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来
(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3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反映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 因而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称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 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创立和发展演进的历史。 在这部意识形态演进脉络的理论发展史中, 马克思恩格斯无疑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当时社会实践,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 创造性地搭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批判旧有意识形态、建立新型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 回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建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学说框架的理论脉络, 对于更加深入透彻地学习和掌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 做好今天的意识形态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识形态一词由法国学者特拉西(Destutt deTracy)首次使用,在法语中,“ideologie”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 特拉西从两个方面来阐释“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一方面,从认识论层面来看,认为人的感觉是所有观念的基础, 通过直接的感觉还原,就可以检验和区分各种错误观念。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如果将感觉还原所得到的真实观念输送给人民, 就能够得到一个理性和科学的社会。这一解释后来遭到拿破仑的否定,随着拿破仑将意识形态谴责为错误的幻想的观念,“意识形态”一词便开始具有负面含义。 此后,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推进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化。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界的思想巨匠的开拓性研究, 为马克思恩格斯创设意识形态理论框架提供了极富启示价值的思想资源。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意识形态阐发过明确的概念内涵,但是,在其散见于诸多文本的论述中,不难把握到意识形态的多层次含义。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整体性概念:第一,它由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等诸多具体意识内容组成;第二,意识形态是人脑中以语言形式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多维立体的视角来阐释意识形态概念的。一方面,意识形态特指“德意志意识形态”,具体是指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所代表的德国哲学以及德国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指“一般的意识形态”,即阶级社会中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自身统治的观念体系,也就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反映,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多年思想论战, 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深刻的分析和犀利的批判, 其论述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何是虚假的? 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是怎样为人们所接受的? 怎样突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 概括而言,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和描绘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进步性与反动性的二重性。 作为代替封建统治阶级的新兴资产阶级而言,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与封建贵族等级相比, 资产阶级代表着工业化大生产这一新型生产力。 由于整个资本主义系统的运转都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必须按照契约精神, 既保障资本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又需要保障作为劳动力的无产阶级能够自由流动,有接受雇佣的自由。由此使得其意识形态高度强调人本主义,提倡个性解放,追求理性,反对专制, 以启蒙思想感召和团结其他受压迫等级,共同反抗封建统治。 从这个角度而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进步性的一面。 但是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相比,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毕竟是为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现实进行理论辩护的辩护士, 是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假象来掩盖自己的本质,并且求助于伪善和诡辩”。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现实领域的物质主体, 资产阶级和以前的所有统治阶级一样,具有阶级局限性,当其成为统治阶级后,总是力图阻碍新兴生产力的发展, 逐步沦为反动势力的代表。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妄图消解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力和反抗斗志,以欺骗、调和等手段让资本主义永世长存, 彻底沦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从这个方面而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反动性的一面。
其次,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狭隘偏私的利己主义观念。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就人生观来说,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生命的意义和旨归, 千方百计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甚至不惜以损害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私利。 这一观念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 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就道德观而言,资产阶级将寻求和满足个人欲望作为最大的善来追求,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由于成为社会财富的物化形式和符号表征, 那些追逐肉体和精神欲望的资产阶级, 自然而然地将赚钱看做人的天职和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代替了人世间一切道德,成为人们恪守的道德律令。赚钱能力成为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 就价值观而言,资产阶级价值观追求个人功利的实现,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造成了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人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社会整体之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诸多丑恶阴暗面。所谓“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不过是资产阶级骗人的鬼话。 从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三观”的本质揭示,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只不过是具有阶级狭隘性的“有节制的利己主义”[1]。
第三,对无产阶级而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种“完全异己的力量”。 诸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尽管也“反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特点,但是其产生根源还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并为资本主义制度“天然合理”和“永世长存”提供理论论证的观念形态。 资产阶级费尽心机地力图将其意识形态赋予全体人民利益代表的色彩, 但其理论实质仍然没有跨越资产阶级所能允许的统治边界。 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自由,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恰恰“平等就是不平等,自由就是不自由”;所谓的“博爱”不过是覆盖在压榨无产阶级残酷锁链上装饰的花朵;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充满了残酷的丛林法则。
只有真正铲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从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才能赋予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以实质性的内容。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日益暴露出其反动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注重发挥“观念的统治”的社会效用,不断为维护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充当吹鼓手。 通过各类传播途径和舆论手段,“千方百计地来加强、扶持与灌输”资产阶级思想观念, 妄图控制和操纵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 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和“精神危机”进行辩护。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认识到,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主宰,而且通过国家机器等物化形态,不断强化。 因此,无产者要想推翻资本剥削制度,就必须能够彻底打破其话语霸权, 在意识形态领域完成自身话语的“发声”。
