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建构与言说:《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出场的三重路径

2019-01-27 10:41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共产主义展示出的未来社会愿景,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念目标,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意蕴,是批判和规约现实的理论表达。《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述共产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尤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特征的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理论的最终完成。

一、批判路径:与拉萨尔主义的无情斗争

为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拉萨尔主义的界限,表明“我们和上述原则性纲领毫不相干,我们和它毫无共同之点”,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发表简短声明即《哥达纲领批判》。

(一)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和公平分配

《哥达纲领》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劳动的解放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马克思认为从财富源泉的角度看,劳动并不是财富唯一来源,“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1](P357)。只承认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说法,是资产阶级为掩盖其残酷的剥削制度的狡黠手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确切表明只有具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个前提,并把自然界视为自身的附属品,资产者才能宣扬劳动是财富源泉。空谈劳动,对于无产阶级极具诱惑性。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此情况下,资本家便会掩盖资本占有、剥削劳动的事实,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极力宣传劳动对财富的重要性,工人阶级若想摆脱贫困状态,唯一的途径就是劳动。久而久之,工人阶级便会被资产阶级同化,丧失阶级意识,认同资本主义社会。

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凭借荒唐想象,妄图实现不折不扣、公平的分配无疑是在胡言乱语。马克思认为实现公平的分配这一观念,在任何形态的社会中都会成立,公平一词具有相对性,公平这一观念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是经济关系决定法权关系,而不是法权关系产生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者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必然认为“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因此,公平在马克思那里就是一个模糊概念。马克思进一步谈到,劳动所得是属于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作为集体劳动所得,必须通过三个环节的扣除才能进行个人分配,即社会总产品要弥补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为扩大再生产而服务的资本;留有为“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个人分配之前,应扣除“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福利费用、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救助基金的费用。如此这般,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变为有折有扣的劳动所得。批判资本主义劳动所有权和公平分配理论,以此突出生产资料的根本地位和回归生产方式的重要性,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基础和运作方式。

(二)批判狭隘劳动解放阶级论

《哥达纲领》以狭隘的观点来看待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一切阶级,将其他一切阶级视为“反动的一帮”,并丝毫没有提及工人运动的国际职责。马克思认为拉萨尔虽然熟知《共产党宣言》,但他却只是简单地套用其观点,粗暴歪曲了《宣言》的内容,“不过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组成的反资产阶级同盟”[1](P356)。首先,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斗争,他指出过去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上升阶级时,贵族阶级中有一部分就会转入到资产阶级队伍当中。而现在,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承担起历史发展的使命,因此一部分在理论上认识到历史发展总体方向的资产阶级也会主动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此外,虽然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但由于中间等级与资产阶级处于对抗状态,为保持自身生存及将来利益,也会放弃原先立场,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促进无产阶级革命的顺利完成。其次,“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2](P419),无产阶级运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共产主义事业代表着整个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着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要勇于担负起国际职责,正确处理好本国和国际的关系,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本身,使生产全部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狭隘劳动解放阶级论的批判,壮大无产阶级革命队伍,论证世界历史性是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三)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拉萨尔认为铁的工资规律与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自然规律有关,人民的平均工资只能维持其最低生存和繁殖后代的需求。从具体工资来看,具体工资以平均工资为标准,围绕其上下波动,当具体工资高于平均工资时,工人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工人人口呈上升状态,工人供给数量逐渐大于需求数量,此时工资便会下降到原先水平。反之,当具体工资低于平均工资时,工人的生育情况就会减少,人口出现外流,工人供给数量逐渐低于需求数量,工资便上升至原先水平。可见,拉萨尔仅仅将工人工资的涨落归因于人口的增长,从而忽视工人的贫困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关系,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永恒化。

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才是工资的本质。工人在生产中,其工作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地,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价值也分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工人最终得到的工资只是维持其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资本家却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无偿占用全部的剩余价值。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引起工资平均水平的提高,而是引起这个水平的降低”[3](P69),工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这一奴隶制度,才能最终获得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二、建构路径:共产主义如何实现

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是共产主义出场的逻辑原点,在与拉萨尔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归宿的共产主义呼之欲出。如何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变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现实目标,即论证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是共产主义出场的逻辑生成。

