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决定性贡献

2019-01-26 19:35王先俊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王先俊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厚的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及其理论主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由“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复合词组。它所指称的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不是以往任何时代的思想,而是在新时代形成的新思想,不是别的什么思想,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是新思想形成的具体历史方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表明,这一新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作了深刻阐述。

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首先,进入“新时代”我们经过了“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但它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1]7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我们走过了将近98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无数次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历史发展新时期,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其次,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9这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国情基础上的阶段性变化。最后,“新时代”的根本标志是“三个意味着”,即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9“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而对“新时代”内涵特征的具体阐释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一共召开过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除十二大外,其他七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期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认识是明晰和一贯的。但是,在党的历史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判断,习近平则是第一个。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1]7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23后面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推动工作、创新理论的问题。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判断。十九大,习近平再次重申了这个判断,并以党代会报告的形式确认了这个判断。

所谓主题,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01页。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理论主题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理论创新的方向、旨趣和效果。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主题说到底是由实践主题决定的。在党的历史上,党成立后要解决的第一个实践主题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此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党要解决的第二个实践主题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在解决这个主题时我们走了弯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正步入正轨。由此开始,党的理论创新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主题并紧紧围绕实践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可谓是90多年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判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阐述,无疑是对这一基本经验的继承和丰富,不仅明确向我们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更为我们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作了初步的体系化概括

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理论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具体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的阐述也是围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展开的。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生机活力等多角度进行了回答。他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3]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3]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41的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邓小平曾从多个角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阐释,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则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具体问题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时代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作出深刻阐述的同时,也对这一思想作出了“体系化”的概括,主要思想观点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较为充分地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构体系。“八个明确”即是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用30年的时间、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和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有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框架。

三、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阐释主要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如下一段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16这段论述中的“继承和发展”“最新成果”“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重要组成部分”“行动指南”,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深刻揭示。

“继承和发展”和“最新成果”重点回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老祖宗”同“新境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把自己的思想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而是始终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6]681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忘“老祖宗”、继承“老祖宗”的问题。忘记了“老祖宗”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结出的理论果实就可能成为挂着马克思主义招牌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1]26-27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1]26“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3]33习近平用“继承和发展”和“最新成果”这样的词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本质属性。

“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重点回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实践、个人贡献与集体智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主创立的,列宁主义是以列宁为主创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创立的。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以习近平为主创立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且不断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十九大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字命名,可谓当之无愧、实至名归。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毛泽东在谈到《毛泽东选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道,《毛选》哪是我一个人的著作啊,《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7]487邓小平在审阅十四大报告送审稿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8]30-31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5因为有以上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定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都有“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的表述或者相类似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时,言其为“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做法一脉相承。

“重要组成部分”和“行动指南”重点回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当然也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根同脉,彼此之间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1]9是产生于新的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行动指南”阐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新的理论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时又引领新的时代、指导新的实践。对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来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16

四、着力建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9]32习近平曾强调:“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3]34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断推进党的理论重大创新的同时,以高度的认识自觉、身体力行着力推进“术语革命”,提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国际传播中引发热烈反响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较为完美地实现了思想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统一,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彰显了党日臻成熟和日益高超的话语建构水平。

一是创造了一批新鲜话语,比如“中国梦”“一带一路”等。“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36由此,“中国梦”被赋予鲜明的政治内涵,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成了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中国人经常使用的话语,同时它还在传播中国声音中与世界梦、亚洲梦、美国梦、俄罗斯梦等既有概念对接和融通,成为国际社会众多国家热议的话语。关于“一带一路”,西方大国此前曾有“新丝绸之路”等之类的提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既往我们更加偏重国内发展,较为缺乏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状况;另一方面这一战略又与西方大国既往所提出的各种战略有根本不同。它彻底摒弃了蕴含在这些战略之中的对抗性思维和话语,更多地使用“倡议”“合作”“共商”“共建”“共享”“联动”等极具包容性的话语,不仅赢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善意和认同,而且也无声地回击了诸如将“一带一路”标签化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的错误言论。

二是改造了一批外来话语,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并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这一概念不仅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的热词,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指导性思想。为此有人误读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要照搬西方供给学派经济理论,以此彻底否定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事实上,习近平对此作出了相反的回答。他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10]在世界话语谱系中,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供给学派处在“右倾”位置,其错误在于从根本上否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主张削减劳动者福利以讨资产阶级的欢心,但同时其强调政府简政放权以及通过一定程度的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张,对于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参考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中国化”解读,既吸收了供给学派思想中的有益部分,又扬弃了其有害内容,进而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发展和完善了一些既有话语,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等。“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此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将“以人为本”写入党的正式文件,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465后来,党又在有关会议上、有关文件中和领导人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651对“以人为本”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然而学术界有人曾担忧,从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来看,这一概念容易与西方人本主义相混淆。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避免了人们对“以人为本”概念的曲解。

除以上所述外,习近平还提出了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三严三实”“经济发展新常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后一公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的话语。正是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五、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品质是习近平成为“新思想”主要创立者的根本原因

列宁曾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原因在于这一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13]83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论述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出色地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特殊困难的”事业时指出,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14]336这些论述表明,“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既是对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要求,也是党的领袖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习近平之所以成为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说到底与其具备“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品质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家庭关系,习近平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后来又受到了正规的名牌大学的专业学科教育,获法学博士学位。这些无疑为他具有“学者”的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他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又能够使他具有比其他人更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理论素养。与他一批到陕西延川县插队的黑荫贵说:“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从他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再联系他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都说明近平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15]103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说:“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15]149插队时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说:“那时我们闲得无聊,肚子又饿,就经常一起商议到什么地方蹭饭。我们说:‘近平,走啊,咱们去梁家塌吃他们一顿!’但是,近平不去,他就坐在那里看书。”“他那段时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15]145习近平自己也说:“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要“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认识水平”;要“全面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必需的知识”,“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国际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①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学习时报》2008年5月26日。“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仅丰富了习近平的精神世界、知识底蕴、理论素养,而且也成就了他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般的“学者”和“理论家”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饱受“革命家庭”氛围的熏陶,七年的知青岁月更是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他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主要岗位的锻炼。习近平曾经说过,正定是他从政起步的地方。在正定,他敢为人先,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实施了不少新举措,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了正定人民的赞誉。他在福建从政经历最长,从厦门到宁德再到福州,从副市长到地委书记再到省长,一干就是17年。在这块热土之上,他领导宁德摆脱贫困,推进福州城市建设,治理全省餐桌污染,建设“生态福建”和“数字福建”等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政浙江时,他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制定并实施了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力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经济强省建设,把浙江带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使浙江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虽然他在上海只工作了7个月,但却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全市19个区县,阐述了上海城市精神,解决了民生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着力推动共建共享改善民生。[16]丰富的实践经历淬炼和铸就了他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无私无畏、为民务实、敢于担当的“革命家”的情怀和品格。

列宁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3]401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17]533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3]34在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方面深刻揭示了党的领袖、党的理论家之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时代”“实践”与“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没有党的领袖、没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不可能胜利,同样,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理论创新,也不可能成功。实际上无论是思想理论的创新,还是对思想理论的总结、提炼和概括,都离不开“兼有学者和革命家品质”的领袖的巨大作用。习近平从基层一步步走来,最终成为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以学者和理论家的睿智与勇气,担当起思想理论创新的重任,而他丰富的革命实践则成为他思想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正是他兼有的“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品质,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铸就了他非同凡响的领袖魅力,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