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本实践及经验

2019-01-26 20:52李瑞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李瑞芳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反映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新产业新动能的不断崛起和传统产业大规模的改造升级。从国内外历史看,一个国家要维持长期较高增长,无不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重要动力。因此在高质量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甚为迫切。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传统产业改造(1978-1992)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国家安全考虑,我国实行了国防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经过近30 年的建设,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但也面临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结构失调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为传统产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提供了条件。

(一)国内外条件

20 世纪70-80 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和激烈动荡的阶段,各国普遍进行大幅度经济调整和改革,构成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主旋律。发达国家为摆脱滞胀困境,广泛采取压缩进口,扩大出口的办法摆脱危机影响。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首先在美国,之后在日本、西欧等地兴起并逐渐席卷全球,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逐渐向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造船等日渐衰落,有的成为“夕阳产业”。发展中国家则着眼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为核心的改革逐步拉开。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使我国主动加入到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中,并为准确抓住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和产业转移的历史契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巨大压力。对内搞活使得计划经济时代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被打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三资及联营合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国营企业带来市场竞争压力,从而使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本实践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工业中多数行业生产技术装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 世纪50、60 年代的水平,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煤炭、纺织、轻工等设备陈旧,能耗高,性能差,效率低。改革开放后,针对我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1978 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将挖潜、革新、改造作为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此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都强调要重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并对各个时期改造的目标、重点、任务、相关政策进行了规定和部署。1981 年11 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是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进行技术改造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二、改革产品结构,使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性能和质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三、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关于技术改造的资金,会议提出“今后凡是企业的折旧基金、利润留成部分中的生产发展基金,以及上级部门拨给的有关资金,都应该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1985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技术改造的重点应当放在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中型企业,放在改造后能在行业技术进步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和承担出口任务的企业。到一九九〇年,各行各业都要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并有一批重要产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建议》还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技改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有重点地提高部分行业的折旧率,并将折旧基金交由企业使用。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传统产业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根据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和技术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技术改造。

1.钢铁行业改造升级(1978-1992)。从“六五”开始,冶金工业部针对老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产品质量差、品种短缺、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为指导思想,通过外引内培,有重点地进行了技术改造。鞍钢集中力量改造了第三炼钢厂,将大平炉改为了大转炉。首钢的几座大高炉都换上了无料钟炉顶等新技术,烧结由热矿改为冷矿,轧钢的切分轧制和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达到先进水平。“七五”时期,冶金部又以提高钢铁品种质量为重点,加速技术改造。在35 个重点钢铁企业建设了470 条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的生产线,地方钢铁企业也形成了170 多条符合“双标”的作业线,品种质量结构明显改善。

2.纺织行业改造升级(1978-1992)。20 世纪70 年代是各种化纤纺织品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我国纺织工业技术改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各种化纤新产品进行适应性的设备改造和更新;二是通过成龙配套、填平补齐提高纺织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如纺织工业大省河南省通过深加工、改造纺纱工艺、开发化纤产品、发展针织产品,加强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改善了产品结构和质量,扩大了产品出口,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棉纺织企业推行了以“两高”(高速、高效)和“两大”(大牵伸、大卷装)为中心的33项配套项目改造;为适应出口,织布机由窄变宽;印染行业改造的重点是棉改涤,窄改宽,色改花,改善印染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改革开放最早的广东省合纤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87 年全省投入生产的化纤企业达到31 家,其中系统内17 家,产量5.85 万吨,总产值11.56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3.煤炭行业改造升级(1978-1992)。建国以来,煤炭一直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短缺产品,由于煤炭工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改造一直被作为增煤的重要手段。20 世纪70-80 年代,在前期改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提高单产、单进、资源回收率、改造矿井薄弱环节、改进开拓部署和巷道布置、完善安全设施和矿区公共工程,共改造阳泉、大同、西山、鹤壁、六枝、淮北、抚顺、阜新、鹤岗、鸡西、焦作、平顶山等国有重点煤矿328处。经过改造,1975-1985 年煤炭产量增加了63.9%,煤炭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高,31 个重点矿务局采煤工作面月产量从10231 万吨增加到13841 万吨,吨煤投资费用下降,全员效率提升了15.48%,回采工效率平均提高了38.73%。

