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2019-01-25 23:01
黄河之声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大合唱演唱者

黄 力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大合唱》就以母亲河为背景,一方面表现人们在水深火热的战争环境下仍然保持坚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以此呼吁全体中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抵御外敌,赢得国家的胜利。《黄河大合唱》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折射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光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几十年后再度唱起,依然能够激发起人民强烈的爱国爱家之情。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与音乐文学特征

(一)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挑衅,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分歧走向统一,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黄河大合唱》在1939年应运而生。光未然在新体诗的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在随抗日部队行军到黄河岸边时,战士们矫健的身姿、黄河滚滚流水波涛汹涌,眼前的画面强烈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怀揣着对祖国满腔的热情创作了大型朗诵诗《黄河吟》,之后这首诗的内容被改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丰富的艺术形象、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以及磅礴有力的气势,无一不体现着黄河儿女的坚韧性格和不可抵挡的气势。彼时留法归来的冼星海已经是著名的作曲家了,经过辗转他来到了延安,听到《黄河吟》这首长诗之后深受感动,然后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震惊世界的音乐巨著,在给自己打响名声的同时,也为战争中的人们带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因如此,毛泽东主席曾授予他“人民音乐家”的美誉。之后《黄河大合唱》红遍大江南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破败不堪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紧张的战争形势,人的力量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成为抗日救亡运动过程中宝贵的精神食粮。将黄河比喻为母亲,以黄河的惊涛骇浪、滚滚奔流比喻为战争的号角,激励和鼓舞中华儿女保卫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二)音乐文学特征

1.从演唱形式上看

《黄河大合唱》一共分为八个独立乐章,每个乐章的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形象不一而足,并且构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但是主题都是和抗日战争紧密相关的,一些基本音调贯穿始终,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合唱的手法为这首作品添加了更加不一样的光彩。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有三个小段落,运用的是混声合唱的形式,第一段进行大合唱,展现一名普通的船工与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之间勇敢搏击的图景,彰显中华儿女坚毅的性格;第二乐章《黄河颂》以坚定有力的男中音完成,说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紧随其后的是女声小合唱、男声对唱以及女声独唱,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为这部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从意境表现上看

《黄河大合唱》陪伴着中华儿女走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走过了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走过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依然提醒着无数中华儿女勿忘国耻、继往开来、勇往直前。《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持续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如同史诗一般,为我们描绘了直抵人心的历史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旋律中似乎能够看到战争所带给人的黑暗和煎熬,也能想象同胞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更好的明天不惜奉献生命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3.从修辞手法上看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结构十分清晰,层次感很强,并且押韵押得恰当好处,体现了作词人极深的功力,光未然运用了言前、阳江以及一段多韵的手法,经过冼星海在曲上面的雕琢,使得整首作品流露出自然之感。《河边对口曲》中词作者利用窄辙、一七辙和闭口音,奠定了本部分的悲剧基调,体现了人们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黄河大合唱》的词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排比手法,一方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文学水平的体现,将黄河拟人化,并将其看作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黄河大合唱》的浓郁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音乐情感

《黄河大合唱》每个乐章都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并且赋予了他们特定的情感,并且将朗诵作为每一个乐章之间结合的点,从哭诉黄河到歌颂黄河再到保卫黄河,字词中饱含爱国热情,使得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都更加强烈了。创作者身处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周围环境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因此能够紧抓时代脉搏,引起人们的共鸣。能够成为武器的并不只有刀枪,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多时候更能直抵人心,《黄河大合唱》作为音乐作品,在战争年代犹如一把尖刀有力地刺向侵略者的心脏,在《怒吼吧!黄河》这一章中,情感被推向了高潮,营造了一个极其壮观的场面,让民族解放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鲁迅弃医从文,用笔和纸的力量唤醒中华人的思想,而冼星海则是通过音乐的力量给风雨飘摇的民族注入坚定的精神力量,所以创作《黄河大合唱》于他而言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宽广的心胸以及光明磊落的爱国情感,评判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由于《黄河大合唱》的每一个乐章都是人民真实生活的缩影,因此被广为传唱。《黄河怨》是一部女高音声乐作品,讲述的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期间痛失丈夫和孩子,自己也受到了蹂躏,身心遭受双重打击的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独自跑到黄河边,哭诉之后毅然跳进滚滚河水之中,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这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那些遭受压迫的妇女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极具悲剧色彩。

