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2019-01-26 10:17董旭午黄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

董旭午 黄敏

[摘 要]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组织和文化教育机构教育组织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院教学文化,一般具有相对自治权以及理念和管理上的独立性。安定书院教学文化当属于书院教学文化的一种,其精神内核即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明体达用”、“弘教化而致之于民”、“职教化者在师儒”、分斋教学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教育方法交替运用等方面。安定书院的教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安定书院;教学文化;内涵;价值

要了解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得了解书院和书院教学文化。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组织和文化教育机构教育组织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院教学文化,一般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特征:

一是具备相对自治权。从孔子创立私学到诸子百家争鸣,再到汉唐精舍化自治型教育组织,都显示出了私学教育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即具有这种相对的自治权。正因为书院能够继承、发扬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制度的特色、优势和长处,它才成为一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

二是办学理念独立自主。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的官方教育机构就是为科举服务,其主要职能就是为科举储才,基本上都不开展学术研究。在这种形势下,书院办学就表现出了它的独立性,即通过研究和传播儒家学术的方式来让士人认知“道”。这就是常说的“讲学明道”,这样做就是为了最终实现把握领悟中国文化的最高目标。

三是管理具有獨立性。书院是不隶属官方的教育体系,其办学理念都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以及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在中国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一本书能较好地体现书院的这种独立性,那就是程端礼所著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安定书院是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它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就坐落在今天的江苏省泰州中学老校区内。它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胡瑗倡导“明体达用”,创造性地实施“分斋教学”,推行“苏湖教法”,这也是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如皋人,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景佑初,由范仲淹推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先后为苏州、湖州府学教授和太学直讲。二十多年,随胡瑗从学弟子数千,名臣学者多出其门。胡瑗一生著有《易传》《论语说》《尚书会解》《武学规矩》等百余卷著作,至今传世流芳。嘉祐四年,67岁的胡瑗在杭州逝世,皇帝追谥文昭。他开宋代理学先河,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锐意改革,成就卓著,被宋神宗称之为真先生,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

胡瑗是北宋的大儒,是安定书院的精神鼻祖,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明体达用”,这也是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是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教学文化之源。这里的“体”即封建道德准则,是指万世不变的儒家的纲常礼教;“用”是指在实践中应用这一封建道德准则,是指为国治民安、延续统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明体”,即“明夫圣人之体,以为政教之本也”,即领会、理解儒家经典中君臣父子、仁义礼乐这些根本性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明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达用”即在“明体”这个基础上,能够把儒家的纲常礼教、封建道德准则等通达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大则可以论道经邦,小则可以作而行事”,成为品学兼优、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从胡瑗一生来看,其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积蓄阶段是他青年个人求学时期;探索阶段是他任教于苏州,进行初步教育改革时期;改革实践阶段是主持湖州州学,施行“湖州教学法”时期;运用自己取得的教育经验和成果进行再实践的阶段,是他任教中央太学后,其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应用和完善时期。这期间,他的教育思想也随之经历了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成熟时期。胡瑗教育思想,亦即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明体达用”

北宋之初,胡瑗每每看到,“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当时虽设立国子监,但平时听讲的人很少。每当举行科举考试时,很多官员子弟都来参加考试,他们往往都空挂学籍,根本就无心学习。对此,胡瑗感到十分忧虑,于是他主张要把“明体达用”作为学校办学的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到“明体达用”,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发展全面、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弘教化而致之于民”

“弘教化而致之于民”,是胡瑗提出的一种办学设想,表明了他主张办普及教育的理想。这固然与他年轻时“家贫无以自给”的生活经历有关,其实还有一点更值得注意,那就是胡瑗能够从治国经邦的高度去认识这个办学设想的重要性。“以天下之广,生灵之众,一贤不可独治,故必群贤进于朝廷,则可大行其道,是以圣人设为学校,教育天下之才,然后登之朝廷之上,任之以天下之事,故事无不济,而至于盛大也”,这是胡瑗给弟子们讲授《周易》时曾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表明了他的态度,即一个国家要想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完善,就必须具备一个庞大且又有执行能力的统治机构,这个统治机构的组成人员一定要是数量庞大且品学兼优的知识分子。所以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广招贤能来加以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统治者,决不能搞成少数贵族的特权。不仅如此,教育还要能够充分发挥“正民心”的作用,不断提高民众的道德标准,让他们除恶扬善,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顺民。他说:“以贤者之道,设为仁义之教,礼乐之化,以渐以摩;使之入人之肌肤,藏民之骨髓,然后天下之人皆合心毕虑,感悦于上也。”所以,在胡瑗的教育实践中,他极力主张大兴地方和中央官学,终至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胡瑗教育主张和育人目标,自然会影响到教育内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甚至还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北宋初期,官学教育的走向,与胡瑗这样的教育理想是大相径庭的,正因为如此,胡瑗才提出了“弘教化而致之于民”这一教育设想,并积极倡导实行普及教育。

