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论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在山东的弘扬

2019-01-26 20:58吴秀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东民主战略

吴秀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核心的重要内容。山东既是响应五四运动较早的省份,又是受五四精神影响较深的地区。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方面,山东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新时代继续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对于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核心的重要内容

五四运动孕育了五四精神。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核心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陈独秀最先高举起来的。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批判封建礼教,首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以此为开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夕,他在回答封建卫道士对《新青年》的种种责难时,更是旗帜鲜明地拥护德(Democracy民主)、赛(Science科学)两先生:“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2]而对民主和科学的内涵,陈独秀也曾有言简意赅的说明:“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3]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在众多领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正如毛泽东所说:“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4]民主和科学把民众从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了一次思想洗礼,为新思潮、新学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民主精神在山东的弘扬

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坚定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在高扬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旗帜的同时,对其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改造。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5]

(一)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信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高举民主的旗帜,以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然后,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发动和依靠群众进行民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人民民主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的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化与现代化的深邃思考与独特洞见。此后,江泽民、胡锦涛都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过深刻阐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观点和问题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二)山东弘扬五四民主精神的积极探索

山东既是响应五四运动较早的省份,又是受五四精神影响较深的地区。在弘扬民主精神,发展人民民主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民主选举形成的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颁布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规定,山东抗日根据地县级政权建设中,绝大多数实行民选,取消乡级政权,村政权改成全民普选,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有些地方没有纸张,农民又不识字,就采用“豆选”(候选人身后放一只碗,选举时将豆粒放入碗中,得豆子多的当选)等方式进行投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山东抗日根据地还颁布了有关减租减息、人权保障、惩治贪污、婚姻保护、遗产继承等方面的法规、条例100余件。1940年11月,省临时参议会颁布《人权保障条例》,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人民均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还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规定“凡人民因犯罪嫌疑有逮捕之必要者,非持有逮捕状不得逮捕之”等。《人权保障条例》经省临参会通过后,在大众日报公开发表。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紧跟中央步伐,积极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先后恢复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等民主政治制度。从1988年山东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依法治省”概念,1990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治省的任务要求,到2014年6月2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法治山东建设纲要》,山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治山东建设,有力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法治山东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基本实现山东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1979年12月,省政协四届二次全体会议确定把政协工作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后,省政协在山东省委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至1992年,山东省先后制定下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山东村民自治工作规范化、法制化。2003年山东省委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民主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此外,山东还出台政策,逐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三、五四科学精神在山东的弘扬

科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另一面旗帜,第一次唤起了中国人民对科学伟大作用的认识。科学不仅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正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所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9]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科学思想的核心是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科学精神表达的是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和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具体表现为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等。

(一)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科学精神的继承者和推进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周恩来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10]“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11]从19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科学的渴望。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兴盛,人才为本。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组织保障。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山东在弘扬五四科学精神方面的积极探索

在弘扬五四科学精神方面,山东走在了全国前列。1987年12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四届十次全委会,就正式提出科教兴鲁战略。会议认为,科技落后、智力不足,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要实现全省第二个翻番,最根本的是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必须把重点迅速转到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实施科技兴鲁战略。为全面贯彻科教兴鲁战略,198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教兴鲁座谈会,重点商讨了如何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的问题。之后,山东全面落实科教兴鲁战略,17个市地、绝大部分县(市、区)和行业都提出了科技兴市、兴县、兴业的战略,并制定了实施方案。10万科技大军走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奋力拼搏,努力使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颁布《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科技兴鲁战略纳入法制化轨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科技兴鲁战略在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积极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海”、“科技兴社”等战略,推动了山东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6年2月,山东省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号召,召开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对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提出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会议部署了《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对未来山东科技的发展趋势拟定基本框架,勾画未来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蓝图,主要配套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积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三大体系”,推动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2017年3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山东《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支持山东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11月,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激发潜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加快推动山东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3月,山东出台《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作用。

复兴大业,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人才强省战略正式启动。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构建起了人才发展改革的坚实框架。特别是2014年,面对中央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才工作转型思路,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在工作理念上,从具体、直接的微观管理理念向谋划宏观、把握大势的战略思维转变;在工作定位上,从偏重人才项目建设向聚焦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转变;在工作手段上,从主要依靠传统工作手段向综合运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转变;在工作机制上,要从习惯于行政推动向更多运用市场机制转变。“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山东人才就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人才与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基层一线人才支撑得到强化的特点。山东人才工作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到2016年,山东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7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8.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13.7万人,技能人才504.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12万人。

以民主和科学为重要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新时代,山东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弘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继续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和科技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山东民主战略
山东图片库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