(三)鲜明的民族色彩与生动的感官效应

作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倾其一生都在创作极具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与其从小接受民间传统音乐教育的经历息息相关,而《黄河大合唱》不管是从声部还是织体的运用都融合了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焕发着鲜明的民族色彩。《黄河大合唱》用音乐、用旋律的形式塑造人物,黄河、流水、巨浪波涛等仿佛都有了生命,《黄河船夫曲》开头表现的是一群船工在波涛汹涌中奋力划船前行,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听众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湍急的水流和呼啸的风声,再到巨浪平静之后的状态,进入尾声之后,波浪几乎都平静下来,船也渐行渐远,船夫可以悠闲地划着船看着两边的景色,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画面感十足,在欢快的歌声中,人们有着隐藏不住的喜悦,赋予了音乐作品无限的生命力。作品中其他乐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带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

三、《黄河大合唱》的演唱技巧与处理方式

(一)男声独唱《黄河颂》的演唱

《黄河颂》一共有三个乐章,都是由男生独唱完成,歌词以其浓厚的史诗氛围,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演唱这部分的过程中,演唱者关键要把握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用炙热的爱国之情作为铺垫,然后以自信稳重的姿态将其表现出来。第一乐章速度会稍微快一些,主要考验演唱者的气息把握,在第二乐章的处理上,除了依然保持较快的速度以外,还要使用赞叹的语气,比如在唱到“多少英雄的故事”以及“啊!黄河!”这两句时要勇敢而笃定,到最后“你是伟大坚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演唱者要转换到歌剧宣叙调的风格,以自然方式发音,形成第二个高潮;第三乐章作为全曲的结束部分,情绪要更加饱满和热烈,演唱者在提高声调和音量的同时,还要注意使用连贯的呼吸配合腔体共鸣,以高亢激昂的方式完美结束。

(二)女声合唱《黄水谣》的演唱

《黄水谣》也是歌谣式三段体,整体音调比较朴素动人,它讲述了沦陷区人民生活步履维艰、风餐露宿的场景,狠狠地痛诉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表现了黄河儿女不畏强敌、勇敢抗击的决心和斗志。首先从呼吸的处理来看,《黄水谣》的A段一共有四句话,风格是抒情优美式的,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连贯,比如在第四小节,演唱者除了要快速吸足气以外,还要蓄力为后面两小节的连音做准备,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气息的力度,比如唱到“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演唱者要将重音放在“香”字上面,突出对比效果;其次是节奏和速度的处理,《黄水谣》里面有2/4以及4/4的混合拍,第一句要唱出音符跳动感,第二句转到叙述的语气上来,B段中涉及大量的长音符和附点,演唱者应将速度放缓;最后是音色和共鸣的处理,《黄水谣》的A段音色柔美,而B段混合了仇恨和悲伤,当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对演唱者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演唱者主要用胸腔发力,使音色能够灵活变换,之后再将感情由凄凉转向憧憬,改为音色明亮的头腔共鸣。

(三)女声独唱《黄河怨》的演唱

《黄河怨》是女声独唱作品,蕴含着浓烈的情感,是四段体“通谱歌”的形式,带有西方歌剧的风格,塑造了一个身世悲惨的中国妇女形象。第一段主要以诉说形式的演唱为主,前两句要有那种对命运表现出的无力感,第二段当妇女开始抱怨命运疾苦时,情绪要激动一点,然后到“命啊……这样难”时,演唱者要把字咬得柔韧有弹性。第二句的“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时,语气应该逐渐加强,表达出愤恨之情。第三段是情绪爆发的部分,在唱到“狂风啊……乌云啊”两句时,演唱者要用尽全身力量,表达妇女最后的绝望呼喊。第四段作为全曲的结束部分,要表现出妇女对丈夫和儿子的想念,也有自身的愤恨之感,所以每一句词都要唱得比上一句更有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的意义在于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样的一部作品仍然能够焕发光彩,而《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的音乐作品。同时,对《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分析和演唱诠释对于声乐表演和教学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大合唱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一二·九大合唱
春天的大合唱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