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与实践 山东省第二十四次全省民政会议典型经验摘要

2019-01-27 04:03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救助慈善养老

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山东民政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山东民政工作有哪些亮点?有哪些创新举措?有哪些新经验新做法?现将山东省第二十四次全省民政会议上的典型经验摘发如下,供学习借鉴。

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威海•滨州•沂水•临邑

济南市 创新机制 精准施策

济南市从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入手,不断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工作合力,着力构建社区治理发展新格局。健全党建统领新机制,市级层面建立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社区治理服务创新的政策体系。全市652个社区实行了“大党委”制,形成了“四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机制。整合提升社区工作力量,大学本科以上社区“两委”专职成员新增1562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人员力量,全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平均超过11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市建成社会组织服务(孵化)平台300余处,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4129个;持证社会工作者5415人,注册志愿者100万人。二是强化资金投入,着力实现社区治理保障新突破。社区专职人员经费逐年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报酬标准比照当地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工资水平确定”的规定得到落实,社区“两委”成员人均财政拨付经费近9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平均工作报酬达6300元。基础设施专项投入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明确社区办公用房一楼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实施社区综合服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目前,60个社区总面积增加2倍多,129个新(改)建项目新增14.9万平方米。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不断增加,“十二五”以来,全市购买社工项目资金累计过亿元。三是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打造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方式,建立居民议事会、百姓说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2360多个。在全市285个社区推行“一窗受理,在全科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区服务流程再造,着力构建社区“家门口”服务体系,让居民群众不出社区就能把事办成。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手段,依托“智慧泉城”平台,大力开发打造“互联网+社区”的智慧社区。为首批200个社区配备智慧社区自助服务一体机,让“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在社区成为现实。

青岛市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青岛市不断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格式,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大救助工作格局,救助体系实现新突破。以城阳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健全机构和数据平台,市、区两级均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大救助数据管理服务中心,统筹整合各部门资金预算、信息资源和数据共享,实现救助效益最大化。建立低保标准动态科学调整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统筹救助标准,实现共享发展。特困救助、临时救助、物价联动等专项救助制度已全部实行城乡统筹。二是聚焦脱贫攻坚,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救助水平实现新提升。与扶贫制度紧密衔接,完善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各类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织密托底线与救急难、广覆盖与保重点、解决收入型贫困与支出型贫困、政府部门各负其责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相结合的救助保障网。建立特殊困难家庭“一户一策”精准救助机制,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社会救助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形成联动帮扶机制,建立政府救助责任保险,将商业保险、社会力量引入社会救助体系,丰富救助内容。三是补齐发展短板,着力加强救助能力建设,基层能力呈现新局面。研发青岛社会救助管理系统,实现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和日常管理全部系统运行、闭环管理的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纵向横向互联互通,打造“互联网+精准救助”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作用,打破部门壁垒,扩展共享资源,已实现20个部门34项数据联网核查。完善购买服务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引入社工充实加强基层救助队伍,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积极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社会化改革,实现低保家庭经济状况第三方评估全覆盖。开展“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打造群众身边的“蓝马甲”等帮办代办队伍,确保社会救助申请事项“最多跑一次”,减轻群众负担。

烟台市 实现新时代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新突破

烟台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党建引领·行业争锋”活动,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步入新时代。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政治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组织党委协调推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率分别达90.1%、100%。筑牢党建基础,建立以财政专拨为主、党费拨返、专项补助相结合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市级每年统筹不少于300万元用于购买服务及开展公益创投。探索派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对新成立的党组织重点指导;坚持抓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和年检年报关,形成“两关四同步”管理机制;推行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提高党建内容在等级评估中分值占比,规范章程中党建条款。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创新培育模式,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党建服务中心“一体双孵”培育模式。推行以“孵化、扶持、服务、辅导、担负”为主要内容的“5F”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法。强化内部治理,编制“一次办好”事项清单,落实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压缩审批材料,缩短办理时限。深入推进“政社分离”,依法自治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执行年检年报制度,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定期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清查,建立联合执法协调机制。三是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烟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发挥社会组织沟通政企与建言献策功能,开展各类扶贫项目400余个,帮助近万名贫困人口脱贫。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共同打造“核心引领、三级共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模式,在优化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宁市 着力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力量

