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云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2009年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开始加速。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到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被作为试点的城市或省份,除了湖北、重庆等少数几个较发达的中部省份、直辖市,主要可为两类:一类为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且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可发挥产业优势、开放优势、金融优势。另一类为地处边境、与他国接壤,具有地理地缘优势,但经济水平、对外贸易相对落后、对外开放度较低的西部沿边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广西、新疆、云南、黑龙江、吉林、西藏、内蒙古等省份。同时这些试点地区也正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涵盖范围,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属于海上丝绸之路圈定范围;广西等西部沿边省份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范围。这些区域在我国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中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也恰是我国“东西差距”“沿海沿边差距”主要经济矛盾问题的地区。以这两组地区为样本分类研究,对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问题、“一带一路”发展、东西部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均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现有研究中,较少文献从我国内部区域的角度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问题,且也缺乏在货币国际化的动态背景下对东西部对外贸易差距趋势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变化与我国不同区域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人民币国际化对西部沿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能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建立新思路?是否能对缩小我国内部区域对外经济贸易失衡提供新的视角、证据与策略?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财政部2010年联合公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省市区,发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边和西部沿海两带。本文对东部沿海和西部沿边的区域划分参照杨荣海(2012)采用的广义方法,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西部沿边地区包括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以及黄河中游地区。再根据数据可得性,最终选择研究样本为较早参与试点人民币国际结算省市中的13个省市,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西部沿边地区包括广西、云南、新疆、西藏、吉林、黑龙江、辽宁。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沿边地区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上均有传统优势。对外贸易发展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对外交通便利,且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基地,发挥着外引内联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西部沿边地区地处边境,位于中亚、西亚、西伯利亚的结合部,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国土相邻,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对外贸易拥有运输距离近、贸易成本低的特点。并且,我国西部沿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许多地方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因此具有对外经济贸易的特殊优势。
其次,这两地带均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学者普遍认为从货币职能上,应先实现国际结算职能、再实现国际计价、国际储备等职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其产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更具优势,另外其开放水平较高,金融较为发达,能在给人民币跨境结算、人民币投融资提供更好的金融条件。地理上,大多学者赞同人民币应先实现周边化,再区域化、国际化,如巴曙松(2003)[注]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应走边境贸易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3,(27).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边境贸易起步,而西部沿边地带则能在该路径上起到重要作用;李稻葵、徐欣、伏霖(2011)[注]李稻葵,徐欣,伏霖.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2期)[C].2011.等学者也认为,从周边国家、“丝路”带等国家逐渐区域化比较现实。
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主要反映在GDP及其增长率、产业状况、投资情况、对外贸易等多方面。本文对样本地区的GDP、开放度等2015年数据进行统计、排序(因2016、2017年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等问题尚无法获得或比较,且2015年后情况无明显变化,故不影响结论),具体情况见表1。其中的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均由作者整理计算得出,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数据为美元单位,文章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采用公式如下:
对外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出口总额+进口总额)/GDP;
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总额/GDP。
数据显示: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较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部沿海与西部沿边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程度、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显著不平衡。
表1 东部沿海、西部沿边地区GDP、对外贸易、开放度等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部分由作者整理、计算。
关于我国区域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已有文献多从收入水平、技术水平、资本条件、政策条件、运输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谢昭琼(2002)[注]谢昭琼.影响我国东西部对外贸易差距的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02,(8).总结:技术水平方面,西部地区比较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对外贸易状况改善和提高难度较大;人力资本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现代文化教育水平发展较低,人力资本吸引力不足,导致人力资本质量水平相对不高;政策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等中国对外开放目标及战略的设置、推进方式造成东西部贸易差距扩大;资本条件方面,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生产总值小,自我积累能力较差,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小,吸引外资能力不足;运输条件上,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与周边国家直接接壤,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但由于位于国土内陆与边陲,交通、运输不便,与海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相对困难。
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失衡的相关研究中,对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较多,置于开放经济的动态背景下不多,在货币因素尤其是我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动态背景下的研究更是空白。
然而,目前我国东部沿海、西部沿边对外贸易差距大,而国家现正值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等开放与合作的动态背景之下,人民币国际化也定会通过影响贸易风险、成本、价格等路径作用各地对外贸易发展,宏微观经济因素将出现新的长期变化与特点。东部沿海、西部沿边地区均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率先发挥其重要战略作用,故也最先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影响。通过对照研究,把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现实因素纳入东西部差距研究,将使对未来东部沿海与西部沿边的对外贸易差距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深入。