除了上述几个行业外,其他传统行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总体来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品性能和质量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能源消耗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结构失衡,体制改革尚未理顺,合理价格机制没有形成,企业还没有成为“四自”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加上企业基金短缺、计划经济时代追求速度、数量的惯性思维以及短缺经济的存在,技术改造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传统产业改造(1993-2011)

从十四大到十八大,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内工业化从初中期跃升至后期,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工业结构向中高加工度化方向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行业面貌普遍有较大改观。

(一)国内外条件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直接生产领域,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垂直分工发展为企业内、产品内水平型分工。地区合作与互动频繁,区域集团化趋势快速加强。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市场经济国家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拓展到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层出不穷,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国际分工格局重塑。鉴于这一时期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空前凸显,各国纷纷将推进新科技革命、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适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国有企业进行“三改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中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支柱产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农业、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对外贸易中提高制成品的比重。十六大以后,在“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强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迎来了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经济总量空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重视,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本实践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新的体制框架下,政府将从事无巨细的微观管理中抽身出来,主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产业政策作为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地位更加重要。1994 年4 月,国务院发布了《90 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成为此后一段时期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订专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1997 年,我国国内供需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买方市场形成,国际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产业出现结构性过剩,经济增速下滑,大量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1997 年颁布《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1999-2002 年,又先后三次颁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2 年,为落实“十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和任务,国家经贸委颁发了《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2005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这是一个系统性地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第三章内容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国家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提出明确要求,涉及机械、纺织、煤炭等20 多个行业。而且,对于这一时期因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关部门也着手进行了治理。

1.钢铁行业改造升级(1993-2011)。进入90 年代,钢铁工业依然是我国着重投资和技术改造的重要部门。针对大多钢铁企业资金短缺、产品单一、质量差、工艺技术落后、生产效益低下的状况,钢铁工业部门首先从转变技术进步战略入手,从只重视单体技术攻关转向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在“连铸技术、高炉喷吹煤粉技术、高炉长寿技术、棒线材连轧化技术、溅渣护炉技术和贯穿流程工序结构调整的综合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要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在炼铁、炼钢、轧钢三个主要工序设备的大型化和自动化方面有了明显改善,许多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根据相关产业政策被淘汰,全行业51 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从90 年代初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提升到2001 年的国际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钢铁工业在数量、结构、技术方面取得了更大进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深入应用,到“十一五”时期,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许多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2.纺织行业改造升级(1993-2011)。纺织工业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较早转向市场化的行业。20 世纪90 年代后,棉毛纺织、丝绸、印染等传统行业逐渐从供需平衡转向总量过剩,行业大面积亏损。为此,纺织行业进行了淘汰落后、行业改组、扩大出口、技术改造等结构调整工作,取得较好效果。1998-1999 年,共淘汰落后棉纺锭906 万锭,20 世纪70 年代及以前的落后锭比重从1996 年的30.2%下降到12.8%,其中国有企业占比从36.1%下降到8.2%。国有纺织企业将淘汰落后产能与企业改组相结合,1998-2000 年,有74 家企业实施债转股,300 多家特困企业破产,400 多家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为扩大纺织行业产品出口,纺织出口退税率从1998 年1 月1 日的9%提高到1999 年1 月的13%,1999 年7 月后进一步提高,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分别提高到15%和17%。纺织工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必须进行技术改造。这一时期我国以“质量、品种、效益”为指导,运用高新技术对“棉纺、毛纺、麻纺、丝绸和化纤面料以及差别化纤维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及设备进行改造”。经过世纪之交的产业结构调整,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进入新世纪,在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技术装备更新、自主品牌建设、品种质量提高,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品牌的纺织企业。