一是消灭旧有经济基础。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指出其虚假性本质,还不能从根本上制服它。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加以摧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 如果我们不彻底铲除滋养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的话, 就无法彻底消灭其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从而无法根本赢得击垮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场漫长而艰巨的持久战的最终胜利。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意识形态变革的条件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 可见,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革命阶级, 要想摆脱思想对旧有居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和“被殖民化”,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就不能仅靠“呼声革命”,而是需要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只有以革命手段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炸毁资产阶级整个上层建筑,没收资本家的资本, 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的生产力总量,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基础,从而彻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才能在无产阶级自己的经济基础上真正孕育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二是与传统的观念实现彻底的决裂。 经典作家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所给予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反作用力。因此,他们要求无产阶级不仅要变革旧的经济关系, 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光这样还不足够。还要变革旧的思想文化观念,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不仅是无产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中所承担的光荣使命,更是意识形态理论一般原理的客观要求。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由于在经济上居于主导地位,因而作为经济基础在观念上的反映, 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居于社会的主流。换句话说,过去既有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是站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立场, 为其统治进行理论辩护。 这些意识形态遮蔽着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和自利性, 将其伪装成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 从而达到掩盖社会真实阶级关系和矛盾对立的目的。 这些学说试图通过曲解或虚假的方式来解释真实的现实世界, 不利于人民群众获得客观世界的“真知”。显然,无产阶级需要实现与传统的观念彻底的决裂, 才能真正避免思维的旧有惯性, 建设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观念。
三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将科学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理论指导。 集受苦最深和革命性最强于一身的无产阶级,要想解放自己,单靠自身的主体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还并不足够。正如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所深刻论证到的那样:“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 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3]这意味着,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解放,就需要以科学“知识”作为思想指导。毕竟,意识形态“不只是一句空话、一种时髦或一种党派斗争的手腕”,如果不重视工人阶级进行科学理论教育,那么,也许有一天当初为了消灭资本主义而锻造的武器就可能会倒转过来朝向自己。因此,只有通过作为科学“知识”集大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 让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苦难现状和历史使命, 才能实现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 而要想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就必须经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宣传灌输,积极主动地将科学理论传播给工人阶级,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教育,启发其阶级觉悟。
当然, 作为无产阶级当中最先进的组成部分的共产党,自身也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武装。共产党之所以是与其他工人阶级政党根本不同的先进性政党,就在于其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能够洞察社会发展大势, 正确制定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取得最终的胜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 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4]此外,作为在旧社会母体中诞生的先进政党, 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势必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等形形色色思想对党自身的侵蚀, 各种投机分子也会混入党的队伍当中, 这就会玷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科学理论还是党净化队伍、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锋利武器。 总之,“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5]换句话说,理论只要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为共产党及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用于指导自发性实践, 将之转化为群众自主自觉的革命实践活动,就能够真正产生变革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四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继承既往的优秀思想成果。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不是凭空的“主观制造”,而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思想史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所诞生的伟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以辩证态度来客观看待以往的思想理论。 比如,马克思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中,发掘出其“合理内核”,从而将辩证法挽救出来。因为简单武断地断言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和理论学说的谬误,并不足以从理论上将其驳倒。更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相反,只有对其进行“扬弃”,通过批判其形式,拯救其合理内容。
五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都是以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宗旨和价值依归的。在阶级社会,只要还存在非自然形成且非自愿的社会分工, 那么伴随这种分工而来的意识形态就是与个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不断压榨、奴役和支配着个体的自由意志和思想行为。
因此,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定位于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 通过消灭代表旧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这样一个“虚幻的共同体”,建立一个真正自由人的“共同体”,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够得到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共产主义原则组织理想社会, 才能使人真正摆脱片面性的束缚和桎梏,实现潜能的全面开发。 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就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终极价值追求。
六是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7]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世界性扩展, 必将带来其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扩张。 这就提出了意识形态的世界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意识形态的世界性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霸天下, 更没有取消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因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 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 ”[8]尤其是被压迫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 必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团结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从而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运动基础上, 实现意识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成功建构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 进而追求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理论。 这种理论学说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又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性;既是对人类过去一切意识形态的科学分析和深刻论述, 又是对未来先进意识形态的科学预见和理论设想。可以说,其内容博大精深,又蕴含深刻,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