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宁
周恩来长期担任我国党政军高级领导职务,在其领导工作实践中负责处置了许多重要突发性事件。皖南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正确处置是其众多成功范例中的“经典之作”。研究周恩来如何正确处置突发事件,对于领导干部提高危机领导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突发事件是偶然和必然的混合体,虽然看似不可避免,但在其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性的“苗头”和“蛛丝马迹”。领导干部在平常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善于对这些征兆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有效预防危机的发生。
新四军改编后,周恩来在对这支军队的自身发展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对国民党对新四军的态度保持高度的警惕。在1939年3月的皖南新四军军部干部大会上,他就指出,在“我们采取帮助的方法,影响的方法,使友党友军感到我们是可以合作的朋友”[1]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友党友军不会放弃江南,这个重要地区是他们誓死必争的”[2]。并认为这是新四军所面临的重大困难之一,必须要正确面对,积极克服。1939年6月,在平江惨案中,新四军留守通讯处负责人涂正坤等十人被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杀害。他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会议上谈到所面临形势时说,在力争局势好转的同时应准备应付突然事变。[3]在1939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运用大量历史资料总结两年来抗战整体形势和国内外时局,并从理论上对统一战线做了初步总结。他认为:“中途妥协与内部分裂是目前的两大主要危险”“蒋介石的思想基本是反共的”,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4]。 1940年下半年,周恩来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一系列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判断其将严重威胁新四军安全,决定采取措施保护新四军安全转移。周恩来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最大限度保证了新四军转移前的安全。
正确处置突发事件,首先考验的就是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从哲学层面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这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意志的直接体现。领导干部在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时处于极其被动的境地,就是由于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认识的直接结果。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认知水平,增强对重大问题的敏感性,在发现问题中总结事物发展规律,增强危机意识,提高预防危机的能力。
突发事件大都呈现出突然、紧急、复杂、情况不明等多个重要特征。这对领导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严峻的考验。领导干部能否保持沉着冷静,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对于正确处置突发事件和稳定“军心”起着至关重要的双重作用。
领导干部保持沉着冷静是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根本前提。面对突发事件,出现紧张情绪、急躁情绪甚至愤怒情绪都是正常的表现,但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超出了合理范围,就会方寸大乱,无形之中为正确处置设置了障碍。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紧张情绪、急躁情绪和愤怒情绪,保持沉着冷静和头脑清醒,客观理性地审视所发生的一切,为做好妥善处置工作“开个好头”。周恩来每次在危急时刻,不但有钢铁一般的意志,还总能保持超出寻常的沉着冷静,然后开始缜密地处置这些突发事件。1945年10月8日,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在乘车外出途中遭到国民党士兵的枪击,伤势严重。事件发生时,周恩来正陪同毛泽东参加张治中为毛泽东回延安而举行的欢送活动。周恩来在听到副官报告后大为震惊,但并没有表露出来,只轻轻对毛泽东说了一声“有点事,我出去一趟”,然后出去处理这个意外事件。在场的《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石西民回忆说,他做了安排后,“又轻轻地走进剧场,仍然回到原来的座位上,一直默默地坐到京戏演完散场,毛主席向主人道别上车为止。我亲眼看到周恩来同志不曾将这个当时尚未查清而又非常震撼人心,也使他本人悲愤欲绝的惨案向毛主席透露一个字。毛主席始终坐着看戏,不知道曾经发生这个大事故”[5]。在“双十协定”即将签订及毛泽东即将返回延安前的敏感时期,发生这种意外事件,周恩来不可能不紧张;身边的同志被枪击,周恩来不可能不愤怒。但是,周恩来表现出惊人的沉着冷静,在场内场外俨然两个人。这正是他不同于常人的伟大之处。
领导干部保持沉着冷静对于稳定“军心”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突发事件,需要体现出明显强于下属的心理素质。在危机时刻,领导干部沉着冷静,下属们才可能不慌,并把心理压力逐渐减轻,这样才有利于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置。淝水之战时,敌军大兵压境,东晋宰相谢安却好像没事一样,从容自得地和身边的人下棋。手下人受他的感染,知道他胸有成竹,都安下心来,各司其职,严阵以待。“谢安下棋定军心”这一典故,由此成为领导者沉着冷静的代名词。反之,一旦起到“主心骨”作用的领导干部先“自乱阵脚”甚至失去理智,下属自然心理压力倍增,必定对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周恩来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航船在大海上遇到风暴,舵手坚守岗位,沉着驾驶,会给全船的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是战胜风暴的决定因素!”[6]在顾顺章叛变事件、西安事变、皖南事变以及李少石事件中,周恩来都是负责处置的领导者。他这个“主心骨”总能“稳坐钓鱼台”,为身边的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沉着冷静,包含着两层含义。沉着的侧重点在于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不匆忙决策,以免错上加错;冷静强调的是,在突发事件火急火燎的“高温”背景下,要能够头脑清醒地采用非线性思维模式去思考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线性思维模式去给事件下结论。李少石事件发生后,由于真相不明,环境险恶,当晚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开会研究对策时,气氛异常紧张。参加会议的人都义愤填膺,认为这是国民党策划的一起严重的政治暗杀事件,直接威胁了毛泽东的安全。周恩来却始终保持冷静,并且对一个年轻人说的、被许多人批评为警惕性不高的线索非常重视,通过专人深入调查,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现在的突发事件大都具有事发原因多样、复杂的特征,更要求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大伙激动自己也激动,要以“冷”制“热”,要以“静”制“动”,为后续正确处置打下坚实基础。
