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弘
摘 要:在射击训练的过程中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动作,能让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集中注意力,流畅连贯地做出击发。文章对射击过程中的标准动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剖析,指出射击运动员在射击过程中应做到扣扳机要稳,食指用力要适度,扣手腕有分寸,据枪力度适中,击发时机把握好。
关键词:标准动作;射击;训练;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3-0089-01
据史料刊载,最早的射击运动源于狩猎和军事活动。15世纪,火绳枪射击比賽是由瑞士发起的,这是现代射击比赛的雏形。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这一体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助力奥运”部署中,要求充分发挥对射击射箭项目训练比赛的支撑作用,并从备战2020年奥运会的需要出发,拟定2018年射击射箭项目备战奥运会科技服务项目,面向全国进行竞争性磋商,旨在全面调动社会各界的科技力量,共同为射击项目备战奥运会做出积极贡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射击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若想提高成绩,称心的武器就是标准的动作,打好基础方能提升。射击是一项标准性要求高的运动项目,赛场上除了考验运动员的体力,还要求运动员具有非常精准的射击能力。为了提高射击水平,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需要很好地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不断进行标准动作的训练,这样才能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打出好成绩。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标准动作在射击训练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扣扳机要稳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提出,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统称为标准化。标准的动作乃是运动员提升的重要动力源泉。“扣扳机”的动作要领不好掌握,对力量掌控的要求比较严格。训练这个动作时,教师可通过赏识教育,多表扬学生的优点。教师可先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标准动作,进行直观演示,让运动员觉得这个动作是很容易规范性地完成的。只要自然协调地正确扣扳机,找准瞄准点,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口与准星的平面上,通过在晃动中边瞄边扣,做到有意识扣,无意识响,就能很好地完成扣扳机动作。
二、食指用力要适度
运动员的食指和虎口的合力不够,就会引起枪身向左或向下摆动,造成射弹偏左或偏低,甚至脱靶。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可针对多数运动员的“极点”畏惧心理,进行规范的指点。教师可先向运动员讲解“不稳”现象产生的生理原因,并根据运动员的食指长短制定食指贴扳机的部位,有的运动员可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的部位,有的运动员可以用第一节前端贴压扳机,但食指与枪身要有适当的小空隙。教师还要让运动员利用好虎口,形成合力,掌握排除干扰的技能,培养自我调整的能力。
三、扣手腕有分寸
运动场上运动员为了成绩,猛扣扳机引起右手腕突然向左下或向右上扭动,造成射弹偏差打不中。这时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心态,放松精神,把注意力放在缺口与准星的平正关系上,瞄准的同时做出击发的动作,这个过程要挺住手腕。
四、据枪力度适中
运动员在训练据枪稳固的过程中,用力是否平衡决定了能否做好这个标准动作。教师可告诉运动员只要注意了站、握、挺、伸、转即可。这个时候很多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会过度地将肘部挺住,导致肌肉因紧张而微颤,使枪身惯性摆动,产生角度偏颇。而通过标准姿势的调整,就会让运动员加大握上把的力量,使右大臂和肘部更放松。
五、击发时机把握好
在射击运动发展进步的同时,强化射击标准动作普及,对于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让水平参差不齐的运动员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分析射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比赛时,由于心理因素有很大差距,运动员会错过最好的击发时间。这个时候,就要让运动员敢于瞄准线沿着瞄准区小晃动时果断击发。
综上所述,强化射击的标准动作训练,成为射击运动员重要的训练内容。抓标准动作训练既是技术问题,也是认识高度。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标准训练加上自身的悟性,慢慢地提高射击水平。因此,在进行高水平的正规技术训练时,应做好射击运动标准化动作的训练,使标准动作、认知、行为等并行推进。另外,射击是一项静力性、高精度、单调动作重复的个体比赛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正确合理的动作,还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教练不但要关注训练的结果,更要关注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体感受,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对运动员的注意力以及射击感觉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射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雪.射击运动员生物反馈放松调节中的心率变异性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2]戴晴晴.射击运动员消化系统躯体化症状与比赛成绩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10.
[3]姜博.辽宁省体育射击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侯凯.论优秀射击运动员基础训练的必要性[J].成才之路,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