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导读法”提出了“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的双主体教学观。这种教学模式变“教会”为主为“学会”为主,变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为教师科学地“导”、学生主动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导”字;导读法;学生
一、 创设情境,导之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乌辛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悬念是设疑,能引起人们的遐想。如果是孩子对悬念的解释就会多种多样,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间驰骋。那种求知的欲望就会迅速增强,那么适时诱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题目都是形象直观、易于引起想象的。教者抓住这个特点,在解题上做文章。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有位同学提出:箭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字?这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箭借来之后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经过讨论,不难懂得:“借”字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是“借”就得“还”,这里还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大战时,还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学生听后,求知欲剧增,学习情绪高昂,接下去学习就会集中精力,为提高学习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让孩子在玩耍或游戏中学习,寓学于乐,这是低年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杜威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真正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把课文变成剧本让学生参加演出,不论在台上或台下学生都得到了课堂教学所得不到的乐趣。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面具,分小组表演。于是,在玩闹中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 思维训练,开导以思
贝斯特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是力量的源泉。”赞可夫认为:“只有在发展学生智力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爱迪生自勉:“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将失去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所有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更应加倍重视。因此,引导学生去思索,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乃是导读过程中的一大重任,在教学中,教者不应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思考的机会。如教《狐假虎威》让学生思考,如果老虎不是骄横狂妄自大,狐狸能逃脱吗?如果兽群中有大胆的,敢于指出狐狸的真面目,狐狸能逃脱吗?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训练空前活跃,学生经过思考后,说出各自的不同观点,这不仅是辐射思维训练,而且扩大知识面,增强了能力。
三、 字词突破,引导以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上字词的障碍,教师可利用各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突破难点。①应用反义对照理解。用意思相反的字词进行对比说明。②举例说明。将词句应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③同义对释。引导学生把具有相同意义的字词加以对照归类,并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④用字组词。这是引导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字义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如古诗《梅花》中“为有暗香来”一句,我先让学生用“为”组词,学生兴趣极高,纷纷发言:“为什么”“为了”“因为”……组词完,我让学生联系诗意,选择一词作为“为”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说了出来。⑤利用插图理解。如《江雪》中“蓑笠”一词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生比较难解释完整,我就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将图中老人的外貌描述出来,再与诗句联系,这样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四、 形成技巧,导之以练
以“学生为主体”的“善读”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善导”都必须通过一个“善练”的科学程序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达到“导”与“读”的和谐统一。如教学《春》,课文描写春草时,用了一个“钻”,这个动词把小草拟人化了,更为生动准确地描述了小草冲破土层旺盛的生命力。描写春花下的蜜蜂,作者用了“闹”字,既描写了蜜蜂活动时的声音,还展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部分学生语感比较差,感悟能力相对比较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读中悟,才能感受文中词句所想表达的效果和体会句子的内涵。因此,教学时就要在读中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那些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中的重点字词。除了感受文中语言的形象生动之处,更要仔细揣摩文中的动词与形容词,感知其语言的魅力。在学生品读、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乘机让学生围绕“秋”进行简单的写作小练笔,针对性训练的设计,既巩固知识,又形成技能,有效地促进整个导读过程的学习。
五、 精設导语,共达彼岸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掌握时机,适时进行归纳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使整个讨论过程连贯自然。同时在小结中穿插教师必要的讲解,在讲解中引出新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这样,师生之间思想得到相互交流,认识上相互启发,使讨论生动活泼,热烈有序,共达“教”和“学”的彼岸。
总之,导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其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实践中应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教学生“会学”,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终身受益。
作者简介:
吴秋兰,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