济宁市充分发挥儒家慈善文化优势,着力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力量,慈善事业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以全优环境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公益性捐赠减免税政策,完善“孔孟之乡慈善奖”奖励办法,健全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务记录回馈制度。积极开展“慈润济宁·善行万家”慈善救助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慈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分管市长挂帅推进、市直部门合力攻坚、市县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民政牵头、运转良好的“大慈善”工作格局。二是做实基层基础,以悠久文化激发慈善事业发展活力。深入开展儒家文化慈善思想课题研究,在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开设慈善文化课程、在企业开展“爱撒社会”主题活动、在学校设定义工学时、在城乡社区开展“慈心一元捐”活动,善心涌动、善行如潮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建立城乡社区慈善类社会组织备案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设孵化基地等方式,推动慈善组织网络覆盖城乡,打造基层慈善组织示范镇115个、标杆村2680个。完善慈善服务保障体系。设立慈善义工专项基金550万元,全市已有慈善义工26万名、义工团队458个。加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监管。在全国较早建立慈善社会监督员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慈善全公开”,向社会公开财务账目和审计结果,构建了公开透明的健康慈善生态。三是完善捐助创新,以“为民担当”彰显慈善事业社会责任。不断拓展慈善资源,建立了资金捐、物资捐、技能捐等捐助方式结合,慈善冠名基金认捐、网络捐赠、以救促捐等募集模式同步运作的捐赠体系。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实施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构建了群众有所需、社会有所助的全方位服务体系。2012年以来,累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17.53亿元,设立慈善冠名基金210个,达15.5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11.98万户。

威海市 全力打造养老服务“威海模式”

威海市立足“三个坚持”,做细做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篇民生文章。强化政策支持、模式创新、服务优化,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入优质发展的快车道。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构建科学化、高成效养老服务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突出政策支撑,配套出台养老领域专项文件,以立法形式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建立“四同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地方福彩公益金52%以上用于支持养老发展。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广覆盖、全方位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实施“虚拟养老院”项目,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一体的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救助、助餐送餐等200多项服务。创新就地化的社区养老模式,打造集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创新市场化的机构养老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创新无缝化医养结合模式,打造“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联动”等医养结合机构,推广镇卫生院与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职工护理保险制度。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凝聚高质量、可持续养老发展措施。着眼解决农村养老基础薄弱问题,实施乡镇敬老院整合提升专项行动。着眼解决养老服务人员短缺问题,指导市内3所职业技术院校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并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连续多年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全市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并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着眼解决养老服务标准不统一问题,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

滨州市 打造党建新引擎 凝聚发展新合力

滨州市以党建统领民政各项工作,切实激发干劲、凝聚合力,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突出党建核心地位,深刻把握民政工作发展方向。开展市级党员干部领创党建示范点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示范效应。引领“最大多数”。连续五年在全市开展学理论政策、学党章党纪、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系列会议精神、学先进典型、学滨州市情的“五学”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工作载体。实施共产党员“淬火工程”,开发“主题党日e线通”平台,开启“互联网+党建”模式。二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以点带面融合发展。市民政局机关创新以党建为引领的“1+3”融合发展模式。引领业务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全覆盖,率先完成全市敬老院消防设施改造,打造“情暖夕阳·颐养滨州”服务品牌,探索形成“孝善食堂”、以地养老等农村养老新模式。在全国创新开展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政府免费替代养护活动,村居慈善互助基金救助项目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引领文明创建不断聚力前行。以“身份亮出来,工作效率干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先进形象树起来”为主题,推行“三亮、两告知、四标示”民政服务指示牌。实施“党建先行,百项文明活动,百日攻坚行动”,在100天内集中开展100多项文明创建活动,织牢为民服务文明网。引领干部队伍不断锻造提升。建立民政干部党建台账,实现组织生活目标任务清单化、运行机制流程化、过程管理台账化、评先树优积分化。出台《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91个乡镇(街道)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及村(居)民政协理员全部到位,全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民政工作网络体系。三是夯实党建基础保障,坚决筑牢民生领域廉政防线。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要求民政系统各级党员干部既做抓业务的能手,又做抓党建的好手,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加强廉政风险点防控,完善主体责任、廉政风险点、权力运行、安全生产“四张清单”,建立个人为点、岗位为线、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微腐败”问题治理,梳理出14项重点治理内容,严肃查处民政领域“微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

