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防错纠错的内在机理探析

2019-01-27 05:44:19崔建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

崔建周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太原 030006)

改革的实质是人凭借主观认识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人为设计和主动干预,是既有政权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的主动变革。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370但任何天才的设计都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实践的全部,所以改革出现失误在所难免。一些国家和政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由于错误、失误而引发社会动荡乃至政权更迭的事例并不鲜见。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里引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其始终在变质变色、政权得失、改革成败上保持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具备了防错纠错的内在机理。

一、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能够防止出现停滞性错误,从而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的必要性与正当性植根于人民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上层建筑的变革需求。改革滞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会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激化,使政权的合法性丧失。改革不能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要求同步是一些国家的民众对执政党丧失信心的重要因素。执政思想僵化、管理体制固化、既得利益强化是改革停滞的重要原因,基于认识、体制乃至既得利益而产生的改革惰性很容易发生。“历史反复表明,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经常的、正常的改革,矛盾就会积累,危机就会酝酿,动荡就会孕育,革命就会爆发。革命不过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旧制度形式的一种工具,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非常态”〔2〕。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变革的需求面前不僵化、不停滞、不畏难、不避险,逐步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军队、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的锐气何以能够持续长期保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1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初心、这个使命,一切都从初心和使命出发,中国共产党才始终保持了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才能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4〕,不囿于暂时的成就故步自封、政怠宦成,从习惯性思维中走出去,从陈旧性体制中跳出去,从既得利益的藩篱中冲出去。改革是执政党主动推行的社会变革,从中国共产党4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执政党只有牢记建立于全体民众根本利益、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基础之上的初心和使命,并引领民众不断为之奋斗,才能为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能使改革与时代要求同步、与人民呼声共进。

二、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不犯方向性错误,从而使改革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成败。方向错误必然背离改革的初衷,甚至会使以往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中国的改革紧紧扭住“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条主线,从而使改革的大方向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之上。由于借鉴、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分化瓦解战略,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总是充斥着改革方向的争论。如何在改革过程中保持政权的稳固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如果在改革方向上出现错误,轻则导致改革的停滞甚至倒退,重则导致政权的改旗易帜。苏联共产党因改革方向错误最终导致亡党亡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苏共右的错误,主要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开始,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达到了顶峰,以致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教训十分深刻”〔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在改革进程中却因为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方向,从而保证了其在“东南西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邓小平指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6〕“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37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性质。“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7〕99。在中国40年的改革历程中,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改革重点和改革任务,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守住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从而能够及时纠偏,保证了中国改革没有出现大的方向性错误。中国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任何国家的改革都必须瞅准方向并始终坚持,改革方向的选择必须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上,结合本国独特的历史特点和国际社会经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吸收有所摒弃,不能逆历史进步潮流,不能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能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三、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能够防止分散性错误,确保全党全国步调一致

改革不是搞乱,变革需要稳定,稳定离不开权威。改革权威缺失,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至上,都会导致改革动力缺失、改革方向摇摆,从而造成难以修复的颠覆性错误。对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中国而言,是否具备有强大号召力、组织力的政治组织是能否顺利推进改革的先决条件。近代中国几次变革尝试的失败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没有先进的政治组织的领导、组织和动员,全国一盘散沙、人心涣散、各自为政、缺乏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邓小平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1〕242中国的改革带有革命性、全局性、系统性、渐进式等特点,改革难度大、涉及领域广、风险挑战多,关联互动性强、复杂困难程度高,必然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必然会有不同的认识。如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如果人云亦云、趋附盲从,必然会导致改革步伐停滞、改革方向偏移,破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最终不仅改革不会成功,还可能会使中国社会重新走向四分五裂。所以,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都必须坚持党对改革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步调,防止一切地方本位、小团体本位、个人本位。在40年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共识促改革,坚持“全国一个调、上下一盘棋”,八方联动、统筹协调,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也是改革顺利推进的组织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8〕。党对改革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党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在改什么、不改什么、怎么改上始终立场鲜明,始终由党提出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始终由党掌控改革的节奏和步骤,始终由党来弥合社会各界关于改革的分歧并不断注重从思想上引导民众、教育民众。二是党始终有力有效地凝聚各方力量来推进改革。在改革进程中,党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内耗,最大限度地汇集改革合力,确保了党的各级组织共同发力、社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套。三是党始终注重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都在特别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同时强调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政令畅通。邓小平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1〕277“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1〕278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重申“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3〕20。特别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由中央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推进改革,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要一哄而起。”〔7〕106这也启示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政党性质不同,但是对于推进改革而言,一定的权威和秩序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不仅不可能推进改革反而会陷入政治碎片化、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显而易见,这一权威和秩序不是依靠独裁专制甚至暴力镇压来获得的,而是要建立在政党自身是否廉洁、是否能回应民众诉求、是否能有效整合社会力量、能否提出正确的改革思路基础之上的。