1. 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对外贸易同一国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货币流动性等其他因素被学者们认为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董有德,王开(2010)[注]董有德,王开.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实证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从出口国货币、进口国货币和媒介货币计价结算3个视角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汇率的波动性、方向和结构都是影响结算币种选择的关键因素。杨志远,朱伟(2016)[注]杨志远,朱伟.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VAR实证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6).认为经济贸易规模、市场对货币的信心及该国金融发展程度为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Tavlas(2015)[注]Tavlas G 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ies: The case of the US dollar and its challenger euro[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5,(5).阐述对外出口全球占比与货币发行国的政治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开放成熟度是必要前提。
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主要基于较大的对外贸易规模、优化的对外贸易结构、较广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几个方面。第一,对外贸易规模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对外贸易规模越大,与世界他国经济贸易越频繁、紧密,其他国家越有可能对该国货币产生需求。第二,对外贸易结构长远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实现。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货币国际化,产品竞争能力越强、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贸易中越有可能实现本币计价和结算货币。相反,低端的出口结构导致低的议价能力和定价能力,越难以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本币定价和结算。如,Fukuda与 Ono(2006)[注]Fukuda S I, Ono M.On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ers' currency pricing:History vs.expectation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6,(4).提出日本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直接导致日元国际化进程的倒退。第三,多元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促进货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如果一国对外贸易方向比较单一,主要与某些国家或者在某区域内进行,该货币可能实现区域化,但最终要实现国际化需要更合理、多元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
2.人民币国际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汇率风险、交易成本、人民币回流、金融发展支持等途径。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会降低或转移汇率风险。张娟,王世杰,苏国强(2016)[注]张娟,王世杰,苏国强.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基于VEC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等不少文献认为我国与他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相对两国使用第三国货币贸易结算,总体减小汇兑风险。但是,也应注意,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人民币汇率将更加市场化,汇率波动或更频繁与剧烈,从而影响对外贸易。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对外贸易。在我国与他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与使用美元或者第三国货币相比,减少汇兑环节,交易成本的减少会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定价、利润,从而促进对外贸易。
再次,人民币境外回流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人民币国际循环形成后,人民币海外存量增加,而现阶段回流渠道有限,致使大量境外人民币被动用于与中国进行贸易,进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新的机遇。国际金融业务伴随发展,金融产品逐渐丰富,贸易服务类的跨境金融业务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此外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也会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贸易会相互促进。
1.东部沿海、西部沿边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中的作用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目前主要通过较发达的金融市场、自贸区建设等发挥其作用。譬如上海,通过开放自贸区与海外市场的资金自由流动渠道、放宽自贸区企业和个人投融资的外汇兑换自由度、在期货市场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西部沿边各省在国家“一带一路”中,利用毗邻他国的比较优势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贸易、投资及其他金融活动,逐步实现人民币向周围国家辐射的区域化策略。如:广西、云南省与东南亚接壤,借中国——东盟自贸区形成,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往来,发展跨境结算、金融、外汇储备库和投资合作基金,推进人民币向周边东南亚国家区域化。
2.东部沿海、西部沿边经济贸易失衡制约人民币国际化实现
对外贸易是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少学者赞同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应从跨境结算角度出发,且孙杰(2014)[注]孙杰.跨境结算人民币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4,(4).等认为跨境结算等职能应由市场来驱动而非政策驱动。总的来说,就是要能使贸易伙伴有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需求。然而目前这个需求发展受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制约,其实现路径也与东西部对外贸易不平衡形成矛盾。
现阶段,我国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方面主要优势包括对外贸易量大、发展快、贸易范围广等。劣势方面,除货币兑换性、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国生产力、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中长期约束。首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一般采用发达国家的货币结算;其次,在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中,货币的选取与贸易品的种类有关:在差异性较大的产品贸易中,一般以出口国的货币为结算货币。可见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出口产品的异质性、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均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目前,中国出口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以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等为主,多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使我国出口商在贸易中事实上议价能力不强,难以要求对象国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进口方面,我国原材料、高新技术进口居多,而这些产业贸易要求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也不现实。
在这个困境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逐渐有所好转,主要表现为在外贸领域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的优化、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上升对我国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有长远的作用。但是我国西部沿边地区依然在产业结构、产业升级调整、价值链中地位提高上相对缓慢,目前出口仍主要集中在资源性产品、农产品、机电产品、服装等几大项商品上。并且,在贸易方向上,沿边省份对外贸易方向比较单一,与邻国贸易为主;而沿海省份则比较多元,与香港、欧盟和美国等较大范围贸易相对均衡。
总体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与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矛盾,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贸易结构优化速度快,以较发达的经济产业水平和较高对外开放度、金融成熟度向世界辐射构建人民币循环,但相较于西部沿边地区缺乏地理地缘优势。西部边疆地区虽有地理、历史优势,但这些地区试图以对外贸易向周边国家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受到这些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长期约束。因此,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进路径实现受到内部经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东西部应发挥各自优势,从不同路径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和其他职能的国际化。
