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果平 谭德礼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925)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党的十九大,从国家层面和全局高度号召弘扬工匠精神;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这些宏观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重视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近两年出版的专著有张子睿、樊斌的《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养成引论》,杨乔雅的《大国工匠:寻找中国缺失的工匠精神》,巩佳伟、于秀媛、张丽丽的《匠心: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李淑玲的《工匠精神:敬业兴企,匠心筑梦》,崔学良、何仁平的《工匠精神:员工核心价值的锻造与升华》等。这些著作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研究较多,但是,关于职业教育领域工匠精神的研究较少,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更少。
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论文,有些论述了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方式、多样途径、制度保障、环境等。如薛栋的《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李梦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等,提出了创新教学方式;王丽媛的《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杨红荃、苏维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仲晓密和钱涛的《高职教育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养成》等,提出尝试校企合作;叶美兰、陈桂香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中提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培养工匠精神;陈金灿的《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张伟的《现代学徒制铸就职教工匠精神》、杨红荃、苏维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曹顺妮的《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等,着重研究了制度保障;查国硕的《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分析了培育环境。这些研究侧重从外部因素和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从人力资源角度的工匠人才特点和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较少,在这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工匠是指拥有行业知识、掌握工艺技术、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的劳动者。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从业者在工作中极力追求优质工作目标的职业理念,是引领工业文明向前发展的职业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其当代核心内涵为精益求精、专注专心、开拓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内因,也就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指自然物质因组织内部结构特点而产生的、在适当外部条件影响下能主动而自发发展的自身动能力量。如种子因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具备自发分裂发育的自身动能。引申到作为主体的人身上,指人类个体因其自身特点,具有在某方面、以某种方式积极主动认知世界、投身实践、实现自我的原动力;人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理态势,是与其个体相适应的自觉的精神追求与行为意志,是不断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创业创新的能量源泉。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是指学生因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在适当外因引导下即能自觉地萌发、实践、坚守工匠精神的动能力量,是对工匠精神主动追求、积极实践、愉悦坚守的心理状态。其内涵包括观念动力、情感动力、意志动力、技术动力四个方面。
观念动力是指工匠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而产生的、推动其生发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认同张力。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自由和意识的集中体现,因而只有体现劳动者自由意志、实践其愿望、实现其人格的自主性劳动,才是合乎人性、体现人之本质的劳动[1]。只有认同劳动是人生存发展的途径,认同体力劳动、技术劳动、脑力劳动均是不同类型的劳动,认同劳动是光荣的这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才能从心底崇尚劳动,培育工匠精神。
情感动力是工匠热爱自己的职业而产生的浓厚感情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一行,才能钻一行、专一行。浓厚的专业兴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情感动力。根据王善勤等学者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对专业有兴趣的高职学生中,有75.6%的同学在校期间就有职业规划;而且,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的比率为74.4%,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对口就业率仅为30.8%,就是说,是否对专业感兴趣,在对口就业因素中影响非常大[2]。只有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方能培育出工匠精神。
意志动力是工匠具备与工匠行业同向同行的性格特点、心理基础、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坚守工匠工作的耐受张力。不同行业需要匹配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军人要有血性,教师要有爱心,演说家需要张扬、活力,工匠需要耐得住寂寞。从普通人角度看,工匠作为一个人是孤独的,常年与器物为伍,但当工匠人具备与工匠行业匹配的宁静性格、爱物心理时,工匠便不再孤独,这些心理特征会成为工匠坚守职业的意志动力。只有具备这种意志动力,方可坚守住工匠精神。