突发事件往往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不能迅速处置,很容易让事件态势变得更为复杂、更为混乱。在沉着冷静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必须迅速果断,灵活应变,掌握突发事件处置的主动权。
迅速做出反应。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要迅速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避免事态向更不利方向继续发展。面对突发事件时,一旦领导干部存在“等”指示、“靠”别人、“要”条件的错误想法,就会贻误处置最佳时机。李少石事件发生后,周恩来首先和国民党的宪兵司令张镇在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了解李少石的具体情况;然后要求张镇迅速展开侦察,缉拿凶手归案。尽管国民党相关方面马上开始调查,但由于事关重大,且情况复杂,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出最终结论。为防止发生更大意外,周恩决定临时更换毛泽东回红岩的所乘车辆,要求国民党的宪兵司令张镇用自己的车亲自护送毛泽东回红岩,有效保证了毛泽东的安全。
迅速到达现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要尽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现靠前指挥。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领导干部可以尽快得到“一手信息”,为采取合理措施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依据;二是领导干部到达现场后,可以有效消除人们的紧张、急躁心理。假如本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前往,也要指定专人先行负责开展工作,自己要随时掌握事件发展态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是否需要亲自前往。1963年5月1日,中国开往日本的“跃进号”远洋货轮在韩国济州岛西南海域沉没。周恩来得到报告后,第一时间部署了营救方案和事故调查方案。现场调查小组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得出“跃进号”沉船原因极大可能是触礁,并向周恩来提交了相关报告。对于这一事关定性的重要判断,周恩来主持中央会议进行研究,认为事关重大,“为了作出最后判明,进一步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须到现场进行海中调查”[7],并决定亲自前往一线指挥调查。到达现场后,他在听取相关部门关于出海调查准备工作的汇报时,发现某些单位主要负责人没在现场。他对此提出严肃批评,并指出:对于重要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亲临第一线,不能只是交给第二把手、第三把手!”“一定要亲自出马,这要成为一条规矩。”[8]
迅速了解情况。突发事件刚刚发生时,往往事件形势不明,领导干部必须迅速了解事件的全面情况,然后从整体上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可能导致后果、后续发展态势做出客观的判断,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重要参考。西安事变发生后第六天,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赴西安处理事变。到达西安后,周恩来马上和张学良进行了彻夜长谈,仔细了解事变发生六天来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蒋介石被扣后的表现,南京方面及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反映;并在第二天上午就拜访了杨虎城,诚恳征求他对事态发展的看法。这些最新情况,对我党制定相关对策,尤其是如何对待蒋介石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领导干部可能对突发事件情况不能做全面了解。为谨慎起见,要对突发事件后果做“最坏打算”;这样就可以为后续措施留出足够“余地”,保证突发事件处置的正常进行。
在掌握基本事实和预判可能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领导干部要抓住重点工作,重视关键细节,周密安排,在最大降低突发事件负面影响的同时学会“利用”危机,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要突出重点工作。领导干部要善于抓住对全局起到“拨千斤”作用的关键“四两”,然后以这些重点工作为牵引,布置其他工作。1931年4月下旬,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共中央机关安全面临从未有过的极大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周恩来“没有浪费掉一点时间”[9],迅速转移了自己的办公室,和陈云等人商量了应对方案,决定把销毁机密文件、转移党的主要负责人并采取保卫措施、把一切有可能成为顾顺章侦察目标的干部尽快地转移到安全地带或撤离上海、切断顾顺章所掌握的上海人员关系、废除顾顺章所知道秘密工作联系方法等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由聂荣臻、陈赓等人分头负责。当天夜里,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和国际机关全部从原驻地安全撤离。最终抢在敌人采取行动之前,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
要重视细节管理。在一般情况下,细节工作没做好,可能对全局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即使有影响,也有可能及时进行补救。但是,突发事件中的一些细节没被关注到,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突发事件这个大背景下,“细节决定成败”是个真命题。因此,在做好重点工作的前提下, 要努力抓好细节管理。皖南事变后,为了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可能的更大迫害,周恩来决定驻重庆各单位、部门除保留少数人员外,分别实行分散隐蔽、转移和撤退。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疏散这么多人员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一个很小的问题,就可能铸成大错。周恩来对这项工作非常细心。例如,新华日报社进行人员疏散时,周恩来亲自到现场检查。他拿着红蓝铅笔和名册,一个一个地仔细询问,认真了解他们的经历、特长和短处,疏散的去向,可利用的社会关系,到达落脚点的证明,遇到盘查时的答话等,并随时提出他所发现的漏洞和改进意见。第二天清早,他又送去一封信,继续补充了几点他对疏散工作的意见。[10]他还要求准备去香港的戈宝权化好装后给他看看,觉得合适,他才放心。戈宝权出发前,他还一再嘱咐戈宝权不要戴眼镜,以防被别人认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见周恩来在危机时刻,多么耐心地关注每一个关键细节。
要重视周密协调。突发事件处置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有效汇集各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周恩来高超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处置几次重大突发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处理西安事变时,周恩来综合考虑敌、我、友三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成功协调了张、杨与南京方面的关系,有效整合了有关力量,使事件朝着统一抗日的方向发展。在皖南事变处置过程中,周恩来利用他在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的巨大影响,和他们就事件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向他们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最终争取了很多人的支持。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重视周密做好沟通工作,有效协调各方关系,同时还要持续优化协调流程,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处置效果和效率。
