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天堂从未存在

2019-01-25 07:36董可馨
南风窗 2019年3期
关键词:种族问题美梦布拉格

董可馨

《乌托邦年代》

如果不是被这本今年再版的小书提醒,我怕要忘了,那个浪漫的年代远去已久。在20世纪60年代,浪漫的别称是乌托邦,那是一个美梦,梦中,人间在建天堂。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这位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无疑是幸运的,他在1968年同时经历了美国纽约的嬉皮士运动、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纽约—巴黎—布拉格—纽约,他将自己的旅程汇集为一本《乌托邦年代》,这本书既关乎乌托邦美梦的重建,也关乎乌托邦美梦的破碎。

1968年的美国,肯尼迪的去世没能带走越战,但花儿插入枪口,纽约的青年不再默许武力,也不再肯生活于父辈所建立的世界。嬉皮士陶醉在性、毒品和摇滚乐中,一脸如梦幻的懒散模样。往日的禁忌突然如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享乐的种子开花结果。不再要重工业,不再要武装,不再要贸易,“打倒金钱,工作可耻”的信条被一遍遍重申,年轻人相信,无需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自由引导法兰西。1968年的巴黎不相信任何救世主,年轻人荷尔蒙高涨,决心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却又在坚决的无政府状态和破碎的苏维埃主义之间迟疑不决。法国真是个盛产乌托邦的浪漫国度,空想社会主义于此诞生,但1968年5月的巴黎不同以往,它只摧毁不建设。五月风暴正如其名,来得狂暴,去之迅即。不过“或许正因为它的突然,它的年轻,它的激进,正因为它拒绝提出一个预先制作好的社会蓝图,所以在整个乌托邦的历史上,它成了最丰饶的乌托邦,说到底,也是最现实的乌托邦”。

1968年的布拉格,却残酷地见证了乌托邦的梦碎。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苏联老大哥会把重锤砸向一个兄弟国家,并且持续了二十年之久。二十年,一代头发里别着花、胳膊底下夹着吉他的歌唱春天的年轻女孩和男孩,那些在自己生命中曾看到曙光的青年,只能放弃一切未来,重新回到阉割式的统一里,闭上嘴巴。

无论在纽约、巴黎、布拉格,又或某个东方国家,做梦一时美,却总逃不过梦醒时分。天堂从未存在,1968年的年轻人,与其说他们在寻求天堂,毋宁说,他们只是想逃离地狱。

可卡里耶尔是没错的,如他所说:一切乌托邦都是错误。然而,相信我们本可避免1968年的发生,这本身就是乌托邦式的天方夜谭,也是错的。

《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

[美] 迈克尔·J.克拉曼 著石雨晴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月

本书描述了美国种族平等问题的历史,指出种族问题的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慢。他分析了影响种族问题进程的诸多政治和社会因素,包括战争、移民、城市化和变动的政治格局,并特别强调法律和法庭判决对美国平等的重要作用,对相关案例进行了重点剖析。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刘守英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全书以土地制度变迁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基于对湄潭、成都、重庆、南海、义乌、北京郊区等地农村和城市土地改革的试验与长期跟踪,反映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以及底層突围面临的困境。在一手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些反映中国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和政策分析。

《纳粹的孩子们》

[法]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 著徐丽松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本书记录的是纳粹要员们的子女。对他们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当时的他们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

猜你喜欢
种族问题美梦布拉格
美梦大王
不怕贫穷的布拉格
Classic Springtime
人工智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分析
人工智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分析
布拉格之旅
分享美梦
《模仿者》中的种族问题
山姆大叔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