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在基础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深度不够以及实践与理论不相融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落后的首要因素。同时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并没有高效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从而使科学的系统性的基础理论成果,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一个因素。一是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不够理性,不能够深入的将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结合的进行分析。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够整体化。三是对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其他学科进行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关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知识与技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网络所独有的知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知识理论基础。但能不能把它们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成为许多教师完成工作的一个重大考验。
当前的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得到高校的利用。同时高校教育中网络设施还不够完善,以及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英语语境等,都是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
例如,我国当前的校园网实际应用的大致情况:重视计算机硬件轻视计算机软件,以及重视技术轻视实际应用,表现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和实际应用软件的缺乏现象。高校教育的众多办公系统各自为政,在高校中能够被运用的系统概率大致也只有47%,这一现象就能说明一些信息资源在高校中被严重的闲置和浪费。再有就是当前80%的校园网的运用基本是在信息的传输与学校的管理上,一定程度的忽视了校园网的教学服务优势和供学生学习的功能。同时还存在着15%的概率是高校的技术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不能够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实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表现特点为:开展教育的活动空间是虚拟的,主体环境也是虚拟的,开展教育过程中交互性的特点,与工作相关信息的开放性,以及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信息传输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主体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必须要依据网络的特点开展和实施。这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娱乐色彩的教育信息,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中来,丰富网页的内容和信息量并实时的更新信息。截止2005年度报告显示,全国约260所高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建立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体系。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建立的网站不能够完全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网站的访问概率也不理想,经常浏览者占7.3%、有时浏览者占26.5%、偶尔浏览者占39.8%、从未浏览者占29.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近10年期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逐渐地融合进实际的教育工作体系中,逐步形成能够进行分层的领导模式,部门分层协作以及员工参与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相关教育部门的督导下,大多数高校已经对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包括网络环境的安全保护机制和网络监管机制,以及相关条件的保障机制等,能够将开展教育的各项工作进行分解细化,确保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及时。
弘扬主旋律和倡导网络的多样性,能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进程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充盈的活力。弘扬主旋律意在指,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引导。高校通过自主建立思想政治的相关网站,能够提升校园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引导,并及时解决网站上所出现的热点问题。同时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融入到网站中来,使其真正的融合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倡导多样性意在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于不同的创新形式,针对于不同的改进方式,考虑其不同的网络工作对象,而形成不同的教育工作风格,能够有效的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实际,贴合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以校园建立的网站为主体,在主体的基础上将一些新闻、技术、品格、人文等融入进网站中来,从而使校园的网络文化具有分层性和全面性。
例如:在我国教育部主办协作的同时,全国一百一十多所高校参与共同建设的“中国高校学生在线”网站,极大程度的吸引了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成为了高校学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共同建设的网络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多层次的服务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管建并用是指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增强建设的同时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网络中的需求,从而保证校园网的大力建设。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将校园中的办公楼与宿舍楼,完全的覆盖有线网和无线网,网络的筑建与接入能够使多媒体教学顺利的开展。同时高校在校园网站中,设置了校内数据信息综合性的搜索专栏,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搜索查阅,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综上可以看到,在未来高校的学习生活中,网络生活以及网络辅助学习已经融合进学生和教师生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活中的网络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因其传播性极强,所以对于网络的监管以及负面影响,不应该笼统的进行禁止和封杀,应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辩知能力,加大时间和精力增强师生的多向思维,使师生在学校主导的作用下能够有机的进行结合,从而摒除弊端,将校园网络资源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同创新,共同享用。
以重庆邮电大学校园网络体系为例,重庆邮电大学在“红岩网校”的整体建设过程中,一直遵循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建设和维护的模式,并成立了网络组织的学生领导队伍。到现在为止,前后已经有将近1800名学生参与过红岩网校的设计和建设,而且每天有固定数量的学生对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将校园网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不仅提升了校园网络的活跃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创建高校校园的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任务中的一个努力方向,能够高效的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遵循正确的导向,使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的陶冶下得到成长和教育。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要想达到高校一流的水平,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支持的同时,要积极的为其提供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以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为目标。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在校园网不断发展和建设的同时,要结合师生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利用一些新时代的技术将校园网进行不断的开拓创新,尽可能的使网络文化与网络服务多样化,从而使校园的网上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多彩。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校园网的文化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的网络监管,并不断完善高校校园网络的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文化在校园中文明健康的发展。
高校应当有意识的在校园网中建设独立的管理体系,使其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负责对互联网上的一些内容进行搜集和整合,职能部门应该制定出网络的相关应急对策,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负面的舆论信息备有时刻战斗的充足准备。
通过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管制度,可以为高校学生制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结合国家相关的互联网法律体系,在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校园网中的网络立法,从而使互联网传播的活动更为法制、规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应合并整体的教育工作体系中,并结合实际发展的各项要求,对队伍的工作量进行充分的整合,提高解决学生在网络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及时的监督发现。坚持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将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利用网络特有的交互性的特点,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文化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技术已经日益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电子产品通讯手段的持续进步参与高校的日常生活中来,所以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应该选用一些有效的对策以及多样化的措施,使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不断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酌情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比值,建立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基地,组织教育队伍定期的进行主题会议,深入的了解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教育方式,以及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下,更有效的创新和及时的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深入的推进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