3.煤炭行业改造升级(1993-2011)。为缓解煤炭供求紧张,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煤炭生产方针,地方煤矿尤其是乡镇煤矿急剧扩张,乡镇煤矿产量从1985 年的26671 万吨猛增至1996 年的61477 万吨,到90 年代中后期煤炭供求呈现总量过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煤矿由于成本高、负担重、体制未理顺等原因亏损日渐严重。1998-2001 年,煤炭工业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井压产和关闭破产的要求,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5.8 万处,关闭破产资源枯竭、高硫高灰和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54 家,将原煤产量控制在10 亿吨左右,2002-2011 继续坚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仅“十一五”时期就累计关闭小煤矿9616 处。与此同时,通过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加强国有煤矿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改组方面,到2013年,建成14 个大型煤炭基地,形成一批年产5000 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技术改造方面,许多技术如勘探和建井技术、地下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技术、机电一体化矿井掘运技术、信息工程技术、洁净煤技术、瓦斯治理技术、煤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技术、矿区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有些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并建造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产高效工作面,技术贡献率由90 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49.5%。1993-2011 年我国传统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市场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各类型企业基本都成为“四自”微观主体,国际上加入WTO,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产业普遍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改组、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对本行业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的活动,各行业都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为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且有部分技术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种变化只是数量扩张下的有限的结构调整。从总体上,传统产业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变,制造业水平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较低水平的处境没有变。

三、改革开放新时代传统产业改造(2012—)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上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上限,传统产能普遍过剩,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

(一)国内外条件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更加强劲,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提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趋势更为明显。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借贷消费、东亚国家提高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等国家提供能源资源的国际分工格局被打破,经济全球化遭遇困境,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增长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民粹思潮等“逆全球化”现象频频出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在国内,经过40 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量不足的问题基本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药方,并将其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针对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2016 年1 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改革开放新时代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本实践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三大产业内部现代化水平不高,具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特征的传统产能过剩,而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优势的新兴产业比重偏低。据此,调整产业结构,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勇于减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做好增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善做乘法,通过创新引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精做除法,努力扩大分子,减少分母,提高资本回报率和劳动生产率。根据上述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产业政策,如2013 年10 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5 年5 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2015 年11 月,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 年11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政策对于加速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1.钢铁行业改造升级(2012—)。2012 年以来,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进行。根据2013 年10 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6年2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 年开始,用5 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 亿-1.5 亿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市场预期明显向好。”到2018年底,我国化解钢铁产能1.5 亿吨,全面取缔地条钢1.4亿吨,超额完成预期目标,钢铁供求基本达到平衡,行业效益明显好转。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用钢行业对钢铁的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去产能的同时,钢铁领域也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通过打造钢铁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着力提高钢铁行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通过钢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提高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能力;通过原料系统的全封闭式改造,节能减排,减少污染;通过对重要产品提质增效,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经过几年的去产能和技术改造,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并朝着清洁、高效、循环、绿色方向持续迈进。

2.纺织行业改造升级(2012—)。十八大之后,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纺织行业也出现结构性过剩,设备闲置,生产缺乏动力,低端恶性竞争比较激烈。为此,纺织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建设纺织强国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在科技创新方面,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规模以上企业有效性发明专利数量比“十一五”末增加3.4 倍,碳纤维、间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海洋生物基纤维技术取得新突破,棉纺、印染、化纤等行业的节能降耗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科技进步率显著提升,未来科技创新重点将集中于纤维新材料、绿色制造、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先进纺织装备、智能制造等技术的研发上。技术改造方面,2016 年工信部发布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从创新平台建设、智能制造等8 个方面对纺织等12 个行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规划,从而为这些行业的技术改造指明了方向。根据上述文件和要求,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将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将结合,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对纺织行业进行系统改造,使纺织行业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物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为纺织行业与新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在品牌建设方面,行业品牌意识明显提高,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初步形成。截止到2016 年,国内建成服装和家纺品牌3500 多个,知名品牌300 多个。在结构调整方面,在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消费量比重从2010 年的51:29:20 转变为2016 年的46.6:28.1:25.3,高品质、低污染、功能性产品比重大幅提升。