技术动力是工匠具备工匠技能技术禀赋基础而产生的能力张力。人的能力禀赋各异,有的人语言表达禀赋好,因此经常会见到文化层次不高却能说会道的人,而有的人不会表达,但动手能力强,心灵手巧。不同人才需要不同能力,人在某方面的杰出能力一方面需要后天培养,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禀赋基础,歌唱家需要有音乐禀赋,如好的歌喉及对乐曲的悟性,不是任何人经过训练就能成为歌唱家的。工匠灵巧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经过培养后习得,也需要一定的禀赋,具备禀赋的工匠之手,是工匠技术习得的基础,灵巧的工匠之手是高超工匠技术的基础,不管工匠在工作过程中如何专注、求精、创新,最终体现工匠精神的还是产品质量。只有具备技术动力,方可落实好工匠精神。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呼吁要弘扬工匠精神,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已逐步加深认识,理论界、实践中都已开始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高职学生而言,其内在动力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不同观念会产生不同心理影响力,对工匠劳动的认知异化,会消耗工匠工作的幸福感,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放大工作中的劳累度,产生痛苦感。当今社会价值观是多元的,少数人对劳动观、幸福观的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异化,甚至有部分人歧视劳动,如把体力劳动、包含一定体力的工匠技术劳动均冠以“苦力”之称。如在当今的就业中,工厂出现用工荒,而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却又不愿意去工厂工作。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工匠被认为是相对低下的行业,以致工匠劳动被部分人认为是低能力、低智商的表现,即使其经济收入可观,其社会地位依然较低,诚实劳动者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过去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加班比较严重、体力消耗大,这种现象现实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造成社会对当今工匠行业的认知异化,形成了逃避劳动更幸福的异化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职学生是出于高中或高考成绩不佳而无奈进入高职学习的,而这种对工匠劳动的异化认知观念,阻碍了高职学生对将来工匠职业的认同。只有认同工匠行业,才会具备努力钻研当前专业和做好未来职业的观念基础,才能培育出成为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
人的一生其实有两种“婚姻”,生活婚姻和职业“婚姻”。生活婚姻的对象是配偶,职业“婚姻”的对象是工作。生活婚姻的基础是感情,幸福的生活婚姻更需要感情,如果对配偶没有感情或感情破裂,婚姻很可能就会灰飞烟灭。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是专注专心,要求工匠人的职业“婚姻”从一而终,与工匠工作相守一生,因此同样需要感情。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就是工匠精神的感情基础,即培育工匠精神的情感动力所在。
目前,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闫立文的调查显示,对“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吗?”的答案选择,有25.26%的人一般喜欢,有5.03%的学生回答并不喜欢[3]。刘宗耀对上海高职院校在读学生的调查显示,将近30%的学生对现在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少数学生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专业[4]。根据学者韩春光、许艳丽对北京地区30所高职高专院校6 626名毕业生有效调查(约占应届北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总数的20%),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为47.5%[5]。虽然影响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这一数字以及与之一致的现象,多少还是能够反应出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不感兴趣的。
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在目前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下,大多数学生并非主动选择,部分学生对专业及其对口的未来职业缺乏比较充分的了解,想当然地选取了自己的专业,当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学习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找错了对象”。二是部分学生的专业由家长所选,学生并不喜欢,是“包办婚姻”。三是学生自己选的专业,但进入学校后发现有自己更合适更喜欢的专业,“移情别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失去了情感的动力。
工匠人才内在特质是指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与工匠职业相匹配的性格特点、心理基础、兴趣爱好,是工匠意志动力的内在发源地。各行业人才有各行业人才的内在特质特点,并外显为各行业人才的气质,如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看起来像一位老师、设计师等,这就是行业人才内在特质的外显。工匠人才内在特质是与工匠精神同向同行、一脉相承的个体内在要素,外显为工匠行业人的普遍行业人气质,即工匠气质。工匠人才内在特质包括淡泊名利的心态、持之以恒的定力、沉稳务实较真的性格、与物为友的兴趣等。个体具备工匠人才内在特质是散发工匠精神的内因,是坚守工匠精神的内在意志基础,决定着个体工匠精神的效度与能级。
部分高职学生表现出工匠人才内在特质欠佳、性格急躁而不沉稳、功利心强、缺乏持之以恒的定力、务实而较真不够、欠缺与物为友的个人兴趣。高职学生虽然还没有进入工匠岗位,但这些工匠人才气质的欠缺在在校学习中已见雏形。如在学习中没有定力,不较真、差不多就行、及格万岁,功利心强、为分数而学,与游戏为友等。
高职学生欠缺工匠人才内在特质的原因很多,利益至上、急功近利浮躁的不良社会风气裹挟了年轻学子,使这些本该具备工匠气质的未来工匠无所适从,抱着就业的目的、赚钱的向往来到了高职学校,丢失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工匠梦想。当前不少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更多地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基础教育则是把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指挥棒,都忽视了对人的内在培养,更多的是对以人为载体的“工具”式培养。这造成了高职学生缺乏培养工匠人才内在特质的动机和条件,其终极结果是使人沦为工具,难以成长为有梦想、有追求、有境界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不能没有工匠技术能力,工匠技术能力是工匠精神最终的载体,是工匠精神实践的内在物质基础,缺乏技术能力的工匠精神只能是纸上谈兵。工匠技术能力由技术知识、技术思维、技术操作构筑,这些能力需要一定的能力禀赋基础,尤其技术操作能力不但需要心灵手巧的禀赋基础,更是一种“童子功”。错过了最佳技术操作基本功锻炼的娃娃阶段,很难在成年后的大学阶段开始而练就过硬的工匠技术本领,一流工匠技术操作要素包括角度、速度、精准度等,这些要素的练就犹如杂技演员的功夫需要从小开始训练一样,工匠技术能力需要从娃娃抓起方能有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设置,基本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需求,没有为职业教育提供前置培养。当学生进入高职学院后,一切几乎从零开始。进入高职的学生一般已经或接近成年,其技术知识积累、技术思维能力培养、技术动手能力训练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工匠技术能力、培育工匠精神极为不利。
