指引出台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村庄,你好
现场考察
浅谈旧村改造住区景观设计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