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患者的腰椎发生退行性病变、外力作用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纤维环会出现慢性或者急性损伤,导致髓核出现变化,进而对患者的神经进行刺激和压迫,当患者病发后,患者会出现腰椎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疼痛、大腿前侧痛、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困扰[2]。现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3],本文主要研究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8 例,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 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中,年龄为36~68 岁,平均年龄为(51.68±4.83)岁;其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0 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为37~69 岁,平均年龄为(52.70±4.91)岁;其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21 例。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严重如:突出物钙化、椎管狭窄、腰椎肿瘤等不适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者[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对照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取患者的三焦俞、脾俞、肾俞、气海俞和关元俞为主穴,并沿着华佗夹背处平刺1 寸;取患者的承山、足三里、环跳、委中、昆仑为配穴,每穴留针20 min,在对患者实施针灸时,可行透天凉针法3 次,在出针前,行赤凤摇头针3 次,然后再出针;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要使用左拇指按压待针刺的穴位,使其达到气血散伏的目的;在针灸的同时,可以给予患者远红线理疗仪治疗,照射距离约30 cm;连续对患者针灸5 d,然后停止2 d,然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6]。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推拿治疗,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俯卧位,然后对患者实施弹拨、揉、按等手法,将患者的肌肉进行放松,并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然后对患者两侧的腰肌进行按揉,对于患者腰椎棘突旁的压痛点,要使用拇指进行按压,然后按压患者的大腿后侧、臀部、小腿外侧和足部,在对患者进行推拿时,要保持合适的力度,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的掌握按压的时间和推拿时的力度;选取患者的肾俞、大肠俞、关元俞、风市、气海俞、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昆仑、太溪等穴位,同时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揉;对患者的腰椎进行按揉,双手置于患者的腰椎中间部位,向两侧进行推拿,直到腰骶部,重复分推5~8次,达到松弛骶棘肌之效[7]。
两组患者均接受2 周的治疗。
治疗2 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使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临床医治效果对比 [n(%)]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我国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的趋势,这都导致我国人们容易出现多种骨科疾病[8-9]。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此病是指患者的椎间盘向后方或者椎管内突出,对腰椎的神经进行刺激和压迫,使患者出现腰椎活动受限、疼痛明显、下肢放射疼痛等症状,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0]。
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经络受损、气血不通引起,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以疏经通络为主[11]。本文对选取的44 例实验组患者实施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针灸,可以对患者腰椎部位的穴位进行刺激,进而起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对患者的合理按摩,可以促进患者局部腰椎的血液循环,达到益气活血、疏经通络的目的,并能消除患者肌肉紧张的状态,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2]。本文研究得出,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