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云南 曲靖 655000)
党员意识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的宗旨、性质、纲领、历史使命等的自觉认知、认可和认同,是党员因“党性身份而形成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可与价值追求的总和”。[1]党员的使命意识则体现着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包含关系上看,党员的使命意识是党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成员对使命的认知,对使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关系到党员的作风和修养,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使命意识是党性意识的灵魂,可以通过党性意识的其他方面来体现。党员意识的落地,就是对党的使命的践行。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具有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的要求是长期的、永恒的,但“党员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意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党文化的变革而变化,党员意识的建设过程是为了不断满足社会以及政党文化发展需要的过程。”[2]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员必须树立强烈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牢记党员的身份、宗旨和使命,“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4]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党的权威,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持续积累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今天的共产党员是否还具有强烈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让新时代的党员保持和增强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
2018年,课题组在曲靖市委党校4个培训班的党员中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5份,有效问卷243份,问卷有效率为97.2%。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9%,女性占21%,以36-55岁的中青年党员为主,该年龄段人数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3.9%,文化程度较高,大学(含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调查对象总数的95.1%;机关干部占49.4%,来自企业的工人占38.7%,有76.6%的党员是党龄在11年以上的老党员;县处级干部占比28.3%,乡科级干部占比14.6%,乡科级以下的党员占比57.1%。
1.认知调查。主要是调查新时代党员对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对共产主义信仰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党员对此能否有准确的认知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1.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正确答案。
针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一问题,只有58.8%的党员选择了正确答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他党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晰。
在调查党员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知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是“您认为信仰共产主义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212人认为,“共产党员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共产主义”,占比为87.2%;有4.9%的党员认为,“在信仰共产主义的同时,也可以有宗教信仰”;有7.8%的党员认为,“少数民族的党员同志可以信教”。由此可见,大部分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有清醒的认识,但少数党员还存在认识的误区。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做彻底的无神论者,只能有一个信仰,那就是共产主义。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都是违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
2.态度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员这一身份和党的事业的认知,可以反映党员的使命意识和党性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党员对描述自己的正向观点赞同度高。第一,我为自己的党员身份感到自豪。第二,作为一名党员,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我能经受风险考验、抵御思想侵蚀。第四,与人交往时,我愿意主动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第五,我总是主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六,我坚信自己加入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90%以上的调查对象对上述观点的态度是“同意”或“完全同意”。而对描述自己的负面观点,如“我更看重自己的职业和职务身份而不是党员身份”和“我希望能从党的执政地位获取好处”,大多数党员都选择了“完全不同意”或“不同意”。这说明多数党员对自己的党性意识和使命意识的评价多为积极的、正面的。
然而,党员在看待身边的党员或者评价党员的总体情况时,态度明显不乐观。例如,对“当前,党员意识淡化在党员队伍中是普遍现象”这一观点,有9.9%的党员选择了“说不清楚”,有47.7%的党员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对“我周围的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观点,有12.7%的党员选择了“完全不同意”或“不同意”,28%的党员选择了“说不清楚”;对“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这一观点,有14.8%的党员选择“完全不同意”和“不同意”,有26.7%的党员选择“说不清”;对“党员的思想觉悟、情操品行优于一般群众”这一观点,有9.9%的党员表示“完全不同意”或“不同意”,有18.5%的党员认为“说不清”。调查对象对党员整体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状况持保守态度,持赞同观点的人数仅过半,很多党员持中立或者犹豫态度,从中反映出被调查对象对新时代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总体评价不高。
3.行为调查。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要通过日常行为来体现。行为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党员的日常行为或是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选择,由此反映出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状况。
第一,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然而,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74.5%的党员完整地学习过党章,25.1%的党员学过一部分,0.4%的党员仅粗略地看过党章。
课题组调查了党员对党史的学习和了解情况。只有10.3%的党员对党史“非常了解”,65.8%的党员了解“一般”,23.5%的党员“大致了解”,有0.4%的党员对党史“不了解”。
在学习的主动性上。针对“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54.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自觉主动学习”,但为数不少的党员学习态度比较被动,有41.5%的党员选择了“工作需要或单位要求时才学”或是“集体学习时被动参与学习”,还有4.1%的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比较随意,“想起来的时候才学”。
