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傣族舞蹈发展中的现代化呈现
——以剧目《蚕》为例

2019-01-27 08:44任彦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舞傣族剧目

任彦

(山东艺术学院,济南250000)

1 引言

自古以来傣族是繁衍生息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最为著名的就是其舞蹈文化。傣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模仿当地常见动物的行为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人格化元素。傣族人民追求生活的安定,向往和平,崇尚自由,舞蹈呈现出优雅和平和的特征、别具一格的形式和缤纷多彩的内容。傣族舞代表性舞蹈是孔雀舞、象脚鼓舞、蝴蝶舞等。傣族舞以“三道弯”最为著名,动作细腻,柔软又不乏内在的力度,动作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傣族舞内柔外刚,以柔美优雅著称,具有与众不同的力量之美,在细腻柔美中展现民族的生命力,体现傣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民族个性。

傣族舞剧目《蚕》是北京舞蹈学院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参赛作品之一,由贝毓卓编导,敖明俊演出。通过对剧目《蚕》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傣族舞现代化的隐性脉络,发现传统民族舞蹈在新的时期中的自我调整与创新,体味90 后青年在推进民族舞现代化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努力[1]。

2 剧目《蚕》舞蹈形态的现代化

民族舞可分为三个层次:原生态的民族舞(真正的民族舞)、教学形态的民族舞和舞台形态的民族舞。现在走上舞台的民间舞形态已很少把原生态的民族舞原样搬上舞台,几乎都经过了教学形态的民族舞的提炼与整合。这种民族舞蹈,被称为“学院派”民族舞。

2.1 民族舞蹈元素的重构

“学院派”的民族舞蹈将民族元素进行了彻底的拆解和重构,将民族原生态粗朴的动作加以美化,风格性加以强化,动作技法加以放大,传统的民族舞蹈也因此被“现代化”。作为优秀的“学院派”民族舞的剧目《蚕》,正是对粗糙的原生态傣族舞蹈进行了重新分解和深度剖析,提炼出了新的风格性元素,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创造出了源自于傣族舞、但又高于传统傣族舞的舞蹈形式,是在原生态傣族舞蹈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与升华。

2.2 舞蹈技术的突破

“学院派”民族舞蹈依稀保留了原有元素动作形态,但在舞蹈整体形态上也呈现出了众多创新。舞蹈元素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不规则性以及灵活多变的特点。剧目《蚕》注入了众多时下流行舞蹈元素,加入了爆点、快节奏、夸张的大幅度舞蹈动作,对身体所呈现的各种舞姿和力度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新舞蹈的元素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结合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正如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组《蚕》推介片中编导和演员所介绍的那样,优秀作品《蚕》有两大特点,一是舞蹈演员用上半身来完成整个作品下半身基本原地不动;二是在舞蹈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在舞蹈动作频率上达到了一种极致,最快达到四拍三十二个动作。

3 剧目《蚕》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在新的时空环境内,民族舞蹈展现给人们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光彩夺目的改编和加工,显示出民族舞蹈的现代性特征。

3.1 包装技术的现代化

剧目《蚕》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空间结构上创新与大胆的构想,使其突破了传统所固有的舞蹈表现形势。舞台包装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已成为舞蹈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剧目《蚕》舞蹈形态包装的设计,舞者发型设计为蚕状,上身赤裸,下身服装分为两层,舞蹈中,服装的转换很好地配合了蚕由卵、幼虫、蛹到破茧成蛾的过程。在色彩上,剧目《蚕》的舞蹈服装频繁地使用了色彩语言表情达意,传递和诠释了生命刚柔并济之美[2]。

3.2 技术设备的现代化

剧目《蚕》利用现代化的高品质的音效设备和高清投影技术在舞台上模拟出绚烂的想象空间和逼真的现实场景,现代科技化的舞台场景和舞者动作的完美结合向观众最大化地传递舞蹈作品的感动与理念。在现代化的灯光和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配合下,在舞蹈高潮之处,舞者脱去第一层下衣,露出里面第二层白色下衣,手牵两侧,展翅舞动,最终化蛹成娥,翩翩起舞,传递着生命力度之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剧目《蚕》的表现形式设计充分了解了蚕的特性,融入角色丰富舞台的整体效果,使整台舞蹈表演浑如一体,如梦如幻,使观众欣赏舞蹈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存在于音效和光影共同交织的虚拟的场景当中,美轮美奂。