3.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拉大或缩小东部沿边、西部沿海对外贸易差距
现有文献对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已有较多关注,但对我国内部不同区域的对外贸易影响却几乎空白。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会缩小区域对外贸易差距。首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西部沿边地区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人民币对外业务发展将促进这些地区金融发展,改善对外贸易的金融服务条件。其二,人民币国际化使沿边地区更加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跨国公司进入,进而促进西部对外贸易的长远增长。其三,为了人民币向周边国家辐射有更持久的内在驱动、提高人民币区域化的深度广度,利于西部沿边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
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拉大区域对外贸易差距。第一,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在全国占比更大,贸易依存度更高,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能更多被东部地区吸收。第二,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金融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动态进展下,金融市场发展更快,金融开放程度也更高、创新能力也较强,相对沿边地区更能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辅佐对外贸易,并且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等的率先开放也将间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第三,东部出口产业向高端发展,进出口的产品价格弹性较西部出口产品较小,人民币国际化中汇率加剧波动可能对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相对较小。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一:出口结构优势使东部沿海地区对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作用较于西部沿边地区更显著;
假设二:由于目前东部沿海和西部沿边对外贸易差距缩小正值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背景,假设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缩小东部沿海、西部沿边的对外贸易差距。
本文验证地区对外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人民币国际化策略对地区对外贸易差距的影响。从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拉动作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对不同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前者主要为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路径提供新证据,后者主要对对外贸易差距问题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本文研究结论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研究结论可能性估计
以上“一、三、五”的可能性结论为人民币国际化策略实施有利于我国缩小区域对外贸易差距、解决我国地区经济不平衡;“二、四、六”结论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发展可能会加剧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差距。可能七结论可能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差距的作用不显著。
本文通过VAR模型建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分析当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我国内部区域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建立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区域对外贸易失衡研究新视角。本文实证的主要数据为选样各省的进出口额,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占有率。各省的进出口额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占有率数据来源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人民币月度报告(SWIFT Renminbi Monthly Tracker)。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进程时间不长,且根据数据可获得性,选择2011年10月到2016年4月的月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占有率和各省对外贸易额用移动平均的方法进行季度调整,去掉季度因素,具体情况见图1。
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避免造成伪回归问题,画出原序列的图形判断是否加入常数项或者时间趋势项后,进行ADF检验。从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占有率的图形看出含有截距项和趋势项,对外贸易额含有截距项,作此选择后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ADF检验结果
从ADF检验结果看出,东部对外贸易额(ETD)平稳,而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占比(CNYST)与西部对外贸易额(WTD)为一阶平稳数据。
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是平稳的,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需要经过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再建立VAR模型。但随着协整理论的发展,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可以直接建立VAR理论。
1. 东部沿海地区的协整检验结果
对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比例与东部贸易总额数据进行Joham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为有协整关系。说明从2011年以来的数据看,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比例和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虽然变量非平稳,但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
2. 西部沿边地区的协整检验结果
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比例与西部沿边地区贸易总额数据进行Joham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为无协整关系,则需要用两变量差分后的数据做VAR模型。
3.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相关联的经济时间序列系统,并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进一步解释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在滞后期选择后,建立VAR模型,但是由于VAR模型系数参考价值不大,对本文研究更重要是在VAR模型建立以后进行脉冲分解以考察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但根据VAR所得方程系数的正负符号,初步判断: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比例有正作用。上一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对其对外贸易有正向作用。该结论符合本文假设,即对外贸易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系数符号显示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为负影响,而人民币国际化上一期对其对外贸易也是负面影响。该结论与本文假设及多数文献定性分析结论相背,并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拉大东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差距。
1. 稳定性检验
根据检验,发现均通过稳定性检验,则能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具体情况见图2。
(左为东部地区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右为西部地区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结果)
2.东部沿海地区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当给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一个正冲击时,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结算的比例将从第一期开始出现正反应,且稳定增长,在第四期后保持稳定,表明其对外贸易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传递给人民币国际结算等方面。给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带来同向的冲击,且在4个月后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当给人民币国际结算比例一个正冲击后,其对外贸易额也出现明显正响应,但影响逐渐减小至收敛,具体情况见图3。
