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模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 基础理论教研室,浙江 嘉兴 314001)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多元素汇集的整体,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基地。2017年召开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明确提出:“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2]新时代,深刻认识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准确把握所处的方位阶段,切实认清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增强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把“支部建在连上”,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把千千万万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始终向党心、听党话、跟党走。城市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种要素的重要集聚地,集中了先进的生产力、优秀的人才、高端的资源、丰富的文化、多重的业态等,城市的治理呈现出主体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纵横交错网络化等特点。“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3]也就是说,越是情况复杂、矛盾相对突出的地方,越要健全、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切实做好党的工作。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发挥组织的优势,整合域内资源,实现“功能再造”,把组织本身建设为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从战略定位看: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两大阵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
从价值取向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面临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从方法路径看: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不断变化,城市转型升级的提速换挡,迫切要求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实践要求看: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基层党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积极探索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
目前,街道、社区党组织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在围绕中心、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城市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城市格局被打破,在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业态中,党建工作的跟进覆盖程度还不够,组建粗放化、影响薄弱化、功能表面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党建工作与业务的发展融合不够,部分党组织呈现出“只建不转”的现象,从横向联结的角度看,开放融合的党建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但党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仍跟不上、跟不紧,部分党员面对网络社会,呈现出“本领恐慌”,很多群众习惯在网上生活、办事、发声。如何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在“虚拟世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任重道远。
1.强化各级责任。市委高度重视、强化统筹,从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关键要素入手,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市对县(市、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考核的重点内容。实施党委书记基层党建项目领办制,细化责任、问题和任务清单,强化责任落实。
2.优化体制职能。深化街道社区职能转变,强化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这一领导核心,聚焦大抓党建这一主责主业,明确社区资金资源由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开展服务。
3.抓好条块结合。注重纵向延伸,建立市直单位抓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以城市基层党建为主题的专题会议,推行“七个一”举措(开好一次党建工作会议、制定一个党建标准体系、打造一项特色党建品牌、创建一批党建示范点、领办一批党建攻坚项目、建强一支党务人才队伍、健全一套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相关成员单位职责,细化任务分解,抓好行业系统党建。注重横向联系,市级层面设立城市基层党建研究专委会,每年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完善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双向沟通服务和党群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总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完善社区组织架构体系。在巩固“一社区一支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全部升格为党委,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98个城市社区党委。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城市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模式,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最基层、最末端。强化社区党组织在居民代表会议、小区业主委员会等共治自治平台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社区党组织成员与居委会、业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兼职。坚持便于教育、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采取“虚拟化”方式,设置书法、舞蹈等各类功能型党小组,进一步提高组织生活吸引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2.扩大新兴领域党建覆盖。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从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入手,打破城乡、行业、地域限制,抓住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将城市党建的触角延伸到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和互联网企业等新兴领域,”[4]大力推动党组织由封闭单位式向开放型区域化转变。
3.深化社区党建共建机制。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深化“四方红色联盟”工作。各地采取结对共建、挂钩联系、交叉任职等措施,加强街道社区、驻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新兴领域等党组织的互联互通,整合辖区内党建资源和力量,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
1.发展壮大服务队伍。96345党员志愿服务专业服务团队、社会服务管理站(综治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治安巡防、纠纷调解、平安宣传、社会保障等自治服务团队;楼道“红管家”“红色代办”“三官一师”(警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中的党员到社区担任“平安书记”,履行“驻、访、议、督”等职责,定期驻社接待、走访群众、参与议事、督查指导。
2.搭建高效服务平台。推进基层党建网、民生服务网和治安管理网升级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推动服务触角到基层末梢。推进党员先锋站标准化建设,在社区网格内利用闲置用房、民情茶室、党员家庭等建立社区党员先锋站,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党员家门口的“红氧吧”、党群面对面的“连心锁”、基层问民情的“联络站”,牢牢占领城市基层阵地。
3.健全完善服务机制。开展社区党组织“1+X”暖心结对组团帮扶工作,推动街道干部包社区联系重点网格、社区干部进网格联系重点居民户、党员和“三小组长”联系广大群众,认真做好“四必到、五必访、五必报”工作。建立健全民情民事收集、研判、交办联动处置机制,对收集排查出的问题、不稳定因素及时上报、认真督办、限期完成,需要上级协调解决的,第一时间通过“民情在线”、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等平台反映,实行“黄橙红”三级催办、疑难件专题研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严格民主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主导的居务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
