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传统乐器

2019-01-26 03:03图片来自网络
中老年保健 2019年1期
关键词:尺八乐声箜篌

文/云 上 图片来自网络

之前,向各位读者简单介绍过我国传统音乐和乐器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变迁,有的时候因为文化转变、朝代更替、演奏水平提高、制作材料革新,甚至是因为战火蔓延,一些乐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剩下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追寻那些“消失”乐器的故事。

箜篌(kōng hóu)

深秋的傍晚,有人开始弹奏用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乐器,那奇妙的声音,让空中的白云停留,凝聚在一起不再飘流。

湘娥的泪珠洒在斑竹上,九天素女面带忧愁,打动她们的正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就像击碎昆仑山美玉发出的声音,又像凤凰在鸣叫,随着乐声变化,时而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香兰开怀欢笑。

飘扬的乐声,消融了长安城十二座高耸威严的城门前的冷气寒光,二十三根弦丝跳动震荡,竟然惊动了九霄云外的天神。

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五彩石都好像被高亢的乐声震落,化成绵绵秋雨落下。

乐工仿佛离开现场,进入了神山,与女神一起演奏,听得平时不见踪迹的老鱼兴奋地在波中跳跃,瘦蛟也随之翩翩起舞。

乐声传到月宫,吴刚彻夜不眠在桂树下细细聆听,就连桂树下的兔子也一动不动,全然不顾露珠斜飞打湿了自己。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描写当时著名的演奏家李凭演奏箜篌的神作《李凭箜篌引》的译文。可惜今天我们已无缘领会这神乎其神的美妙声音了。

箜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演奏乐器,由宫廷演奏逐渐传入民间。箜篌有三种类型。最早的是卧箜篌,目前只能在一些古籍中看到痕迹,几乎已不可考证了,应该与琴瑟是“近亲”。之后出现的是竖箜篌,相传竖箜篌来源于原始狩猎使用的弓,五千年前出现在西域,后来慢慢在中亚、波斯、印度传播,秦时在新疆地区就有,汉代传入中原,为与卧箜篌区别,取名竖箜篌。有人说这种乐器传到中国叫箜篌,传到欧洲就成了“竖琴”。还有一类就是转经印度传入中原的凤首箜篌。

由秦汉到隋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进步,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巅峰水平,也正是在盛唐时期,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随后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从壁画和浮雕上发现一些箜篌的图样,或者从古籍诗句中体会对它的描写。

尺八

在我们的印象中,吹奏类乐器就是笛和箫,文人雅士必须人手一支,就连八仙中的韩湘子,都手持一管洞箫。殊不知,这都是宋、明以来的遗风,在唐代,有一种吹奏乐器更流行,甚至韩湘子(唐代人)手持的可能都是它,它就是“尺八”。

尺八,据说发源于吴地,在一些汉代墓画中隐约能够看见它的身影。传说定名于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人整理礼乐、增损乐章,不想工作开展不顺利。这时中书令温彦博推荐了一位“乐人”,侍中王 、魏徵也对他交口称赞,这人就是吕才。唐太宗就命令吕才掌管宫廷礼乐的工作了。

吕才设计并制作了十二支管器,长短不同,对应不同的音律。其中最短的一支长一尺八寸,这十二支管器便以此定名“尺八”。十二支尺八既然长短不同,为何又因为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黄钟大吕”的中国古代律制。中国古代有十二律,分别是六阳律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六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十二律的设定太过专业,有机会再向大家介绍,今天做个简单的了解)。黄钟、大吕分别为阳、阴律之首,庄严宏伟,故用“黄钟大吕”来形容声音的正大和谐,代指音律。其中黄钟又为十二律之首。十二支尺八,恰好分别对应十二律,其中最短的一尺八寸的管正好对应黄钟律,所以十二支管就由李世民钦定统一得名尺八了。

尺八的声音可高可低,音色可脆如银铃,也可细腻如丝。在隋唐时期尺八作为主要的宫廷乐器,曾经风行一时,我们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也能寻到它的身影。尺八曲风豪放,音调古朴而苍茫,显示了典型的唐代文化风情。

到了宋代,流行元素由唐的大气、豪迈转而偏向阴柔、婉转,此时笛箫演奏便开始走向兴盛(笔者写作此文时边写边听尺八独奏,确实稍显尖利)。加之尺八要求吹奏者有相当高的演奏技巧,演奏难度高于笛箫,掌握起来难度大,因此在民间的传播上也不如笛箫。因此,自宋代开始,尺八逐渐消失了。

墙里开花墙外香,尺八虽然在故土时运不济,却流传到了东邻日本并生根发芽。当时有一位叫心地觉心的前来求学禅宗佛法的日本人,一直在杭州径山寺修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有人在吹奏乐曲,非笛非箫,大惊:世上竟有如此美妙的乐曲,忽然间心有所悟,这就是尺八。从此心地觉心学佛之余认真学习尺八吹奏之法,最后不仅修行有成,也掌握了尺八的演奏技巧。

后来心地觉心返回日本,兴建了兴国寺,并在僧人中传授尺八吹奏,还规定非僧人不得学习,尺八自然就成了僧人专用的法器。有趣的是,德川幕府时期,武士、浪人势力增大,他们要追求武力还要追求美感。这一尺八寸的竹管,竟然兼职成了浪人的武器,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里就有吹奏尺八的情节。

尺八虽起源于中国,但从南宋以后一直被日本人传承和发展,二十世纪以后,也是通过日本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它的故乡中国,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不免令人遗憾。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云“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 (chí)”。伯、仲指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指陶土烧制的乐器,篪指竹制的乐器。伯埙仲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用来赞美兄弟和睦。现在,埙还经常看到,篪却无影可寻,篪这个字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成语更是没有人用了。

除了箜篌、尺八、篪,还有很多乐器在历史长河中兴起衰落,比如琴瑟和鸣的瑟、怨杨柳的羌笛、引愁思的胡笳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让我们再体味一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发思古之幽情。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图片2018年11月下载自百度网)

猜你喜欢
尺八乐声箜篌
箜篌城
丰满而高清晰 LA Sound(银乐声)Deviank(迪维安卡)系列发烧线材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奏华夏之独韵
——不该被国人遗忘的乐器之尺八
你的乐声
契丹(辽)箜篌在辽宁遗存的研究
人文纪录电影《尺八·一声一世))将映
尺八的禅意
我爱葫芦丝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