根据学者张沿沿等对我国8省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近年来没有参观过工业生产过程的占48.3%,学生技术设计、技术问题解决等技术能力较为薄弱,如测量技术思维能力之技术设计能力编制的其中一个选择题为“加固长木凳的凳脚与凳板之间松动的最合理方法是哪个”,中小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在40%以下;而考查“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题目有3道,学生的整体正确率偏低。初中生中11.6%的人全部做错[6]。这个测试采用的是问卷形式,如果采用实操考查,估计能真正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去解决问题的比率会更低。可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与技术问题解决能力非常薄弱。而到了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没有一门课程是关于技术能力培养的,而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普通高中。这些学生的工匠技术能力基础非常薄弱,学习几乎从零开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缓慢的渐进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浸润、潜移默化。工匠技术能力的培育需要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速成。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高职特点不鲜明,类似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对高职学生的技能技术培养不足。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工作理念与职业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的培育必须走心。种树必培其根,育人必养其心,即工匠精神培育必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方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高职学校甚至基础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1.要大力宣传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
自主性劳动才能提升劳动者的职业信心,从而激发在劳动过程中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未来。为此,要把诚实劳动的奋斗者案例引入课堂与校园,引导学生认同劳动光荣的劳动观。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当认同劳动是通往幸福的一种光荣途径的时候,劳动就可以成为劳动者主动而自为的行为。
2.要改善职业院校实训环境与实训设施
不少职业院校对教室的建设都是非常用心的,教学大楼建在学校的最醒目位置,楼外花草相映,教室宽敞明亮,风扇空调一应俱全,是学校的门面。但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设施与环境比较差,尤其是民办院校,实训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实训效果欠佳,实训室设在校园的边边角角,有的由一些杂屋改造而成,有的甚至是临时建筑,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无法让学生展望未来工作的美好。因此,职业院校要提高实训室标准,一方面,改善实训条件,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学习效果,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改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能展望未来工作的美好,激发未来工匠生涯的激情,认同工匠职业。
专注与坚持是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没有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会增加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难度。要激发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必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培育工匠职业情感,解决培育工匠精神的情感动力问题。为此,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允许学生自由转换专业。基于前文所述的原因,部分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要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地转换专业,改变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的现状,为让学生萌发工匠精神、坚守工匠岗位奠定情感基础。二是对大一新生要引导其明确专业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毕业生要引导、帮助其对口就业,扶上马送一程。
工匠精神是具体的、实在的,需要个体的承载与实践。职业教育要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顺势而为,根据工匠人才特点,涵养工匠人才内在特质,为工匠精神的坚守打下意志动力的基础。
职业教育要根据工匠人才特质要求,设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氛围、制度、文化、课程,因工匠之才而施工匠之教。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计、课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引领等方面,均要围绕如何涵养工匠人才内在特质进行。如在培育淡泊名利的心态上,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不以名利为目标,而以做好事情本身为目的;在持之以恒的意志培育上,要给学生创造在实训室反复训练的机会与条件;在沉稳务实性格涵养上,要创设务实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制度设置上引导鼓励务实的风气形成;在与物为友的兴趣涵养上,要创造更多与物为友的平台,除更多设置实践课程外,在课外活动、学生社团上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物进行探究,培养和拓展学生与物为友的兴趣。从而涵养工匠人才内在特质,使学生坚定工匠职业意志。同时,高职学校要创新办法与途径,吸引具有优秀工匠基因、工匠内在特质的学生前来学习。如在现行自主招生中要精心设计考试模式、项目、内容,设计能体现工匠潜力的项目进行考试考核,选拔出具有工匠基因的学子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设定一定的条件,如在自主招生中对表现出优秀工匠潜力的学生免除学费、给予奖励金等。
过硬的工匠技能本领是落实工匠精神的技术动力,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内在物质动力。练就高职学生一流的技能技术本领,职业教育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配套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使基础教育既是普通教育的基础,同样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基础教育并不是要专门开设学校与班级进行职业基础教育,而是要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融入职业基础教育内容。因此,基础教育要成为各种人才的基础教育,实行对人的全面而发散性的培养方针,包括文化知识学习、审美标准与情趣培养、艺术潜能发挥与发现、动手与动口能力培养等全方位、多维度启蒙,使各种个体特质的人都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展现自己,为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打好基础,使具备工匠禀赋的人才发现自己、锻炼自己。为此,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大动手操作课程的开设和设计,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专家设计开发职业基础教育的教材,设计出有利于对物的构造、组合进行思考,锻炼、展现动手的精巧、速度、协调等各方面能力的操作项目;基础教育阶段每学期都要有基础教育的目标,比如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工艺品,并在每周至少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文化课占总课时的60%,其他音乐、体育、绘画、科学技术、手工等占40%)作为工艺手工课堂,大家在一起思考和制作,并最终以最好的一个作品为成果,参与成绩评定与成果展示,使工匠技术能力的开发与锻炼不再错过娃娃期。
其次,高职教育要进行改革,改革目前这种本科专业压缩版式的教学现状,专业课要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徒式学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操作中练就工匠过硬本领。有了过硬的技术,才能解决好落实工匠精神的技术动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