第二,服从组织安排。党员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很多时候体现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行为选择。在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党组织交给你一项艰苦、有风险的工作,你会怎么做?”,有58.8%的党员选择“坚决服从”,有41.2%的党员选择“虽有不同意见,但能服从组织安排”,没有人选择“有理由就推迟”和“拒绝承担”这两个选项。这表明大多数党员能够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勇于承担组织安排的急难险重任务。
第三,参加组织生活。问卷中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党内组织活动时,如果个人有事,在时间上有冲突,您会怎么办?”另一个是“在民主评议党员时,您对其他党员存在的缺点是什么态度?”。
在处理私事与组织生活的冲突时,72.4%的党员能够先公后私,选择了“先参加组织生活会,再去办个人的事”,也有23.9%的党员选择了“请假去办个人的事”,甚至有3.7%的党员会钻空子,“先去组织生活会报个到,然后中途出去办个人的事”,但没有人选择“不请假就去办自己的事”这一选项。
在民主评议党员时,针对其他党员的缺点,有47.7%的党员“敢于大胆批评”,48.1%的党员“含蓄提出建议”,1.6%的党员“不敢批评或不愿批评”,2.5%的党员“随大流,别人说啥我说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今天的党员缺乏动真碰硬的勇气。
第四,交党费的方式。74.1%的党员选择在“党费日主动交”,25.9%的党员选择的是“组织委员收党费时上交”。
问卷调查从认知、态度和行为几个方面反映了新时代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现状。从总体上看,在新时代,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有一定的认知,大多数党员对党有较高的认同,角色意识较强,愿意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但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也反映出部分党员在党员意识使命意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缺乏基本的认知,不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不了解我们党要如何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详细的阐述。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意识。“我们党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时代担当,认识清晰而精准,头脑清醒而又敏锐,把握精当而有力,信念坚定执着不疑!”[5]但党员个人对党在新时代的使命认识有差异,很多党员并未将党的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信念,未建立起自己与这一使命的联系。在访谈中也有党员表示,“使命总让人感觉很沉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很高大上,这是中央和国家层面考虑的问题”,从中反映出部分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认识“虚”化。
从前文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赞同“党员意识淡化在党员队伍中是普遍现象”这一观点的人数已接近50%。在态度调查部分,尽管绝大多数党员都认为共产主义“将来肯定能实现,可能要很长时间”,但仍有5.3%的党员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不足,认为“有一定的可能性”,甚至有少数党员对此有疑虑,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说不清楚的事,谁也说不准”。在认知部分的调查中,有的党员甚至认为共产党员“在信仰共产主义的同时,也可以有宗教信仰”,反映出极少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坚定。一些党员对党的事业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对待,持悲观消极态度,对党的事业缺乏热情。
少数党员的组织观念弱化主要体现在:有的党员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做事不遵守党的组织原则,漠视组织纪律,常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及时、不主动,履行党员义务时拖拖拉拉、缺斤少两、不符合要求,甚至连党费交纳、思想汇报、组织生活都要等着组织过问、催促。这些问题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也有反映。如在交党费这件事上,超过1/4的党员未能主动上交,而需要组织委员催交。
有的党员言行举止过于“普通”,没有一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说话办事随意性大,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欠缺。有的党员一味享受安逸、追逐名利,碰见好处往前钻、遇到困难向后缩,在工作中拈轻怕重、斤斤计较。有的党员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没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党员的表率作用“褪”化已成为了很多党员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的,赞同“我周围的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观点的人不到60%,赞同“党员的思想觉悟、情操品行优于一般群众”这一观点的党员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71.6%。
今天的党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普遍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政治热情下降。近年来,党内开展了多次专题教育活动,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许多党员是被动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问卷调查显示,有45.6%的党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主动,有极少数党员没有读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也不了解。在访谈中,有的党员也谈到,身边有些党员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抱着浮于应付、完成任务的心态,发自内心、渴望学习的不多,心态浮躁,人到心不到,不求甚解。
一些党员缺乏对党的深刻了解和认识,思想基础不牢固,对党的感情不深,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随大流入了党,对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在乎,角色意识不强,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也难以激发出来。
有些党员入党,要么为了就业的方便,要么为了仕途的顺利,并不单纯是因为拥护党的主张、信仰党的理论、认同党的宗旨、追求党的先进性而入党。功利性在这些党员的入党动机中占了主导。有些党员,从入党时就对党的认识不全面、态度不端正,考虑个人多,考虑他人少,没有宗旨意识,更没有为国为民的大境界、大情怀。
有些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工作和生活中庸庸碌碌,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出党员的先进性,是党员中“沉默的大多数”,没有党员的身份自觉,更谈不上有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有些党员自我要求不严格,放松了对自我的教育和约束,无视党规党纪,知行脱节,欺上瞒下,贪污腐败。
