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三大指向及推进路径

2019-01-26 20:58曹秀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动力制度

曹秀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和安排,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抓住了决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发展和平衡三大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路径。

一、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纵观全面深化改革历程,问题导向始终是基本遵循和鲜明特征。问题是改革的突破口,问题倒逼改革,改革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螺旋上升过程。

(一)聚焦关键

找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群众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入手,聚焦要害,重点突破。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论述聚焦的是解决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根本问题: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发展失衡问题和国家治理相对滞后问题。在重点领域,比如在经济领域,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政治领域,着重解决“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在文化领域,着重处理“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在社会领域,着重处理“管治和共治”的关系问题;在生态领域,着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重点领域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推进改革,能够产生倍增效应,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精准发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除了大写意外,更要善于做工笔画,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现在改革的重点要聚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要狠抓落实。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结束后的首次中央深改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三)推进目标实现

改革行进到今天,更重要的是要有担当精神,大力推进目标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要旗帜鲜明的为敢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对庸政懒政者进行问责。为推进改革,从上到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文件纷纷出台,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得力的举措,有制度的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一定会实现。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三大指向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了动力、平衡和治理三大问题,指向明确。

(一)动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活力问题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活力问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发展动力不足、动力减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这些思想观念的障碍主要来自体制内。当前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一定程度的代际更替缓慢和社会流动不畅,进而导致社会发展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二是传统的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创新动能不足。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减速换挡、发展动力转换期,而过去长期依靠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导致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不可能实现转换。三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体制机制顽疾仍需打破。40年来,打破体制机制顽疾,释放了社会发展活力;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制度创新,激发更多社会潜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要继续厘清,要为社会发展释放更多的活力空间。

(二)平衡: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谐、稳定问题

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一种最佳状态,它保持着社会各要素、各领域、各部门的协调。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聚焦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着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个阶段也是诉求多样、矛盾多发的阶段,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相比人民的期待,现阶段我国还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随着群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在公平正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社会不公的问题反映也越来越强烈。三是保障公平正义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一些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巨大,如现行户籍制度使得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或者缺乏相应的衔接政策,不能形成完整的制度屏障。

(三)治理:解决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党治理问题

治理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方式,能够推动动力与平衡之间的优化协调配合,进而使社会呈现一种持续发展状态。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历史、现实和未来,瞄准了我国在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国家治理要靠党的领导,要不断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然长期和尖锐,能力不足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二是国家运行的效能要提高,尤其是运用制度管理国家的能力要提高。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厘清。三是社会治理绩效要提高。当前社会治理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还不畅通,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当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矛盾和痛点较多等等。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路径

习近平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路径的谋划也相当清晰。针对三大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一)“新”:以三个“进一步解放”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方向和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明确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无一不指向创新,要求创新,归结为一个字就是“新”。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所以动力从创新中来,抓创新就是抓住了解决发展动力的“牛鼻子”。

观念创新是前提。只有思想解放,才能突破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打破思维定式,用创新的思维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其实就是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观念创新。而创新又是放在首要位置的理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改革过程中,不等待,不观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推动改革才是王道。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观念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脑动力”。

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内生新动力,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引擎,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能有效推动发展动力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道:科技创新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破除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要发挥自己优势,也要通过继续扩大开放来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主动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是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点火器,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前,要用制度创新发掘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激发干部和人民中蕴藏的改革伟力。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明确政府与市场、中央各部委、中央与地方的分工。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文件就是重要举措,使干部担当作为有了体制机制的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原动力”。

(二)“心”:坚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化育民心,最终指向一个字“心”。全面深化改革从“心”入手,积聚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谐、稳定。

维护公正聚民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的价值诉求。社会公平与否,人民群众应该是评判的主体。改革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能不能让老百姓满意,能不能得到老百姓支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基础上,要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追求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环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公平可持续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通过发展人民民主,调动人民积极性;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将公平正义贯彻到民生各项具体举措中;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维护群众的生态权益,进而保证改革的成效。

改善民生暖民心。全面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抓住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工作。群众需求发生变化,我们的民生工作就要更有针对性。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我们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群众期盼更高水平的收入,我们就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群众期盼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我们就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群众期盼更好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就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等。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得到实惠,更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尽责,让人民更好的发挥改革的推动力作用。

完善制度稳民心。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好的制度安排要能够更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稳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1]比如通过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建立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化解矛盾纠纷。

(三)“信”:紧紧抓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治理滞后和不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2]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最终落脚点是使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不断提高运用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更加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信”。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制度现代化”,即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鲜明指向。也就是要通过治理完善制度,进而更加自信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现代化必须靠有效的治理来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和社会治理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发挥人民主体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有定力,坚定制度自信。在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上一定要有战略定力,不能改的坚决不能改。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3]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我们要更加自信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动力制度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