1.充实工作力量,确保“有人管事”。按照“定事选人”的标准,注重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一线中“赛马选马”,采取机关选派、公开推荐、换届选举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市辖区探索建立街道与社区干部交流机制,从街道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社区书记。每季度由县(市、区)轮值举办“领雁论坛”,搭建社区干部互学互比互看平台,依托村社干部实践培训基地,跨县跨市开展挂职,共同提高水平。探索实行社区干部“选聘分离”工作机制,以社会招考的方式,聘用一批社区专职工作者,作为社区工作力量的补充。
2.落实干部待遇,确保“有劲干事”。在政治上,按有关政策从优秀社区干部中考录镇(街道)机关公务员,招聘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拿出30%的比例面向优秀社区干部;将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列为县管后备干部,加大提拔使用力度,每年面向社区书记推选一批J市“先锋书记”,树立优秀典型,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在报酬上,市委专门出台相关文件,落实社区干部报酬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的增长机制,明确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上浮12%的标准予以保障。积极落实社区干部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
3.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转移支付、社会赞助、党费支持等方式,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补充的经费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市社区经济发展新途径,指导社区利用原集体资产、街道物业和房产,实现资产增值,力争逐步形成从单纯依赖政府补助向政府补助与社区自给相结合转变的社区经济发展体制。
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中核心作用发挥不突出,J市街道社区党组织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抓招商、抓项目、抓税收投入多,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投入少;承担职责任务多,可供利用资源手段少;机构挂牌上墙多,管得着用得上的少。党建工作与转型发展工作的统筹意识还须增强,一些部门一定程度存在“重发展、轻党建”的现象。部分新业态领域党建工作不接地气,工作滞后,创新办法不多,融合度不够,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城市化的推进,催生了多种新业态,如新的楼宇、商圈、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条块化、“不规则”特征凸显,原有的“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体系格局被打破了,城市中各单位各系统各领域,看上去各自独立,但本质上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如何运用“大党建”思维,系统性地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目前还缺少创造性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载体,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部分专职党务工作者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传统的工作方法、手段、举措与实际“脱节”,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动员群众参与中心工作、凝聚人心等方面,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不少差距。新业态新经济新社会组织领域,党员的流动性较大,“口袋党员”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党员队伍结构比例呈现出“两端多中间少”的特征,给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开展带来诸多的挑战。
尽管J市已经建立健全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但中心工作中,例如,城市有机更新、“三改一拆”、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工作,涉及广、触点多、燃点低,无一不需要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前头,如何从政治上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员干部谋事创业的激情、从经济待遇上提供保障,使其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增强获得感,要从体制机制和实践操作方面进行综合统筹。从组织阵地看,由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共建共享”格局尚未形成,故而存在老城区部分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场所“缺失”,辖区内其他党组织的场所“空闲”等现象。
1.锻造“工作轴心”,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力。在城市基层党建中,无论大机关还是小单位,无论楼宇还是商圈,工作都要落实到街道社区。街道社区党组织是联结辖区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只有街道社区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构筑“坚强堡垒”,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作为城市基层的领导核心,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对城市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的领导,把党的主张贯彻到城市基层,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城市基层。
3.落实“真金白银”,提升党组织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力。要推动资源在基层整合、力量在基层集结,让街道社区党组织调得动、统得了、管得住。
1.深化共驻共建。从城市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看,一种是块块管理,一种是条条管理,但往往是块块管不了条条,条条融不进块块。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和行业系统党组织要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拆除相互封闭藩篱,搭建共同桥梁纽带。要进一步做实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注意吸纳辖区内层级较高单位、上级派驻机构和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吸收驻区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负责人为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建立履职清单,督促兼职委员有效发挥作用。
2.抓好新兴领域。新兴领域是城市中发展最活跃、增长最快速的地方,既不同于驻区单位,也不同于社区,党建工作起步晚,基础也相对薄弱,党建工作抓好了,就会产生“示范效应”;抓不好,就会产生“木桶效应”。要区分不同情况,着力推进新领域、新业态、新群体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
3.把握引领治理。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魂,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根,两者统一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城市基层各党组织要构建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党建格局,引领城市社会治理。
1.担起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要聚焦主业不分心,始终把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中不松劲、严格落实标准不应付。为此,要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要有党建工作就是中心工作的意识和态度。
2.配齐硬件设施。按照场所集中、功能集成、人员集约、开放共享的原则高质量推进阵地建设,抓好街道、社区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配备一站式服务区、党建展示区、党员宣誓区、党群功能室、党课教室等基本元素,用好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新装备”。要立足现实,尽最大可能让城市人在家门外、单位外有一个学习、教育、活动的公共空间,注意功能上与市场、家庭的错位,商业区、居民区、楼宇可以与党员先锋站统筹。
3.聚拢工作合力。党建工作必须形成“重视抓、合力抓、创新抓”的共识。要着力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探索建立上下联动、点面共进、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把区域资源纳入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来,做到服务力量下沉、服务经费下沉、政策支持下沉,互融共进、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基层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