第一,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导致整体战斗力弱,降低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第二,发展党员存在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盲目追求发展比例,放松要求,没有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和严格的政治审查,导致一些不完全符合党员标准、缺乏党员意识的人混进党内。第三,重视党员教育管理不够,重业务、轻党建,过于宽松;教育内容结合党员实际不足,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佳。第四,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偷工减料”,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深入,对自我要求不严的党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批评教育。第五,党员主体地位被剥夺: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保障和落实党员的基本权利,党内民主不畅,党员只是作为一个被教育、被管理、被监督、被要求发挥作用的对象而存在,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缺乏认同感,对党的事业漠不关心。
1.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削弱了党员的忧患意识。尽管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地冲突不断,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我们党长期处于执政的地位,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身处新时代的党员不再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时刻在炮火与硝烟中与敌人抗争。中国也不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在整体和平的环境下,很多党员没有忧患意识,对我们党要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感触不深刻。党员中开始出现意志衰退、激情减弱,空喊口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政治麻痹症”,党员的使命意识淡化、弱化。
2.多元社会思潮对党员思想的冲击。中国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了一些党员的思想。随着社会成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及生活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变得格外活跃,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一些负面价值观给一些党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一些党员的追求变得更加现实、更加功利,逐渐丧失了关心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大情怀。
3.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行为失范的负面影响。党内的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失范行为,如贪污腐败、欺上瞒下、违法犯罪、生活作风等问题,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和信仰,在社会上造成了极端恶劣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失德、失信、失范,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的声誉,致使一些普通党员和群众开始质疑党的宗旨,怀疑党的执政能力,部分党员在信仰上迷失,价值观迷茫,极不利于党员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巩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数应该是有限的。无论在任何社会里,社会精英、优秀分子只能是社会的少部分,否则,就无法显示其先进性。但是,这些年来,党员发展过快,而因退党、开除等方式减少的党员人数相对较少,党员队伍日益庞大。党员人数过多,弱化了党员身份带来的荣誉感,进而导致党员队伍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的整体下降。
使命意识和党员意识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培育和不断强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上存在的问题,既有个人的主观原因,也有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增强中国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既需要党员个人围绕党性进行自觉锻炼、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更需要党内生活的长期培育。因此,我们将结合组织的外部作用和个人的内在努力探讨增强党员的使命意识和党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党员教育是强化党员意识的必要途径。为此,党员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党员进行世情、国情、党史的教育,让党员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6]解决部分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认识“虚”化、理想信念“淡”化、学习态度“浮”化等问题。通过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党的组织和纪律、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教育,解决少数党员组织观念“弱”化、表率作用“褪”化等问题。
2.通过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强化党员意识使命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党员的年龄、职业、学历、所属社会阶层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针对这一状况,党员教育“要通过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教育内容的科学优化和教育方式的推陈出新,实现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7]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法,对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有所帮助,但对党员的感知、领悟、实践等方面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更需要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加强党员干部对理论的理解与感悟,加深党员干部对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了解,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
3.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保证广大党员得到有效的学习机会。党员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实现规范化常态化,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把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考核考勤、学习奖惩制度等有机结合,防止学习的“浮”化,杜绝教育培训中的形式主义,让党员在健全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下增强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
1.把好党员“入口关”。具有党员意识是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重要体现,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的培育,要从发展党员这一环节开始。基层党组织发展新党员,不能光注重数量不重视质量,而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把好发展新党员的“入口关”,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机制,使他们初步形成党员意识使命意识,并在入党的过程中逐步加强。
2.运用奖惩机制,强化党员意识使命意识。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奖惩机制,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强化党员意识使命意识;要建立困难党员、退休党员和老党员的救助关怀制度,在党员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要建立优秀党员奖励机制,在党员取得进步时给予相应的激励和肯定,让党员感受组织的温暖,进而增强对组织的认同和信赖,激发并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
