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洁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山东 烟台264003)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要求,并且伴随着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老师职工间的沟通,职业院校一直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1]。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在校企之间存在的的最重要问题[2]。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目标人才要能够满足企业的日常经营需求,其中部分企业认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职业教育会影响到他们的直接或间接利益,这些企业并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认为职业教育与其无关,这就导致其校企合作的意识不强,进而导致没有将在校的职业生拉拢到自己的企业部门,也没有将校企合作当作是一个企业自我的人才培养过程。
现在的职业教育都采用理实一体的基本思想,但是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非常匮乏或是学校相关设备的短缺,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阻碍,相关知识的掌握不牢靠等问题,导致学校不能制定科学规范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系统化、合理化、专业化的培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实际工作中的要求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不能够完成企业所交代的工作任务。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之一是为了给相关企业和部门提供专业的人才,这也是学校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一种动力需求。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数都为短期,具有很强的不规范性。校企之间缺乏着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企业也得不到相关利益的保障,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弊端,都会很容易影响到校企之间的合作。
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水平的提升,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等的支持和统筹。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在同一目的的基础下才能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调节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鼓励企业接纳职业院校输送给企业的人才,并且要求职业院校要将学生的教育进行新模式,新规划的改革,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提升职业人才对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盈利,最终提升职业教育对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生产车间进校园模式,就是需要企业将生产车间进驻学校,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生产车间的标准设备和加工原材料,学校再根据企业的要求提供一个适合生产车间的教学环境,进行场地和设备的建设和运行。在校企联合的作用下,建立一个合理化的生产车间,也就是学校俗称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期间的指导教师,需要将生产实习和实践的过程,严格地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授课进工厂的实训体系,学校还可以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大纲之中,安排部分职业技能和动手实践性能非常优秀的学生到基地的岗位进行学习,还可以派送一些相关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场地实验,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进入工厂和企业,运用这样的方式解决职业院校中人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问题,实现实习进工厂的最终目标。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非常迅速地进入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提前渗透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哪些内容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按照企业的要求,将目标人才进行相应的划分,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满足职业性能的需求,实现职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的无缝连接,达成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进而形成资源与人才共享、优劣势互补、利益双赢的新型合作模式。
总之,健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