(一)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的根本特征

过渡时期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所表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我国当下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一种无阶级、无国家、无差别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愈加成熟,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须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与此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过渡时期的根本特征,是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检验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也是判断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列宁曾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4](P139),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承认阶级斗争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必然面临巩固政权的需要,作为掌握新兴政权的统治阶级,客观事实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邓小平曾说过“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5](P176)。一方面无产阶级必须镇压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行全球霸权,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意识形态,必然会扶持境外敌对势力,进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分裂破坏活动。另一方面,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事业顺利发展,无产阶级专政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深化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公有制:共产主义的经济之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制问题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哥达纲领批判》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存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主义的核心内涵就是共产,共产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根本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其观察到的资本主义社会19 世纪20 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以及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的工人运动现象,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渐加深,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进一步发展生产。“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2](P414),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共产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此,“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2](P414)。建立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必然之意。如何建立公有制,改造社会制度却不能急于求成,资本主义的丧钟虽已敲响,但马克思在目睹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提出“两个绝不会”的明确判断,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打了一针清醒剂,消灭私有制的步骤要徐图缓之,“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里的总量”[2](P421),如此,才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正确做法。

(三)按劳与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公正手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随之对应不同的消费资料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P373),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分配方式的不同,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物质条件的制约,分配方式只能采取按劳分配。在马克思看来,按劳分配这一历史必然性的产物,从形式上看,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建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的剥削现象得到废除,每个人都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决定每个人最终获得的消费资料的多少。在这里,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原则和流通货币已被取消,生产者之间不再进行商品交换,生产者只是“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1](P365),每个人根据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大小获得同等份额的生活资料。从内容上看,按劳分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P363),按劳分配这种平等的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包括阶级、天赋、家庭等情况,最终每个人所分得的消费资料是不同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分配平等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有效统一,分配也不再是按劳分配,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劳动成为个人自我确证的手段,成为生活的第一要义,生产成果由全社会的人共同占有,需要成为最终的分配尺度,每个人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需要,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如情感、尊重、理想等需要。

三、话语路径:共产主义的阐释言说

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其话语言说方式也褪去抽象思辨的外衣换上感性实践的现实着装。言说方式的转变透露出学术思想的变更,话语表达体现出共产主义的逻辑演变。

(一)从抽象到感性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共产主义的诞生地,此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言说是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联系在一起的。异化史观以自由自觉的劳动,理想的、高度完善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异化劳动导致人与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人的异化,而共产主义作为对异化劳动的消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人的真正本性的复归,使人回到符合人本质的生活状态。异化、扬弃、类本质等是先于经验感知、带有抽象哲学色彩的话语表达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视为未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形式,并不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之上进行考察的,而是采用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进行理解,并没有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依托于物质力量,而是依托于人的本质力量,徘徊于本质和类之间。

《哥达纲领批判》作为共产主义成熟之作,话语方式由抽象转变为感性。异化、类本质等早期抽象词语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现实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经济结构等有助于科学解答时代问题的感性话语,马克思不再从价值悬设的角度理解共产主义,不再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抽象的历史结果,而是始终立足于现实感性世界,将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将共产主义“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即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取和凝练的具体科学所证实的事实。马克思将以往所创造的一切历史成果作为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不再是预先设定、无需证明的前提,而是可以通过现实经验的活动直接体会到,受到社会经济结构中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而处于不断变换之中的,这一历史前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则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基础上产生的”[1](P363)。

(二)从思辨到实践

思维是话语的指向,话语是思维的再现。从抽象思辨到感性实践,从天上到人间,是马克思话语变更的真实意蕴。抽象思辨一直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存在形式,黑格尔将近代以来的抽象思辨哲学推向顶峰,建构起绝对完满、体系完备的哲学世界。

思辨与实践的逻辑起点之不同就在于思辨以概念范畴为起点,实践以现实世界为起点。早期的马克思在进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虽已充分认识到思辨哲学脱离现实世界的危害性,并企图建立关照现实的哲学,但此时由于马克思只是批判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潜移默化中仍受到唯物主义思辨哲学的影响,“深信共产主义不过是他所宣布的原则的必然结果,而且实质上不过是他很久以前在理论上所宣布的东西的实践”[6](P594),此时的马克思以想象、哲学原则的前提代替现实的历史过程。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系统展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以往社会主义的批判,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状况——“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之后完成和实现话语革命的变更。《哥达纲领批判》考察共产主义,从现实社会和经济关系角度出发,将自己的革命话语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共产主义作为实践性的革命话语,并不是像拉萨尔主义那样虚假地变革或摆脱现实,说一些“陈旧的、人所共知的民主主义的废话”,而是从实践的历史的范畴把握世界,从实践主体的角度阐述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即对无产阶级来说,共产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差别,改变“现代国家制度”及其根基,使现代社会的一切都革命化。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