1.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不忘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强化自我监督,有助于增强党员的自我净化能力。强化党内监督,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切实保障党员监督的民主权利。第一,营造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使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都在有效的监督之下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让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强化责任意识。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监督是对党员负责的表现,更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2.健全党外监督制度,利用群众的力量帮助党员增强党员意识使命意识。党外监督包括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党派监督。要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的机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要重视和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党内的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评;要团结民主党派人士,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批评。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党外监督体系,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
1.在党内组织生活中培养党员意识使命意识。党的基层组织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费收缴、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党员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党员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执政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能力。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逐步解决部分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认识“虚”化和组织观念“弱”化的问题。
2.在为人民服务中锻造党员意识使命意识。参与改造社会、服务群众是党员的本职工作,也是党员最直接的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党员意识和使命意识。党员通过参加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第一,切实感受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与担当,感受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真心拥护与支持,从而增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第二,党员通过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为民谋利,努力使自己成为联系党与群众的纽带,增强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的责任感。
1.养成勤学、善学的习惯,在自我学习中提升党性修养。第一,多读书,读好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8]党员要增强自身的本领和素质,就应当转变“浮”化的学习态度,认真读书。通过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理论素养;通过读书,用新的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通过读书,滋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认真学习党规党纪。通过学习党章,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忠诚于党,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通过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来强化党员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自觉用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
第三,多向身边的党员和群众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党员要努力学习身边优秀党员和群众的品质,向先进人物看齐,找到自身道德和党性修养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看到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要敢于斗争,善于反思,绝不同流合污,使自己的表率作用不“褪”化。
第四,坚持学用结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忘初心,不能空喊口号。身处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党的伟大斗争是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损害党和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坚决反对和克服的。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各种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在所难免。党员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扬斗争精神,提高自己的斗争本领,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历史使命;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始终使自己成为党的事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人民的主心骨。
2.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严格自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近年来,中央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共产党员要重视自己的名誉,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在合规、得体的范围内。所谓合规,是指合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规范;所谓得体,是指恰如其分,与自己的社会角色、职业身份和党员身份相符。党员要善于自省,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完善自己;要经常自我告诫,自敲警钟,时刻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要自励,就是善于自我激励,在艰难困苦中不低头、不屈服,随时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努力奋斗。每个党员都应把党性修养作为自己的终身必修课,通过“四自”的修身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党员意识使命意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总之,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的有无及强弱,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要在党员的品格、纪律、业务素质、责任担当等多方面下功夫,不断总结新经验,探寻新规律。随着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命意识的强化,我们党的意志、民族的意志将更加凝聚,更加统一,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更加可盼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