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北京烹饪协会副秘书长 王 云
在我国众多菜系里,我认为素菜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它甚至比很多菜系形成还要早。关于素菜素食的起源,研究饮食文化的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不少人认为,素食与宗教尤其是佛教有关,所以将素食的起源与佛教传入我国联系在一起。其实,中国的素食文化源远流长,甚至可能起源于史前社会。
人类素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掌握使用火之前,原始人类基本上吃的都是是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即使是发明钻木取火之后,因为捕猎困难,人类还是以植物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墨子云:“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可见远古人是以素食为主的。
到了先秦时期,社会的低阶层人民还是要以素食为主,那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物质缺乏,只有统治阶层才可以吃到肉食。《国语》中就有云:“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但是也有一些统治阶层的人士,在居丧、忌日以及祭祀前吃素,以表达敬畏之心。甚至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人意识到肥甘厚味对健康的危害了,如《吕氏春秋》记载:“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认为吃肉过多会使人无法长寿。
汉朝以后,素食在我国有进一步的发展。原先的素食只能说是自然形成的社会习俗,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素食文化就开始有了一些理论基础。在佛教的影响下,汉唐时期的一些君主甚至选择了吃素的生活方式。除了在祭祀和居丧时吃素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为祈福而吃素的风俗。传说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这在我国素食文化史上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汉唐时期,由于素食及素食文化的蓬勃发展,我国后来的三大素食流派—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都形成了雏形。
从宋代以后,素食开始向专业化转变,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史书记载,北宋时期的京城已经有了专门的素食菜馆。南宋素食更为流行,还首次出现了“素菜荤做”的方法,有了“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的做法。到了元明清,素食文化愈加丰富,并形成了素食的流派和理论。
李渔《闲情偶寄》云:“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言素食最贴近自然,这可能是对素食的最好总结。
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生活富裕,饮食上摄入过多的大鱼大肉,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素食又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了。
素菜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等为原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因此比较利于健康。除了清鲜的特点,素菜的花色品种也很多,不亚于荤菜。
糖醋素排骨
原料:面粉,莲藕,葱姜汁,绍酒,酱油,米醋,精盐,白糖,白胡椒粉,淀粉,花生油,香油,素汤。
做法: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揉透、饧透,再用清水揉洗去掉面粉所含的淀粉,取水面筋。莲藕洗净去皮切6.0厘米长、1.5厘米的宽条,莲藕条用沸水汆烫后快速过凉。水面筋下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把剂子拉长,均匀缠裹在莲藕条上,其他依次而做,这就是素排骨的坯子。炒锅上火烧油,将素排骨坯子放入油锅里炸至色黄捞出控油备用;炒锅再上火放底油(一部分花生油一部分香油)烧热,放入葱姜汁、绍酒、酱油、米醋、精盐、白糖、白胡椒粉,加素汤烧开,放入炸好的素排骨煨至入味,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均匀出锅盛盘。
特点:色泽红润光亮,酸甜适中,素排骨绵软,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