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的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是最为常见并且具有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占到了全球患者的50%[1],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已经上升为第二位。有关学者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多药耐药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影响体内正常免疫细胞的代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HBV 病毒[2]。在治疗上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该药物属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阻断下游信号转导,从而起到很好的效果,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本文选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58 例为研究对象,试验前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病史,采用数字发生器随机将58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n=29)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4 例,平均年龄为(61.1±6.32)岁,对照组(n=29)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为(59.05±4.7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超声、血管造影技术检测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的预计生存期时间>3 个月;对患者进行KPS 评分后[3],其数值> 60分;患者的血常规、脏器功能均正常;本次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剔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病情加重,近期进行过放疗、化疗的患者;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患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患有一定精神疾病、语言表达障碍、无法与其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感染药物、营养支持等,实验组患者进行甲磺酸阿帕替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103;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 g×10 s)治疗,患者每次服用量为750 mg,温水送服,1 天1 次,午饭半小时后服用该药物。患者治疗期间关注患者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当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时应当及时停药并做好应急处理,当患者毒副作用消失后,减少剂量到500 mg[4],仍旧午饭半小时后服用,当患者服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后停药治疗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减少剂量至250 mg。对照组患者进行淀粉安慰剂治疗,其中用量和相应的操作与实验组患者相同。两组均接受为期两个疗程的治疗。
患者的治疗标准参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指南》[5]。完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灶全部消失,且患者治疗完成后并未产生新的病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正常而且持续工作时间超过4 周;部分缓解:患临床症状部分缓解,且机体内病灶直径之和减少超过30%;稳定:患者靶病灶最大直径之和减少低于30%或者病灶直径增加在20%以内;恶化病灶直径增加在20%以上,而且绝对值增加5 mm。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期,治疗后,随访6 个月。
用SPSS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表[n(%)]
对照组中有3 例蛋白尿患者、2 例白细胞计数减少患者、6 例腹泻、12 例高血压患者和6 例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实验组中,有4 例蛋白尿患者、3 例白细胞计数减少患者、5 例腹泻患者、11例高血压患者和3 例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两组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4.35±1.26)个月,实验组是(7.56±1.41)个月,实验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42;P=0.000)。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癌症死亡率上,原发性肝癌居所有疾病的第二位[6]。肝癌是一种典型的富血管肿瘤,当患者患病后,肿瘤可能会抑制周围血管的新生,并且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很低,并且会破坏肿瘤的增生、代谢。通过对患病患者性别的调查统计得出,在患病患者人群中,成年男性占到大多数比例,并且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情况有关。原发性肝癌在患病早期病情不易察觉,但是经过后期病情发展迅速,恶化情况严重,从而在临床上导致了很严重的死亡率,其致死率位居各类的恶性肿瘤前列。
表2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对比[n(%)]
临床治疗中,如果能够给予最佳的有效的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而言,其平均生存期可以延长7 个月左右[7-8],对于治疗药物方面,主要的治疗药物为索拉非尼,有关文献中指出,索拉非尼能够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所以,在使用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索拉非尼在临床使用的结果中显示,索拉非尼的有效率偏低,并且患者的治疗生存时间偏低,并且服用后患者极易出现毒副作用,导致该药物治疗方法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在临床上需要一款新的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发现,新生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中,如何抗血管生成对延缓病情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学者认为,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有序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肿瘤血管的生成因子增加,而抑制因子在减少,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其血管的屏障作用降低或者丧失[9]。由此得出,蛋白水解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黏附分子也同时参与到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中。因此,肿瘤的进展和新生血管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肿瘤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需要从血管中吸收,还可以通过血管进行转移[10-12]。阿帕替尼是我国研发的一种小分子药物,是一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通过与安慰剂进行对比显示,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患者治疗缓解率明显提高,并且患者并未出现毒副作用,本文数据显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长,其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进行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并且有效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毒副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