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朱琼瑜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年初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这道暖心政令一出,各省、市、县三级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减负举措。
减负开始了,“受益者”的感受如何?近期,记者蹲点基层,与干部面对面聊起了“减负”。
“我们讲了许多要为基层减负的道理,但是谈到基层减负,本质上我们在探讨什么?”这是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向记者抛出的问题。
在他看来,基层减负涉及两个关键性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否已形成了规范化、科学化、高质量的基层治理体系?”“各级党委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举措是否落实到位?”
从基层普遍反馈来看,问题的答案不尽如人意,也正是这种“不尽如人意”让“基层减负”的到来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减负,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各环节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科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前信息化已全面嵌入基层治理,但是为什么推进基层减负的现阶段,清理和叫停最多的恰恰是一系列信息化载体?
“因为基层对信息化的运用始终停留在初期阶段。同时,早请示、晚汇报,一茬接一茬的日报、周报、月报,都让基层干部束手束脚、亦步亦趋。”一位负责信息宣传的基层干部解释道。
现在,从乡镇(街道)一级到村(社区)一级在社交媒体上建立的工作群纷纷被叫停、新媒体传播平台统一整合,点赞声此起彼伏,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基层治理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完全适配、相辅相成的现实。
“要减到实处,减出章法,减有成效,首先要弄明白基层的负担到底是什么?压着繁冗、琐碎、毫无意义的工作负担,扛着怕出错、怕背锅、怕横生枝节的心理负担,你不在基层长干,恐怕难以体会。”一名在基层锻炼的选调生向记者“吐槽”。
细究起来,无论是工作负担还是心理负担,恐怕都与繁多的督导检查,以及层层压实的考核评定脱不开干系。
面对“减负”的新课题,负责规划、布置、督查和考核的各条线、各部门是否考虑过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来为基层“解绑”?一句“属地管理”就将具体责任压给基层时,是否有研判自己制定的考核细则和评定杠杆的合理性?
基层干部强调最多的一点是,“我们明白责任与负担的区别,减轻了负担,不代表责任心会减少、工作积极性会降低,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做基层真正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所以在减负的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基层干部足够的信心和信任,把加油鼓劲的举措都“鼓”到点子上。
我们期待,这一道防范和纠正形式主义的措施能为基层“解绑”。而基层干部最想看到的,是这一道措施最终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常态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让基层干部用心去做的每件事都能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