3.西部沿边地区VAR模型的脉冲响应
当给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额一个正冲击时,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结算的比例将从第一期开始出现正反应,且逐渐增大,在第三期后下降并波动,最终收敛。当给人民币国际结算比例正冲击后,其对外贸易先出现正响应,随后迅速下降,正负波动,最终收敛,具体情况见图4。
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互冲击影响清晰为正,而西部沿边地区两变量受到冲击后相互影响关系较为复杂。
方差分解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方程信息相关联的k个组成部分,从而得到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将利用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东西部对外贸易变动互相贡献程度。
本文通过方差分解,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加深和东部沿海与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相互贡献程度。通过分解,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比西部沿边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变化的贡献率更高。人民币国际化对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也比对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贡献率也更大。
此外,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支付的比例从第一期起就受到自身波动和汇率波动冲击的影响,在第一期自身波动的影响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其影响逐渐增加,第九期后超过10%。东部地区对外贸易额从第一期就受到人民币国际支付比例的稳定影响,持续在6%左右。而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额冲击对人民币国际结算比例的影响较小,从第一期开始增加,第七期后稳定在5.1%。而人民币国际化冲击对该区域对外贸易也较小,其解释力从第二期开始稳定在3.5%左右。
通过协整检验,得出人民币国际化与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额没有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与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额有长期均衡关系。
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人民币国际化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沿边地区相互短期影响。一方面,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受到一个正冲击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且长久的拉动;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受到正冲击时,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对外贸易一开始较大正响应,然后逐渐收敛。相比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对彼此的冲击相互响应,但上下波动,相互正向影响没有东部的明显。
通过方差分解,东部沿海与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互贡献率目前均不是很高。但是,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比西部沿边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变化的贡献率大,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对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贡献也比对西部沿边地区的更大。
以上结论可以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沿边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均短期相互影响,但目前只和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有长期关系。此外,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更大,且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对发达省份的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加深的动态变化可能会成为未来我国东西对外贸易差距增大的潜在因素。
实证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两地区对外贸易的关系,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拉动更显著。分析原因,首先,经济发达程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而东部沿边地区生产力更强、经济发达程度更高,市场国际化程度也更高,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上更能提供支撑力量。其次,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更为发达,对外贸易结构比西部沿边地区更为合理,出口的产业、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上升较快,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较长期的支撑力量。再次,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跨国企业集中,且具有资本丰裕、市场发达等比较优势。相比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双向流动都大,能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加深。最后,东部沿海地区更为开放、成熟的金融市场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多条件。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成为加剧我国内部区域对外贸易差距的因素。首先,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出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比例提升较快,这些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西部沿边地区出口比例较高的农产品、简单机械等更大,更容易吸收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汇率风险转嫁、汇兑等成本减少的效应。其次,人民币国际化会伴随诸多变化,比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由于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东部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也可以有更加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防范直接或间接的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等,更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要发挥东部、西部地区的各自比较优势,西部沿边地区应继续利用地理优势向周边国家推进人民币的区域使用。长期而言,两地区均需要继续扩大贸易量、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扩张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需要较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从贸易角度拉动,未来更需要通过资本金融账户路径实现。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应该继续发挥其产业优势,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带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贸易路径逐渐突破产业结构约束;另一方面,利用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等优势促进对外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发展人民币国际大循环。
在东部沿海和西部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失衡问题上,人民币国际化将伴随并带来许多经济因素动态变化,由于东部地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吸收力可能更强,要警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平衡加剧。西部沿边地区要与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共享人民币国际化收益,首先,要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差距,优化进出口结构,防止在人民币国际化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中被东部沿海地区贸易“挤出”。第二,西部沿边地区需要提高投资环境,吸引国内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和FDI流入,提高外贸在我国的份额。第三,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贸易联系,发展金融市场和涉外业务,搭建货币流通平台,使西部沿边地区的企业能够在外贸中增加人民币结算的可能,从而使进出口企业能够真正得益于汇率风险转移、交易成本减少。第四,广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除周边国家外,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最后,西部沿边地区需加快其他条件的进程,包括提高对外开放度、市场成熟度,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