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530022)
在世界这个大的文化板块中,少数民族因其本身的独特性、民族性使得其音乐与其他音乐区别开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习惯、生活特征、民族气质等,因此不同民族的音乐都附带上了浓重的民族气息。广西环江毛南族音乐文化是毛南族自治县这个独具喀斯特地貌风格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毛南人通过传唱极具特色的“柳郎调”、表演肥套艺术、传承“师公文化”等,不同程度地展现着毛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和语言魅力,不同形式的音乐艺术将毛南人的神话传说、生产劳作与经验、生活习俗、信仰追求等一一展现。
毛南族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毛南戏、师公戏等传统仪式音乐,其音乐语言与毛南族的傩文化息息相关。在毛南语中,把傩文化叫作“条套”或“肥套”,“条”是跳的意思,“肥”是做的意思,“套”是道场的意思。“条套”是毛南族的还愿等活动的总称,这也展现了毛南人的信仰,他们认为祭祀是严谨的,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并将祭祀音乐发展成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在“条套”的整个音乐过程中有歌有舞,很像一台大戏,由20多个故事构成,故事里的角色有代表瑶族的瑶王,有代表壮族的莫一大王,除此之外还有以农事为主题的生活故事,以及以男女恋爱为主题的爱情故事。这种传统艺术形式集中呈现了毛南族的历史发展、自然科学、社会伦理、情感生活、生产情景以及宗教期盼,具有极为丰富而古朴的艺术元素,千百年来也影响着其他各类艺术的发展。
毛南族民歌富于思想性、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汇集了毛南族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他们本民族的信仰、文化。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根据不同的劳动或生活场合,又可以根据其文化意蕴将其分为六大类别,这几类民歌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毛南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第一类为古歌,如《创世歌》、《天地歌》,这类歌曲主要叙述性地演唱宇宙开辟和人类的起源;第二类为劳动歌,如《打猎歌》、《牧羊歌》,这类歌曲诉说了毛南地区传统性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第三类为仪式歌,如《婚礼歌》、《祝寿歌》,反映毛南人的礼仪信仰与日常生活的融入等;第四类为情歌,如《最美不过花竹帽》、《敬酒歌》等,反映毛南人以歌传情、倾诉心声的民歌文化;第五类为生活歌,第六类为故事传说歌。从民歌的分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演唱或分类特点与民族发展、人文生态环境、民风民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歌声伴随着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流淌,也同时反映着民族文化的不同的侧面。根据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演唱者应学会在演唱中调整歌者的嗓音音色、协调平衡等,以保证获得更佳的音乐演唱效果。
在传统的民歌演唱认知中,人们认为民歌的演唱应主要运用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毛南族民歌因其细腻、朴实的特点,在演唱训练中应尽量给受训者以宽、稳、亮、润的声音审美概念。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越来越蓬勃的今天,发声理念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刷新,在这样的声乐艺术互相借鉴的背景下,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提取有用的资源,建立起更全面和切实有效的方法用于训练嗓音,将民歌演唱的嗓音尝试进行“多元”化的训练,让其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气息的控制无论在用何种风格演唱何种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要演唱好毛南族民歌,特别是在演唱不同风格类型的题材的民歌作品时候,气息的支点训练是首要的。中国的声乐,在《礼记·乐记》篇中对歌唱有很精辟的论述,对声音的描述“上如抗,下如坠”讲的其实就是气息的控制,只有深呼吸的支持,上面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我们要善用古人的智慧成果来指导现今的嗓音训练。实际上,深呼吸的训练可以结合肢体的律动训练,如传统的民俗劳作插秧等,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寻找下支点的力量支持,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作品的训练当中,可以收获到更立竿见影的效果。
民歌的演唱一般在以往被认为是真声成分居多,演唱任何作品都是一种直声,直接而主动地表达。这是因为在生活中,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在传统节庆演唱,由心而歌,往往不会去考虑方法与技巧束缚,很多时候情绪、情感到位了,声音自然放松了就能很流畅地表达出来各种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想象去启发自己投入某个情境,这时候需要我们运用合理的情境设置来大胆帮助我们找到相应角色的音色,如演唱《打猎歌》时,女生可以想象自己像一个几百斤巨人一样用饱满的力度说话,声音可以直接而有力度些,这样可以找到结实而亢奋的声音音色;而在演唱《敬酒歌》这类抒情歌时,可以将笑肌上扬很开心地感叹式演唱,就可以得到既抒情连贯又积极的音色,对提升表演效果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毛南族的民歌当中不乏音区跨度大的题材,这对演唱者的声音技术要求是很高的,笔者在一次广西环江县举行的“分龙节”山歌比赛中,目睹一位参赛者利用讲话与歌曲的旋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对歌,给人一种一边呼喊对面的朋友一边引入旋律的感觉,这个方式让演唱者的声区过渡很自然。其实声乐的科学训练,应该是让人感觉到无方法的,即类似于在有音高的字词上进行吟诵式地表达,自然而优美,平衡而协调。所以,在声区协调训练的时候,除了我们传统的以一个母音从上到下训练的方式,也可以探索性地改变成“喊字”或者朗诵式地将字的音调进行升降调训练,同时再注意气息支持的平衡,以字带旋律,最后让我们获得平衡协调的声区和理想的演唱声音。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诗词里面的声韵常常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韵律之美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因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因而传为千古美谈。其实,这种写法在毛南民歌中俯拾即是,如写相思,歌中唱道:“我们每天在家想念情人,我们用火灰画情人像。画手画脸又画脚,画不像哥眼泪流。” (《情歌· 比温》 )在演唱毛南族民歌的时候,许多歌唱演员可能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即是听众会否质疑发声或腔调不够地道的问题。毛南民歌需要演唱者注意在演唱中要恰当地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发音来传递出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毛南族诗歌的艺术性吟诵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毛南族民歌演唱的声韵美,如果演唱的作品是毛南语的作品,更需要提前做好语言功课,停顿和强弱应该与毛南语的朗诵、拼读习惯吻合,断句合理,合乎语句的表达习俗,才能完整连贯地表达一个意思,否则,在演唱的时候,即便有再美妙的声音,也很难传递出正确的音乐情感。
原始的文化生态是毛南族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对毛南族民歌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不了解也缺乏渠道系统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位演唱者都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性,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也应为弘扬毛南族的民族文化积极创造更多民歌宣传展演平台,吸引更多的群众主动加入民歌的宣传、演唱、保护队伍中。同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应避免为了迎合商业化运作而使民歌的文化价值和韵味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务必要在保持本源中发展和传承毛南民歌,否则一旦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的浸润,音乐作品将失去其最重要的艺术价值。笔者在参加环江县毛南族分龙节活动的日子里,欣喜地看到不少自发群众组织在举行唱山歌活动,这是一个让人欣慰鼓舞的现象。愿歌声咏传民族意,曲韵承载文化情,毛南山乡能孕育更多优秀的民歌作品,代表毛南人与世界问好,让世遗之乡环江的民族之花开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