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清舒 侯赛因 李庆玲
摘 要:语言学习作为一种复杂而具有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需要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尊重主体差异性。学生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具有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以及学生在显性课程中的主导性,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进步。透过新的课程设计有益于学生学风氛围的建设,以良好的学风拉动好的校风,推动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隐性课程;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 隐性课程的发展
隐性课程即对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西方的隐性课程研究时间为50年左右,而我国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探讨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当代国际化竞争下,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隐性教学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对于学生不断了解,师生之间沟通的加强,引导学生去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地使其道德素养提高。同时,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发和利用隐性英语课程,使显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延伸,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深入自主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而且能够让英语学习成功地延伸到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推动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二、 隐性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具有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以及学生在显性课程中的主导性,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优点,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对全面英语技能人才的需求。隐性英语课程设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一部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具体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英语、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增强英语学习观念。这一体系从多个角度和层次为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一方面采取面向大部分学生群体采取普遍性的引导措施,另一面方面,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争取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切实体会到新的学习氛围,使英语学习的氛围更具有持久性,提高其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 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对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
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对于培养现代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重要。隐性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将英语教育的主课堂不断地延伸,隐性英语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在课外期間通过对于各项英语活动的积极开展,使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潜意识情况下灵活运用于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将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大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英语教学观念的增强,是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途径。在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了解英语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不同种类的文化,从而不断地汲取其中的营养,再通过隐性英语课程能够对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隐性课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物质层面的,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建筑风貌,各种景观都包括其中。第二是制度层面的,学校所制定的相关准则和要求将对于学生产生引导作用,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第三是精神层面的,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思想意识方面等。隐性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隐性英语课程通过对于语言环境的不断营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中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形成,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能力。
隐性英语课程设计具有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体现更具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校园英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大学校园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具体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英语,学习英语,使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增强对于英语学习的意识和观念。这也使得大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从多个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同时其背后的另一种文化,借助隐性英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途径,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 结论
隐性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按照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育基本要求规定英语教学应当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既体现原有的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又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课程背后的文化的了解且增强个人素养和个人能力,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伟林.英语专业隐性课程建设思考[J].教育评论,2013(03).
[2]刘玉杰,宋银秋.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及互动发展新范式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
[3]王正胜,黄秀敏.国内高校英语隐性课程研究十年述评[J].英语教师,2012(05).
作者简介:
栾清舒,侯赛因,李庆玲,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