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2019-01-26 05:46:07常绍民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布罗代尔文明

常绍民

(三联书店,北京 100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高等教育领域,支配中国史学研究的是从苏联引入的世界史体系,其核心特征是按线性的五种社会形态区分历史阶段、看待历史发展,强调阶级斗争,关注政治体制,重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研究体系才在各种外来影响下发生改变。不过,这种转变经历了一个并不算短的过程。80年代初,笔者进入历史系学习时受到的仍主要是这种教育。在这种体系中,“文明”、“文化”鲜为人所提及,或者仅仅是把它们作为政治经济史的附庸一带而过。这两个词,主要以一种专门术语的形式出现,如古代世界五大文明,而人类文明产生以前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类遗迹,被称为文化,如半坡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世界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明史研究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方向。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大量引进和吸收国外尤其是西方多种史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其中年鉴学派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致说来,年鉴学派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我国的。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年鉴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法国形成,二战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60年代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可谓20世纪影响最大的史学流派之一。年鉴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倡导总体历史,在研究方法上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于一体。1980年,时任法国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这样写道:“总有一天,当我们的同胞在总结20世纪的知识、科学和技术时,他们会发现我们在军事技术、尖端工业或原子物理学等领域内,并不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浅薄的法国人或许能够聊以自慰的是,他们毕竟在1930至1965年间,全靠‘年鉴派’的努力,产生了世界上最好的历史学家。”这里所说的“最好的历史学家”指的是吕西安•费弗尔(1878—1956年)、马克•布洛赫(1886—1944年)、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年)。费弗尔、布洛赫是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布罗代尔则是把他们的思想发扬广大、使年鉴学派不仅成为法国最大的史学力量、而且在世界史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第二代宗师。因而,说起年鉴学派,肯定就要讲到布罗代尔。布罗代尔的主要著作在国内都有中译本,他的不少学术观点在国内学者那里耳熟能详,如“长时段”。本文仅就其文明史观略作分析。

在现代学术意义上,“文明”一词有着数百种不同的解释,而它和“文化”的异同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布罗代尔有一部专门的著作研究文明问题,即《文明史》①直译当为《文明史教程》。。全球史的鼻祖威廉•麦克尼尔称这部为法国中学师生撰写的世界通史“囊括了数千年的时间和空间,勾勒出人类历史的主要文明”。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文明的含义,后两个部分研究实例,分别介绍欧洲以外的文明和欧洲文明。那么文明到底指的是什么?布罗代尔通过对这一术语历史源起的考察,认为它既具道德含义又具物质含义,既共时又历时,既是单数形式又是复数形式。要阐释文明的观念,需要所有社会科学通力协作,特别要关注作为地理区域的文明、作为社会的文明、作为经济的文明和作为集体心态的文明。对任何文明的考察都要从历时的角度深入考察。“一种文明总是与一种历史密切相关,这种历史过去存在过,现在仍然存在。”“如果对现在文明所遵循的道路、所承继的价值观以及所拥有的经验了解甚少,我们便不能真正理解这一文明。”人们乐于或直接看到的是文明中某些容易把握的东西,如一出戏剧、一次画展、一种哲学,或者把精力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但是时时应该记住的是文明的连续性具有根本意义,也就是说要关注文明的长期历史连续性。布罗代尔认为,对文明的研究,历史学家至少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工作:第一个层面可称为A,是传统历史学的层面,即政治事件。第二个层面可称为B,是作为一个事件的一系列事件的层面,如浪漫主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这里的时标是10年、20年,甚至50年。它们或者被称为时期,或者被称为阶段,有时被称为时段,有时被称为趋势。最后是第三个层面,可称为C,所考虑的只是那些按照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来称量的现象。在这个层面上,历史进程十分缓慢,跨越了巨大的时间范围。在布罗代尔看来,“一个文明既不是某种特定的经济,也不是某种特定的社会,而是持续存在于一系列经济或社会之中、不易发生渐变的某种东西”。因此,文明只能在长时间段中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把握一条逐渐呈现的主线——为一群人所共同遵守的某种东西。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动荡和骚乱,但这种东西还是被人们视为最为珍贵的遗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些东西包括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等,它们构成了布罗代尔爱说的“结构”。这些结构是文明的“基础”,它们通常历史悠久、长期存在,而且总是各具特色、与众不同,所有文明都把它们视为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可以与长时段划等号,“经过一系列经济、一系列社会,仍坚持下来,同时几乎只是一点一滴地才改变方向者,就是文明”。就此而言,历史学具有独特的价值,“有谁能够否认历史学的强烈作用呢?——重要的问题在于,历史学是一个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民族意识就无法维持下去,而没有这种民族意识,就不可能有独创的文化,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

