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是对新时代民政工作基本定位的精准阐述。
翻阅历史文献,党的最高领导人先后四次对民政工作的职责作用作重要指示。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要怕麻烦,这是从民政工作对象特点出发讲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政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是从发挥民政工作作用的角度讲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河北省民政厅时,对民政系统以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提出要求,这是从民政干部要强化宗旨和情感讲的。此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民政工作进行了精准“导航”“定位”,将民政工作特点、地位和作用深刻阐发,为正确认识和谋划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
我理解,这一定位可以分解为两重涵义:一重涵义为,民政工作是民生保障的兜底性工作;一重涵义为,民政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之所以这样分解,是因为在党的文献中,社会建设可以划分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两大部分。在民生保障中,民政工作承担着保障低收入贫困群众、孤弃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衣食冷暖职责,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受监护侵害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受害人等群体给予的关爱或监护。这都属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益,一旦保障工作不到位,就会发生冲击社会心理道德底线的事件。所以民政当之无愧地兜着民生保障之底。在社会治理中,民政部门指导或主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形式,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做好这些民政工作,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就能更好地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了。
把基本定位分成两个方面看,体现了民政部门业务多元化的独特特点。相比而言,中央部门大都有明确的、集中的业务范围。如教育部门,大家一听就知道是教学生的,会想起学校、学生。卫生健康部门,大家都知道是为大家看病服务的,会想起医院、药品、病人。而说到民政部门,通常没有三五句话说不清楚。有人提民政,会脱口说起低保。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有社会组织、社区、村(居)委会、行政区划、地名、界线界桩、婚姻、殡葬等,每一样都可以讲一大篇。没有哪个部门像民政部门这样,有这么多相互之间联系较少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业务。但是,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各项民政工作也有共同特点,就是总书记指出的兜底性和基础性,这揭示了民政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思考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能品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兜底性、基础性的基本定位,具有多么悠远的历史积淀和无比厚重的份量。从有人类开始,生、老、死就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生,与婚姻相关联,结婚生子乃人生大计。老,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老了就需要有人抚养,就有了养老服务。死,无人可免,就会有殡葬。人有困难,自身解决不了,就需要有救助、慈善。家人找不到了,就会有孤儿,需要国家收留抚养。任何国家,都要有疆域、治所,于是行政区划、地名和界线便必不可少。大家有共同的志向,愿意经常性交流,就可以去登记社会团体。人们有了帮助别人的想法和能力,可以去做志愿服务。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区域,就可能产生社区。这些工作,都是民政工作。这些现象,在各个时代都存在着、发展着,只是形式和称谓有所变化。可以说,民政工作将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民政工作的兜底性、基础性地位也将持续人类社会建设始终。
把握了民政工作的基本定位,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能够从事这样的事业,是神圣与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