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徐天宝
10月26日,王晓明在本刊协办的“齐州大讲堂”作主题讲座
随着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汽车行业的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作为交通工业领域的专家,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汽车不再是单一的工业产品,而是未来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汽车产业组织的重心正在从制造向服务转移。基于此,山东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必须做好积极应对。
“新的汽车时代正向我们驶来。”采访伊始,王晓明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这也是他在各地演讲中多次强调的观点。
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线生产方式,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中心、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模式为特征的汽车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此后虽经历了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及日本丰田公司带来的精益生产方式革命,但总体上都是强化而不是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包括中国、印度等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汽车社会,全球汽车保有量规模由10亿辆向20亿辆迈进,传统汽车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使用模式受到越来越强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
“以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与以平台化、共享化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正在显著改变汽车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和使用方式。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王晓明给记者介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消费者减少了汽车的使用:电子商务和网购的普及,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偏好和日常生活出行方式,减少了人们外出购物的用车需求;社交网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沟通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此相关的出行量;基于互联网的在家工作方式,减少了不依赖于办公室的白领人员往返于家和工作场所之间的通勤出行。
王晓明说,汽车电动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表面上看是一次汽车驱动系统的技术变革,从长期影响来看,会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首先,汽车电动化使得传统燃油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零部件被储能电池、电机以及车载充电器等零部件替代,传统零部件配套体系发生很大变化,传统整车企业的核心“产品定义权”被分割;其次,电池厂商通过掌握动力电池的设计和产品标准,正在进入整车企业的核心“产品定义”领域,通过接受不同品牌整车企业的订单,推进产品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最后,随着标准化的推进和模块化生产方式的确立,水平型分工将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垂直型分工的组织形态将逐步被打破,整车领域的进入门槛将有所降低。
“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制造业出现了由单纯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的新趋势。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以‘产品+服务’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王晓明分析。
“汽车工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导者。未来,汽车不再是单一的工业产品,而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一部分。用汽车革命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王晓明说,正是基于此,汽车工业的发展才尤其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传统汽车产业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组织、整车制造、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与流程管理体系。汽车产业悠久的工程师文化,使得汽车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在传统的产业流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中心地位。
王晓明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对传统汽车产业链的渗透,汽车产业的传统流程正在被改变。数字化的核心是利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通过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完成汽车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决策和控制。借助数字化的虚拟和仿真、网络的数据和信息集成、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实时决策,汽车产业在新的“物理层、数字层、平台层”框架体系下,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流程创新能力。
今天,以满足个性化消费和出行服务为中心的汽车新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首先,随着汽车消费侧出现消费者从买车到租车、从购买汽车产品转向购买出行服务的趋势,传统整车企业通过产品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其次,随着汽车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的发展趋向,传统整车企业通过垂直分工体系对供应链的控制力逐步减弱;第三,随着具有典型互联网模式、对消费者偏好和需求有充分了解的平台公司崛起,以传统整车企业为中心的产业流程正在改变,产业重心正在从汽车制造向出行服务转移。
“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是典型的生产决定消费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的制造模式。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制造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王晓明说。
山东的汽车工业虽然已经拥有一些著名品牌,像中国重汽、中通客车等,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山东汽车工业应该如何应对?政府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的作用如何发挥?
王晓明认为,在万物互联和智能化的浪潮下,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叠加正在突破汽车社会的传统模式,改变汽车产业的传统格局,其背后的根本逻辑是效率的提升。只有效率大幅度提升了,才能用更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交通出行需求。
在新老格局的转换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未来交通出行变化对汽车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影响,把汽车产业格局变化放在交通出行革命、能源革命、新型城市化、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汽车产业的中长期格局变化进行前瞻性、趋势性、情景化的研究,准确把握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推动因素,为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准备理论基础。
在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创新上,一方面要顺应汽车产业格局的趋势性发展,管理上放宽行业和市场准入,产业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创新,以新型产业平台发展为重点,激发更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面向未来智能出行的产业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对汽车产业格局变化带来的产业冲击、就业冲击和社会冲击未雨绸缪,在传统汽车产业主体的转型方面考虑制定专门的支持性政策,在汽车国有企业改革的设计方面考虑发挥国企在就业结构调整上的“稳定器”作用。
在产业管理上,要顺应新产业格局下业务模式的变化,由对汽车产品的一致性监管向产品和服务一致性监管并重转变,由对传统汽车企业的管理向汽车企业和平台管理并重转变,探索借助硬件和出行服务平台对汽车产品和服务一致性监管的新模式。
“山东的汽车工业缺少轿车品牌,这是短板,也是发力点。同时,我们注意到山东的一些国企像潍柴集团等,都在布局前沿的新能源产业,这也是国企竞争力的提升。预祝山东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早日实现突破。”王晓明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