要重视“利用”危机。领导干部在处置某些突发事件时,在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对自身负面影响的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危机,实现化“危”为“机”。皖南事变后,为继续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更加关注广大进步民主人士的各种政治活动,并给予大力支持。他在详细了解了一些民主党派关于皖南事变的态度和看法后,致电毛泽东并中共中央书记处:“各小党派想成立一民主联盟,以求自保和发展。我们力促其成,条件为真正中间,不要偏向国民党。”“我们决定利用这个时机,加强统战活动,主要目的在对外国朋友和小党派作进一层的解释和活动,以继续揭穿蒋介石。”[11]周恩来还利用在重庆传递消息迅速的有利条件,组织相关人员撰写了大量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材料,带往香港、南洋和美国等地发表。由于周恩来及时揭露了皖南事变的事实真相,并利用这个机会让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深入了解我党的抗日主张,争取了更多的国民党左派和进步民主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西安事变事关团结抗战和分裂内战的战略选择问题,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周恩来着眼团结抗战的大局,集中精力协调各方面力量妥善处理了怎样对待蒋介石的关键问题,把西安事变造成的巨大“危”机转变成为团结抗战的发展“机”遇。
在突发事件形势得到一定控制、情况明显好转之后,领导干部应立即着手开始对危机进行客观评估,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并且还要深刻总结,发现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改进工作水平。
要客观评估危机。提高危机管理评估能力是提升危机领导力的关键。领导干部只有高屋建瓴地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造成的可能结果,从全面视角和历史视角进行仔细分析,不仅要看到危机的现象,更要弄清其本质,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措施才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管是西安事变的发生还是皖南事变的发生,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和前途产生了更大不确定性因素。如何看待和评估两个事变的后续影响,对我党而言,至关重要。周恩来总揽全局,对所面临形势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做出了符合现实的准确判断。党中央听取了他的合理建议,及时采取了正确措施,化解了危机,有力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要重视善后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结束后,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善后工作,让社会、组织或个人从负面影响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进入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当事人或家属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在进行利益补偿的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做好情感关怀工作,安抚当事人及家属的情绪。这也是突发事件善后工作极其重要的一环。李少石事件后,经过深入调查,得出李少石被枪击是由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汽车撞伤了士兵引起的结论。周恩来出席了李少石安葬仪式,然后到医院探视受伤的国民党士兵,重申我方愿意负担一切医疗费用。让李少石家属和国民党士兵深受感动。领导干部必须意识到,把一项工作做到位,可以“事半功倍”;做得不到位,则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从内心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众有些“漠不关心”,才会一直“讲官话”“打官腔”,连一句“贴心话”都不愿说,最终引起群众不满甚至愤怒。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领导干部这种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可能被互联网等新媒体无限放大。这不但会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进程,还会对领导干部的威望有很大的损害。
要加强改进提高。从控制理论上讲,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两种控制方式相比,事后控制是现实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控制方式。事后控制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弥补不足,改进工作,防止损失再次发生。突发事件是“试金石”,可以充分检验平常工作成效。在正常情况下,一些问题可能没有显现;但是,在突发事件中,这些问题就会暴露无遗。领导干部要善于举一反三,通过对突发事件处置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采取有针对性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顾顺章叛变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和中央审查特委其他同志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总结。1931年6月10日,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他起草的《中央审查特委工作总结》。该总结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归纳总结了从顾顺章叛变事件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认为“尤其是特委本身政治教育的缺乏,成为特委基础不能巩固的历史病源”[12],对中央审查特委今后的组织结构、工作方针、纪律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周恩来也在总结中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表示自己是这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应承担事件的主要责任。
[注 释]
[1][2][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5,104,456.[3][1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452,497,215.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1,758.
[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552;553.
[9][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