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芝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1]。20世纪20~30年代,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区域规划的编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武汉区域规划”的编制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区域规划实践[2]。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及发展,我国的区域规划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编制框架。“区域规划”的基本思想、理念及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从静态化的空间配置向动态化的过程引导转化,区域规划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数据的增长,更多的要求构建和完善区域治理框架,维持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3]。
近年来,国家-区域-地方各层次的主体将区域规划作为重要手段都诉诸进行区域规划,希望通过区域规划来更好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据统计,至2014年,各类“国家战略性”的区域规划数量已经上升到53项,规划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8%[4]。因此,区域规划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领域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基于CiteSpace科技文献知识图谱分析工具,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而对国内的区域规划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热点演变及研究的趋势。
早期的区域规划理论主要源于二战后,区域规划在西方各国普遍开展,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意图,例如《禹贡》就将黄河、长江划分为九大区域并论述了各区的水、土及物产。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起来。至此,区域规划的思想才逐渐被全世界所接受。
有学者把中国的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划分为3个阶 段 :(1)1958~960年 :苏 联 引 进 的 区 域 规 划 ;(2)1981~1995年:西欧和日本引进的国土规划;(3)1996年以来:国内主创的城镇体系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反思,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的内涵及研究视角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环境恶化,8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理论向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时期,区域规划作为政府重要的手段,推动着区域协调发展。在“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有了不同的研究趋势。
CiteSpace主要是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并且能够绘制研究领域发展知识图谱,更加直观地展现出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5]。2007年引进国内,CiteSpace软件能够把握学者所想要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进展,且能够帮助后来者了解领域最新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变化。
中文文献数据收集源于CNKI和CSSCI数据库,年限设置为2013~2017年。以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了三个大的方面: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因此,采用了四种方式进行了收集:①主题为区域规划并且摘要也为区域规划;②主题为基础设施规划并且全文含区域规划;③主题为产业规划;④主题为生态规划或者摘要含区域规划。表1为四种不同检索方式所筛选出的中文文献检索结果统计。英文文献选取Web of Science(WOS)为文献搜索引擎。与中文文献筛选方式一致,进行不同方式检索,最终筛选出699篇文献。
表1 文中文献检索结果统计/条
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机构的聚类分析,主要学术研究机构有13个,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成果,多集中在高校的建筑、地理、城市规划和环境学院。主要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地理学院与资源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地理学院等。国内区域规划研究机构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区域规划研究机构聚类分析结果
使用CiteSpace对2013~2017年中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规划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以1年为时间切片,选取每年排名50的关键词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寻径和修剪合并网对样本文献关键词进行图谱分析,得处理后共形成383个节点,彼此之间747条联系,分析结果图如图3所示。
图3 区域规划高频词
在对样本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之后,分别采用关键词时区图谱和时序图谱,分析区域规划的研究热点。从图4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区域经济,在2013年研究热点主要是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城市群;2014年主要是联动、发展问题、城市发展;2015年为长江经济带;2016年主要为银子分析法、技术标准、副中心;2017年主要为城市总体规划、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二名为城市规划,2013年研究热点为城市规划、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2014年为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城市设计;2015年为规划体系;2016年为旅游规划、行业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7年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第三名,为指标体系,2013年研究热点为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对策;2014年为配置、医疗机构、城乡一体化;2016年为新常态、方法、层次分析法;2017年为管理。第四名为建设示范区,2013年研究热点为区域一体化、成渝经济区、建设示范区;2014年为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城市、地区经济 。第五名为生态承载力,2013年研究热点为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2014年为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2015年为大都市区;2016年为汉州都市经济圈、结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第六名为旅游地理,2013年研究热点为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区域规划;2015年为协同发展;2016年为人文地理虚热,区域管理;2017年为物联网、政策建议、山东省。
按照LLR算法,图4可以看出,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合作、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区域发展、城市群、区域政策、生态规划、城市规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区域、区域经济、新型城镇化。
图4 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热点演化时序图谱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内区域规划热点可归纳为: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区域政策、生态规划、区域经济、新型城镇化六个方面。以下从六个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6]。目前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等。因此,许多文献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并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政策。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为区域协调发展也迎来重大突破口,这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起到战略提升和总体优化的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新格局[7]。总之,“一带一路”的推进将区域的范围更加扩大,着力强调协同。
城市群方面。自21世纪初期起,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中国连续10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8]。在2013年,国家将城市群空间结构格局修正为“5+9+6”的20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新格局,由20个城市群组成的新城市群空间结构格局也就正式纳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城市群高密度急剧的资源环境效应:主要针对“四高四低”的城市群形成发育特点。(2)城市群高密度聚集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主要分析在不同的资源环境因子的互相作用下对城市群高密度集聚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城市群高密度集聚又对资源环境存在的保障前景,最后提出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最大极限值。(3)城市群形成的管理体制与政府协调机制,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在城市群形成城市群的作用。(4)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制定规程与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主要内容是政府编制的不同层次的城市群规划在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方面。白卫星将2015年我国区域经济学界围绕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热点概括为:区域转型发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与城市群问题研究等五大方面。陈耀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新常态许多问题,并指出区域新常态特点。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研究主题。曾刚则认为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趋同性明显。“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沿线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区域内部经济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就是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区域增长差异测度,变异系数(CV)、基尼系数(Gini)、泰尔指数(Theil)和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n)。
生态规划方面。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生态规划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态规划研究热点,例如:韧性城市、低碳空间布局、生态空间规划、低成本景观设计。国外的韧性理论主要包括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等四个领域。低碳空间布局强调必须严格保护生态的本底, 发挥自然生态空间要素对城市结构的作用[10]。生态空间规划则认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协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低成本景观设计则主要强调集约化利用资源,综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美学效益,谋求景观效益的最大化。
新型城镇化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与新路径的探究;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如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方法的研究;在中国当前国情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制约因素的探究等。姚士谋将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1)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冒进式”的土地失控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2)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地扩大规模制约了城市发展的合理性。(3)城市总体规划缺乏系统科学论证制约了中国城镇健康稳定发展的思路。总之,主要研究热点都提出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提高综合性的城镇化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实施“内涵型”“效益型”的开发模式。发展低碳城市,实施“内涵型”“效益型”的开发模式,提升城镇化的建设质量。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转型和新一轮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战略作用。但是,对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误区。主要包括:把新型城镇化误解为“城乡统筹”。盲目地把农村建设为城市,将城市的管理模式照搬到农村,更加盲目实行“村改城”计划,导致村非村、城非城的现状,传统乡村丧失原有的独特风貌。其次,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误解为城乡公共服务同等化。最后,错误地理解“产业转型与升级”,认为产业转型就是传统产业升级为高端产业,从高产出-低效益向低产出-高效益转变。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将会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与建设,同时新型城镇化又作为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关键指导战略,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新型城镇化概念和内涵。
本文以CNKI 和WOS 样本文献为基础数据,主要利用CiteSpace 科技文献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以及文献阅读法,分析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现状,进而分析区域规划主要的内容、热点演化及发展趋势,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我国区域规划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特征:(1)国家规划权力下放呈普遍趋势。更好地发挥区域和地方政府的作用,让下位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改革的主要趋势。(2)强调不同形式的区域治理和地方权力。(3)提高全球竞争力成为重要议题。区域规划普遍倾向于更高的灵活性,放松严格的分区规则,推动地域的发展和振兴。(4)宜居和提高空间品质成为重要目标。区域规划的概念不断得到科学的认识,区域规划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在“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规划在强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合作,区域生态,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的概念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同时,城市群在区域规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