四、始终坚持党的政治立场,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能够及时发现失误,防止改革背离民意

改革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者不是能预测未来的先知,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有所失误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失误的程度大小、失误的延续时间和失误的影响范围。如果失误较大或者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影响范围较广,就可能诱发甚至演变为颠覆性错误。中国改革的40年里有过各种失误,但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很快觉察并纠正错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进程中始终站在人民这一根本的政治立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谋划改革的立场放在为人民群众谋取最根本的利益上,始终把推进改革的主体放在依靠人民群众上,始终注重倾听人民的心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失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从而保证了改革的方向正确、人民的衷心拥护,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23随后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7〕98-99。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保障人民权益,切实尊重人民权利,从而为改革划出了最大的同心圆,形成了最大的公约数。比如,农村经营模式的变革,价格闯关之后的及时治理整顿,国有企业的几轮改革,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扶持,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改革框架的出台等,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牢牢站在人民立场、始终尊重群众智慧的改革成果。改革40年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坚定站在人民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上,中国共产党才没有简单地用“理论裁剪现实”,而是以巨大的勇气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及时发现并纠正失误,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五、始终坚持科学的改革方式方法,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能够及时纠正失误,防止失误演变蔓延

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方法。改革不是空想,探索不能蛮干,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如果改革方式科学,即便有错误也能及时纠正,不至于犯下全局性的错误;如果改革方式不科学,小的失误都极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古今中外因方式方法不当而使美好的改革愿望落空的案例比比皆是。“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9〕。中国的改革没有任何现成道路可走,唯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深入。在探索的进程中,由于坚持了科学的改革方式,形成了完善的纠错机制,所以中国的改革虽有失误但都能及时得到纠正。

改革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下述三条无疑至关重要:一是解放思想与坚持原则相统一。解放思想是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坚持原则是改革的根本防火墙。解放思想要求全党在改革问题上要开动脑筋、敢想敢试敢闯;坚持原则要求全党必须守住改革边界、始终扭住改革方向、盯住改革目标。二者的相互统一,贯穿于中国改革的全过程,既切实解决了思想僵化、不敢改、不想改的问题,又有效防止了改革背离初衷、越出底线的问题。二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既通过基层探索创造推进改革的新鲜经验,又通过中央的科学集中和顶层设计为改革者撑腰,防止改革方向走偏。“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和闯”是打破僵局、探索新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胆创造,还是“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深圳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典型案例。中央的正确集中和顶层设计为“试和闯”保驾护航、定位纠偏,进而修正、完善特殊性经验并上升为一般性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7〕103。三是改革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协调。毛泽东曾经形象地将这一方法称为既要“牵住牛鼻子”也要善于“弹钢琴”。改革是复杂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所以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全局推进。改革是系统的,本身就有全面性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单兵突进,既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还会因“单对多”而导致“首尾不能相顾”。比如,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首先抓住人地关系这个重点,扭住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牛鼻子”,从而为国家的整体性改革打开了一个缺口,在随后的40年里逐步推进农村的整体性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进而形成了乡村振兴这一根本性、总体性的改革战略。

改革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坦途可走。对40年改革事业最忠实的继承就是永不懈怠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40年改革事业最全面的总结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40年改革事业最刻骨的铭记就是必须始终具备忧患意识、枕戈待旦,及时防错纠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7〕102新时代,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总结改革进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既要以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又要把防范颠覆性错误的要求一以贯之地贯穿于改革全过程,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重要任务,推动改革之帆始终高扬,确保中华巨轮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改革创新(二)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