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综合修养。本文将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寻点、感悟和迁用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寻点;感悟;迁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7-013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7.123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
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些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理解—体悟—模仿—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迁用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和创新,只有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了,才说明将文章吃透了,学到了。语用也是要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先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再遣词造句,一步步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辨析字词的意义是第一步,小学生语文对于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除了掌握字词的写法还要明白字和词的意思,以及相近字词的区别,并能加以区分和应用。例如“花瓣”的“瓣”和“分辨”的“辨”字形相似,意义和读音大不相同;“弄虚作假”和“放假”都有“假”字,读音却不同,像这样的词语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通过词语辨析,帮助学生完成词汇积累过程,并在运用和深刻体会中,吃透词语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课程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其次,造句练习也是揣摩字词意义的良好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近词句,然后模拟练习,逐步达到自我创新的水平。再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对字词语义的理解,对句子语境的揣摩,逐步达到分析课文的能力并能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要把握童话特点和文章主题,找到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情境和场景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谢志红(1968.6— ),女,汉族,福建南平人,小學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