“长时段”一词是布罗代尔的发明,广为我国学者引用。这个词最早也最权威的表述出现在他的成名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94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之中。这部长达150余万字的著作从总体史学的思想出发,努力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在位时期(1556-1598年)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在作者笔下,地中海不再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海洋,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生命的历史人物。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该书的写法是:把历史事实按照三种具有连续性的记载来写,或者按照三种不同的楼梯台阶,或者说按照三种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来写。具体说来,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自成整体,单独阐明一个问题”。第一部分题为“环境的作用”,根据地理观察的框架和脉络仔细寻找了地中海历史上的局部的、不变的、重复的事物,即“具有规律性的事物”,论述的是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史。第二部分题为“集体的命运和总的趋势”,可以说一部社会史或群体和集团史。这是一种处在地理环境之上而又有别于它、节奏缓慢的历史。该部分重点考虑的是“这些深海暗流怎样掀动了地中海的生活”。第三部分题为“事件、政治和人”,属于传统历史学的部分,叙述的是个人规模的历史。“这是表面的骚动,是潮汐在其强有力的运动中激起的波涛,是一种短促和动荡的历史……这是所有历史中最动人心弦、最富有人情、也最危险的历史……它们……对历史的深层只是蜻蜓点水。”这三个部分,也就构成了作者所说的长、中、短三个时段。三个时段构成了历史乐章的多个声部,因为在布罗代尔看来,“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按照这样的结构和安排,书中首先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地中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而探讨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最后涉及16世纪中晚期该地区的政治史。为了阐明地中海的全貌,作者广泛运用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把宏观分析与微观考证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生动地再现了所述时代地中海和相关地区人类的全貌,揭示了它的命运,向人展现了一部在时间轴线上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三个层面、在空间上不同尺度纵横交错的坐标共同演绎的历史。对于他的这种研究,他的亲密伴侣、也是他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布罗代尔夫人在这部书中译本的序言中说道:“在这种历史观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地位……透过文明的历史表面的演变甚至是变革,它们的某些持久性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每人身上都有这样常常埋藏的痕迹,它使我们各自采取不同的常常是无意识的态度,是我们通过语言、饮食习惯、传统宗教信仰和所有存在的一切与诸多渠道继承下来的。这些消除不掉的特点有时使文明之间彼此强烈对立。”

布罗代尔在他后续的研究中一直在坚持使用他的长时段理论。《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是他的另一部重磅之作,全书三卷分别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形形色色的交换》和《世界的时间》,用的是三层分立的模式。布罗代尔把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统称为“物质文明”,这些“日常生活”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塔身,即生产与交换的正常机制,是以竞争为基本法则的“市场经济”。具有欺诈和独占性质、并由少数大商人包揽的不平等交换构成宝塔的顶层,占着居高临下的地位,他称之为资本主义。布罗代尔在本书绪论中不无自豪地这样写道:“三层分立模式已变成本书的参数表;在本书的构思过程中,我故意把理论撇开,而专一地注意具体观察和从事历史比较。我立足于长时段,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关系,从时间上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从未使我失望。”图书出版后各界的反应证明作者没有自夸。

上面提到的布罗代尔三部著作虽然都是经典之作,但研究的(主要)不是他的祖国法国。接近70岁高龄时,布罗代尔决心按他的理论框架撰写一部法国史。“我怀着与儒尔•米什莱同样苛刻、同样复杂的一片真情热爱着法兰西,不论是它的美德还是缺陷,也不论是我乐于接受的还是不易接受的东西。”固然,历史学家应尽可能超脱,不受个人偏好影响,不过,“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他几乎可以本能地了解它的迂回曲折、独特品格和薄弱环节……因此,我没有先挑可口的白面包吃,而留着在晚年享用”。他雄心勃勃想完成的这部巨作,试图从不同人文科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法兰西的全部历史。“让我们再次按顺序排列: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或政治科学、文化和心态研究、社会学、国际关系(法国在国外的活动)……”这么做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何谓法兰西特性?它/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与中国一样,法兰西以多样性著称,空间、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都是如此,不过,抓住这样几个点,即“长时段(首先是它,尤其是它)、六边型(法国国土呈六边形)、欧洲、世界”,就可以从空间和时间(历时与共时)方面找出法兰西历史和文化的特质。那么何谓法兰西的特性呢?布罗代尔这样归纳道:“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性,是事关全局的核心,是法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是绵延不绝的往昔慢慢垒积而成的结果……总之,这是残存、交混、添加、混合的过程,是旨在求得永存的针对自身而进行的一场战斗……一个民族为求得存在,只能对自身进行无穷无尽的探寻,朝着合乎逻辑的演变方向实现自我变革……认同本民族最优秀的和最基本的品质;从而在高贵的形象前,在仅为局内人所知的暗语中看出自己的特性,在成百上千种验证中,在各种信仰、言语、借口、默契、汪洋大海般的无意识暗流中,乃至在意识形态、神话和幻想中认出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构成一个文明的根基。

布罗代尔的这个研究计划非常庞大,全书计分三大部分,分别是《法兰西的特性》、《法兰西的诞生》和《法兰西的命运》,其中第一部分又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空间和历史》、《人和物》、《国家、文化和社会》和《法国在国外》。然而很遗憾,当该书第一部分前半部分即将出版时,布罗代尔于1986年11月去世,留下大量手稿。《法兰西的特性》在他去世后不久出版,但只包括原计划的前两个部分,让人唏嘘再三。

把文明视同长时段,发现其深层内涵,这一点对处于新时代的我国也具有现实意义。而布罗代尔未能完成的宏望,意在探究法国人文明认同感过程和成因的努力,对于我国当下的国史研究颇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研究,对我们理解我国新时代的内涵、探寻中国道路无疑也大有禆益。

猜你喜欢
布罗代尔文明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柯克代尔洞穴之谜
拉比要出书
爱你(2018年4期)2018-11-14 12:16:13
拉比要出书
冬日取暖
故事会(2018年10期)2018-05-19 03:39:22
对不文明说“不”
唐山三友发布竹代尔、莫代尔、彩纤三大类产品
一扇受够了的门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