4 剧目《蚕》舞蹈立意的现代化

剧目《蚕》在创作立意上不断创新,充分运用隐喻、暗示、象征等多种现代化手法,力求表现朦胧的意象和多元的主题。

4.1 人生意义的追问

传统民族舞蹈创作立意单一而明确,往往通过评述和写实的手法来呈现现实的民族生活,并不太注意深层次人性的思索。剧目《蚕》在模仿常见的当地动物——蚕的行为活动为主要内容和动作的基础上,在立意上探寻人生奋斗的意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拷问生命的终极价值。舞蹈本身所带来的直观动态的美和音乐的完美契合,将生命的价值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观众的心就此捕捉到了舞蹈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4.2 本体价值的凸显

传统民族舞蹈群体的价值往往是通过群体的共性来体现,而现代化的民族舞蹈则强调对个体的突出,强调个人的塑造,强调对当下的表现,强调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剧目《蚕》在创作理念上对人性的思考与尊重,反思各种价值并纳入到舞蹈创作之中,塑造了立体而又丰满的形象,展现了特别的艺术魅力。

5 剧目《蚕》创编视角的现代化

剧目《蚕》不断突破传统创编视角的束缚,在创作中不断强调自由、人生意义的探寻和终极意义的思考,回应观众的期待与追问。

5.1 自由创作的强调

剧目《蚕》创编视角的现代化,首先表现在对自由创作的强调。作为90 后的新一代年轻创作者,追求自由,摒弃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对动作的“四平八稳”的苛求,力求摆脱习惯传统的羁绊,打破传统的束缚,在动作编创中大胆融入各种舞蹈元素,重视和强调舞蹈技法,舞蹈语言呈现灵活多变且不规则的形态。

5.2 人性的关注与思索

集体价值的突出与强调,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整体文化的珍视,使传统民族舞蹈与观众在情感上容易达成共鸣,也往往忽视了个性因素的关照与思考。剧目《蚕》强调人性,突出主体意识。透过剧目中意向的“蚕”,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在生活中的奋斗历程,与命运的抗争,对成功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等深层次概念的思索。

5.3 观众的关注与回应

对观众的关注与回应,也是剧目《蚕》创编视角现代化的表现。也是对受观众喜好和关注的现代化舞蹈的重要解释。剧目《蚕》生动表现了蚕由卵、幼虫、蛹到成蛾的喜悦之情,舞蹈中体现的生命力的顽强与奋斗的精神,让观众在现实和情感之间体味艺术与自我的交融与共鸣。

通过以上对傣族舞剧目《蚕》的分析,可以发现,傣族舞蹈在当代中国民族舞蹈现代化中具有典型意义,折射出了传统民族舞蹈的现代化路径及其特征,也显示出了现代化的审美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别。通过学习剧目《蚕》亲身感受到剧目从肢体上所带来的新的傣族舞蹈的风格。从作品中感受到蚕沐浴阳光时的享受和蜕变过程中的挣扎与奋斗,以及蚕化羽的沐浴到阳光的成功,那种坚定的信念给人们今后的舞蹈学习以创作启迪。感受传统舞蹈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舞的“现代”化,而是一种现代时态意义上的现代化。通过以上对傣族舞剧目《蚕》的梳理,人们可以很高兴地看到,年轻的90 后创作者创作的傣族舞蹈进行的努力和呈现的新面貌。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同时代民族舞蹈者的传承和努力之下,傣族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一定会更加光明而灿烂。

猜你喜欢
民族舞傣族剧目
浅析民族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舞台剧目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民族舞在普通高校开展的措施意义与对策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探讨民族舞在广场舞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如何更好的表现民族舞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