沂水县 坚持惠民礼葬 打造过硬样板

沂水县创新实施以“惠民礼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探索出一条“三个率先、三个全覆盖”的殡葬改革有效路径。一是在全国率先实现“惠民礼葬”政策全覆盖。从2017年5月起,在全国率先将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安葬使用费对城乡所有居民全部免费。运尸车辆纳入统一管理,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运行费用和职工工资由县财政兜底。每年为群众节省丧葬费用近2亿元,节约土地600多亩,木材2万多方,实现了惠民殡葬全链条覆盖城乡居民。二是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益性公墓安葬全覆盖。将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殡葬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本着“尊重群众意愿、就近就便、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全县公益性公墓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小墓型、高密度、园林化”要求,集中资源打攻坚战,建成墓穴8万个,公益性公墓110处,满足全县群众10年的殡葬需求。为确保逝者全部到公墓安葬,沂水县坚持疏堵结合,以正面工作为主、宣传引导为主、攻心说理为主,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倡导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带头响应殡葬改革政策,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殡葬改革的好处,自觉自愿到公墓安葬逝者。通过全社会动员,沂水县实现新去世人员全部进入公益性公墓安葬。三是在全国率先实现“追思会”丧礼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进以“厚养礼葬”为核心的丧事礼仪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向逝者鞠躬告别”这种既简单又不失仪式感的“追思会”丧礼新模式。“追思会”由乡镇干部主持,村支部书记致悼词,红白理事会全程服务,群众丧礼政府办,充分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亲属的安慰,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接受。到2018年7月,“追思会”在全县全面铺开,完全取代了旧丧俗,整县实现了丧礼模式的统一。

临邑县 构筑起新时代民生民政工作新格局

临邑县坚持以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运行机制,构筑起新时代民生民政工作新格局。一是坚持把加强民政工作作为民生大事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坚持定期研究、挂图作战、专班推进;出台工作方案,制定17个配套文件,完善5个社会救助办法,重点实施17项改革。二是全面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政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围绕“五个加强”,在“人、财、物”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工作力量,乡镇每万人配备1名专职民政工作人员,村级明确348名村“两委”成员兼任民生协理员。加强经费保障,建立稳定的民政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干部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推进机制、村(居)党支部书记牵头的工作落实机制。三是构建上下贯通的三级平台。围绕“五个规范”,探索出“村级申报、乡镇审批、县级监管”的民生服务新模式。县级层面,创新成立县社会救助中心,整合15个部门36项职能。乡镇层面,成立民生民政办公室,将12项救助审批权和95项民生服务事项放到乡镇(街道)。村级层面,优选102个中心村设立民生服务室,以点带面覆盖全县857个村。四是以实施大救助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围绕“五个提升”,创新建立大救助工作体系,构建以10项救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扁平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信用化追溯3项措施为保障的“10+1+3”大救助工作体系,推进“多维保障、多元共助”。突出流程优化,再造27项工作流程,压缩办理时间。改革建立“收入贫困型”和“支出贫困型”低保认定办法,改变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突出信息支撑,自主研发智慧民生“大救助”云平台,整合15个部门信息数据,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救助实现“数出一源”。建立困难指数,探索贫困预警机制,推进“实时救助,持续救助”。突出信用追溯,创新建立“肯定式”受理、“否定式”审查诚信救助机制。突出急难救助,通过设立百万专项救助基金和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随时发现随时救助群众急难问题。建立县精神病人托养救助中心,对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实行兜底医疗救助。提升养老事业发展水平,县级新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乡镇规划建设5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逐步建设农村幸福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两年内实现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全覆盖。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最贴近民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猜你喜欢
救助慈善养老
养老生活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救助小猫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