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皇 凤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且集中表现为制度质量的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开创了“中国之治”的全新境界,而“中国之制”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则是成就“中国之治”的首要原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13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是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支撑,是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
《决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改变和决定着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并通过提供信息和实施制裁的双重机制稳定人们的行为预期,(1)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47页;〔美〕杰克·奈特著,周伟林译:《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从而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制度是理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视角,制度规划和实施能力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而制度创新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机制。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则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国家治理必须固守的原则,并始终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和发展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强调要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主张“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样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张“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7页。,并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页。。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下,我国才得以不断开拓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领域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启示人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运动轨迹,制度建设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其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时空情境中,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和有效路径。现代国家治理是以制度为依归的治理,制度建设的质量是影响和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国家制度建设,既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制度资源相当匮乏的基础上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和大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度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有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制度变革的贡献率为45%至48%(5)《改革》编辑部:《中国重点领域改革的着力点与政策选择——“中国重点领域改革”研讨会综述》,《改革》2012年第12期。。尽管“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投资红利”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充分释放这些红利的根本保证是制度建设、制度调整与制度创新(6)滕明政:《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功能愈加凸显,制度建设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为有效应对快速的经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治理和发展难题,中国共产党以加强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为着力点,稳步构建兼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在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优化治理体系,有效回应了社会和公民的治理需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必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4—105页。就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制度调整和制度变革,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展现制度优越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并把这种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
优良的制度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建设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根本保障。在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制度建设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展开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8)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年第23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制度的总和,是一整套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其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关键性制度安排。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则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思路。根据《决定》中明确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支撑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结构同心圆的中心,纵向维度上自上而下、一以贯之,横向维度上则具有强大的向心控制力(9)参见〔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2002年,第10—11页。。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占据统领地位,也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关键支撑。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的根本保障,也是汇聚起全党全社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磅礴伟力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指挥枪,通过党委(党组)制度、领导小组(委员会)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双重领导制度、国有企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协商民主制度等具体制度安排,实现对政权机关、经济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全面领导,有效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既是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全面领导水平的根本保证,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一切治国理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归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各项体制机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全社会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程度。因此,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环节,其完善和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以及支撑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统一战线制度的有机统一,既明确党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又明确各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韧性和活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力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与贯通,保障人民群众通过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维护切身利益,保障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激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力量。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不同层面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支撑。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突破口。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0)袁曙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0日。。同时,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诸多领域的宏观制度建设要求,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律制度之中。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纵深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提高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提供法治保障。
四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94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对其他领域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响,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12)刘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2日。。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引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培育了积极力量。积极利用市场化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市场和社会力量,培育公民能力,在人的发展与制度现代化的有机互动中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最为重要、最为成功的实践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不断稳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根基,能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急需的制度建设积累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
五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生命,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根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滋润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力量。《决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2页。文化制度既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与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源自现代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又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深层次力量。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因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支撑条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不断完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构建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的公民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和社会心理支撑。
六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应该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科学化、结构的合理化、方式的精细化、过程的民主化,以科学完备的社会治理制度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郭声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8日。就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愿景目标而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的“中国之治”制度体系,其重要根基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依托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紧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构建群众需求导向的基层服务管理体系是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要深入推进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秩序,不断增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可控性和韧性。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城乡社区的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另外,还要重视社会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内生性秩序,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内生力量,提升基层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确保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转起来,促进基层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和善治的有效实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根基和制度支撑。
经过70年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19页。、能够有效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有效编织起规范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国家—社会关系、政府—市场关系、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之网。其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有效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成为支撑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制度体系。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决定》明确指出:“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1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67—68页。目前,支撑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制度设计的价值定位很高,但受制于社会生态环境,许多制度的可实施性不强。承载着现代价值理念的制度体系往往悬浮于社会之上,空有制度规定而不见制度的实际运作,正式制度对人们行为真切的规范力严重不够。这种情况严重耗散着正式制度的权威性。又如,特定的制度单元之间、各种次级制度体系之间,以及制度单元和制度体系之间普遍存在抵牾甚至冲突的地方。再如,某些制度滞后于社会需求变化,或者与风俗、习惯等各种非正式制度的配套性、协同性不强。因此,笔者认为,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支撑的构想应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制度设计理念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国家,人的现代化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我国的国体和政体都决定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依据和归宿。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制度设计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基层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他们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原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构建充分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的制度。同时,党和政府要顺应人民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抓紧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所必备的制度,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要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并合理设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善于运用民主法治、平等协商的办法来协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另外,要推进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体现和尊重民意,通过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让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和有效综合。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坚持有事、遇事和做事多商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而民主的决策,确保遇到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民主协商,以便有效提高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总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设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支撑体系时必须坚守的理念和准则。只有不断推进制度设计理念现代化,坚持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妥善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理念,才能不断夯实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大厦的根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比较竞争优势,最终构筑起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体系。
其二,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支撑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1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74页。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稳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支撑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则是新时代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坚定“四个自信”,在制度改革与国家治理模式构建过程中促使外来的先进经验与本国的特定实践相互协调、相互兼容。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变与不变、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应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其内核是融合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核心要素的制度精神。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治理体系气质和特色的最深层因素。而服务于制度内核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则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护带。它们是整个体系中最适合创新和调整的部分。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坚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及时推动制度保护带的调适和创新,通过持续维持制度内核稳定、不断调整外围制度保护带来推进制度创新,确保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能够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均衡和相互适应。另外,应该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水平。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党内巡视巡察制度、纪检监察制度、问责制度等的创新和优化,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要通过财政预算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的改革创新,理顺府际关系和条块关系,增强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区域政府间的协同性,优化政府治理制度,打造整体性政府。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综合执法制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权责清单制度、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城乡社区治理制度等的改革创新,遵循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改革取向以及释放活力与合规性监管并重的基本逻辑,理顺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切实增强国家治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其三,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制度执行力,确保现代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有效运转。即使制度设计的理念很先进,制度的内容很科学,但制度要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关键还在于执行制度的人需要具备与现代制度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质。《决定》明确“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1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67页。。因此,有效提升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治理能力,强化其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是确保现代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同时,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是确保现代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环节。另外,应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面增强全党的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和斗争九大本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确保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能够“动起来”和“强起来”。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行动者和事件的复杂缠结体,许多制度单元和多套制度体系之间相互嵌套,具有多重而交叉的联系。有效提升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外在合意性,理顺其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制度体系的内部自洽性,是有效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亟须在不断填补制度漏洞和弥补制度短板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权威性和执行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软实力,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的质量和水平。现代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制度建设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擎。整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适合现实国情,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同时,经济社会大转型与大规模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多重制度的共时性变革和阶段性演化,使得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议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增加了制度建设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执政党和政府不仅需要谨慎而明智地选择变革时机,适时推进必要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而且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强的政治定力,理性安排好制度建设的时序,把握好制度创新的速度和节奏,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回应性、调适性和引领力。中国共产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升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将多重的制度变革塑造为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支持、互动协调的可持续过程,为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