3.“职教化者在师儒”

胡瑗是北宋儒家经学的代表人物,他一向推崇“周公孔子之道”,并认为唯“仁义礼乐”才是“正学”,为此,他提出了“职教化者在师儒”的观点。所谓仁义,就是怀仁、行义。宽厚仁慈乃仁者,中正之德为义者。为学生讲授《周易》时,胡瑗曾讲道:“君子必然仿行天地之德,怀仁以心行仁政。行义之道,过犹不及,在乎中正”。意思就是说,若能够时刻反省、不断修养自己,让自己的言行合乎于“中正”的标准,那么贤者和不肖者自然就都愿意亲近自己了,也就可以凭此成就匡世济时的远大志向了。这是胡瑗对教育内容的一种设想。对于“礼乐之教”,胡瑗还认为,礼和乐是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不可或缺的。若以此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那样的教育才是全面、完善的。当然,以仁义礼乐作为教育内容,并非是胡瑗首创,但在具体组织和实施这些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胡瑗有自己的重大创新。

4.分斋教学

胡瑗教授湖州州学和中央太学时期,在一个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其中,经义斋挑选“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学,所开设的课程就是儒家经典《六经》,入学这专修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内部分设各种不同学科,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治事斋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经义斋”和“治事斋”的创立及其教学实践也证明,胡瑗总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他们都能够各就其性之所近,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如此,学生所选定的专攻科目,也都能够做到恰适其材,且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经义斋”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国家统治机构所需要的高级政治管理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可任大事者”。这样的育人目标,学生来源的要求自然较高,而且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一定要是儒家经典。“治事斋”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胡瑗建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明确学生的划分标准,并形成制度,这是一种集体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相对而言,这比之前的在个别教学条件下所进行的因材施教要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因材施教

在胡瑗一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始终都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学法指导。其前提就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定要从实际的学情出发。据史料记载,在讲授课程时,胡瑗经常会把学生叫到面前,让他们讲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生讲述之后,胡瑗会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再予以指导。有时,胡瑗还会拟出题目叫学生来回答,用这种办法来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胡瑗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培养目标。一旦明确了培养目标,他就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确保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当授课时,胡瑗总是要先明确讲授内容的要点和重点,之后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让学生信服他所传授的知识。这个过程中,他还会常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商量,大胆实践、探究。这样的切磋和实践的过程,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在组织学生切实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胡瑗的教学方法,真的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学会了实际应用,颇受学生欢迎。胡瑗还主张学生要到户外、到大自然之中去学习去实践,以便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他反对“学者只守一乡”,倡导“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习矣”。胡瑗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历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而言,也照样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7.多种教育方法交替运用

为了充分体现“分斋教学”的特点和实效,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胡瑗还常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寓教于乐教育法。胡瑗一向认为,运动、游戏、音乐演奏、唱歌及朗诵诗歌等活动,往往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胡瑗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总是设法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轻松生动的环境,进行愉快式教学,寓教于乐。(2)情感投入法。北宋初期,教育观念仍然是很保守的。人们都认为,在师生之间,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往往不能有自己的主见,一切都要必须完全“服从”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长期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还在无意识中疏远了师生关系,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胡瑗特别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他认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该是“教师视诸生为子弟,诸生敬愛教师如父兄”。教师应该在师生情谊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否则是做不好的。(3)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法。胡瑗主张,要把学生放在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每每讲授课程之后,他常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所学内容。之后,他就召见弟子,平等地与他们交流、研讨,有时甚至还与学生争辩起来了。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慢慢发育和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4)激励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胡瑗还常运用激励教学法,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论语·子张》篇有“子贡言夫子不可及”这句话,讲解时,胡瑗先给学生解释子贡的观点,之后谈自己的观点。他说:“子贡之言甚而言也,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很显然,胡瑗是在强调一个道理,即圣人本是后天学成,故不存在“不可及”之说。胡瑗总是这样激励学生,促使他们立定志向,深入钻研,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自尊自重,立志成才。

安定书院教学文化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要加强德育教化,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健全人格;第二,要注重学习环境建设,推崇平等交流、互助研讨、取长补短;第三,要兴课程、重自学、兼指导,注重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要尊师爱生,相互尊重,密切交流,改进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第五,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规划、反省等良好行为习惯;第六,要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全面发展。所以,从实质上看,胡瑗的“明体达用”就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所长,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造福社会的优秀人才。

故此,我校在充分汲取“明体达用”的现代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用兼备、平实有为”的办学主张。我们就是要扎实进行安定书院教学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实践研究,全面实施好“体用”课程改革,把每一个江苏省泰州中学的学子都培养成德才兼备、明体达用、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材。胡瑗是一部教育大书,需要我们反复研读。安定书院的教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集聚多方智慧和勇气,不断去学习和借鉴,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树俊.胡瑗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宗羲.宋元学案[M].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专题论文。课题立项编号:B-a/2015/02/062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内涵漫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