3.煤炭行业改造升级(2012—)。2012 年5 月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煤炭需求量大幅减少,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开工率不足70%,一度有九成煤矿处于亏损状态。面对日益恶化的产业局势,2016 年2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 年开始,用3 至5 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 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 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后,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大规模的煤炭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序幕。去产能是煤炭工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主要工作有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去库存虽然首先是针对房地产行业提出的,但当时煤炭领域的库存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库存问题主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办法加以消解。煤炭领域的严重亏损使得行业整体负债率达到70%左右,部分达到90%以上,如果不加以去杠杆,有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造成系统性风险,负债问题要与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相结合,采用债转股等方式解决。降成本对于促进煤炭企业走出困境非常重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交易成本、融资成本,降低税费和社保缴费。煤炭行业领域的短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涉及教育、科技、环保等多个部门,需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加以推进。

煤炭工业的供给侧改革在主抓“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对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支持煤矿企业实施机械化、自动化改造,重点创新煤炭地质保障与高效建井关键技术,煤炭无人和无害化、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推广保水充填开采、智能开采和特殊煤层开采等绿色智慧矿山关键技术,提升大型煤炭开采先进装备制造水平”。

十八大以来,要素推动、粗放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历史尽头。面对经济“大而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的局面,党和政府提出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意味着,生产要素质量提升与经济结构调整要并行不悖。一方面用改革的办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制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激活沉睡的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优化要素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与之前相比,新时代科技创新地位更加凸显,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速度和力度空前,经济发展方式在阵痛中加快转变,这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主要经验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后,我国开始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对于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因此在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比较重视“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技术改造要效益”“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强化管理要效益”。这是粗放发展中的有限的、渐进的集约发展,即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当然,在不同阶段,对集约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当数量扩张受挫、结构性过剩比较突出之际,往往也是强化质量效益之时,如20 世纪末的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十八大以来,粗放发展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愈发狭窄,如果不转型,原有的优势也可能丧失,在这种情况下,集约发展正逐渐取代粗放发展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改革开放40 多年,我国经济经历了粗放发展中的集约增长———结构性过剩与调整——粗放发展中的集约增长——结构性过剩与调整的螺旋上升演变,未来将会实现集约发展中的数量增长的理想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累了一系列经验,主要有:

(一)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产业改造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的主要动力。第一,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增强改造内生动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传统行业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改造升级。第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拓宽要素供给渠道。在计划经济时代,技改资金主要由财政拨付,技改人员由国家指派,技术来源途径狭窄。改革开放后,不仅可以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而且由于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使改造要素来源更加广泛,获取方式更加灵活。第三,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促成改造直接动力。1978-2017 年,我国人均GDP 从156 美元提高到9478 美元,民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社保,快速变动的消费需求结构使传统行业呈现周期性过剩,只有不断进行递进升级,才能化危为机,转困为安。

(二)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加快产业改造速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全面管理经济,企业只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必要专门提出产业政策。改革开放后,为保障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开始重视产业政策的作用。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主要涵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技术改造、产业重组、科技创新等内容。适当的实施产业政策,可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第一,引导产业改造方向。当传统行业在陷入供需严重失衡、劣币驱逐良币等困境时,许多人陷入迷茫,丧失信心,不知何去何从。通过产业政策厘清误区、指明方向,可以降低试错成本,缩短试错时间,提振市场信心。第二,破解“退出障碍”瓶颈。通过市场化行为处置落后或过剩产能,经常会遭遇资产专用性、技能差异、社保不完善等“退出障碍”,延长或中断产能处置过程。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可以大大缩短社会阵痛时间,维护社会稳定。第三,避免“市场失灵”缺陷。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还是科技创新,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而科技研发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如果政府能通过产业政策,对科技研发进行投资、保护、支持,可以激发创新活力,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步伐。

(三)聚焦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改造高度

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科技进步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6-2000 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 年长期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中长期科技规划以及诸多的基础研究计划、科学工程、技术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从跟跑到并跑、领跑。一大批科学技术的问世和引进,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提出在传统产业中普及发达国家70 年代或80 年代初的生产技术;90 年代要求运用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本世纪以来,进一步要求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由低到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使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呈现跨越式进步。

(四)统筹协调多方力量,扩大产业改造效应

结构决定功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单项的改造行为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将体制改革、产业重组、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打出“组合拳”,以取得综合效益。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组合拳”的推出,对于20 世纪末本世纪初传统产业走出困境、产业技术面貌改观、经济效益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此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体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外、宏中微观力量加以协同推进,改造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回暖与升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