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官阳
恰逢年末,我们再说一说交通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这种教育,能最终成为我们国家“开学第一课”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们之所以经常听到“礼让斑马线”“交通安全文明意识”等宣传语,与我国一直有“礼仪之邦”的说法有关。这种对“礼”的概念的偏好,与三部中国古代记述礼乐文化的经典文献有很大关系,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周礼》又称《周官》,记述官制和政治制度,提出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国纲领,并被历代王朝传承发扬。《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处世礼仪制度。《礼记》则是记述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些讲述社会管理制度和规则的礼乐文献,特别是《周礼》的广泛传承,让中国古代的“礼”,内涵远比当代社会所理解得更加丰富。用当代的词语讲,礼仪,讲的就是现在说的法治和规则,“礼仪之邦”,就是现在强调的“法治国家”,而不是吹拉弹唱欢呼雀跃的欢迎仪式,更不是送礼和吃饭时排排座次那些表面的东西,所以,“礼让斑马线”,其实说的就是“法让斑马线”,是社会公共资源使用规则使然。
既然礼说的是全体国民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那么国民的“礼”的意识又如何培养呢?在“衣食住行”四项人类最基本生活要素里,“行”是人们最需要互动和共享社会资源的一项,没有规则,甚至会让人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在交通管理上,最基本的任务是路权的分配,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秩序的建立。如果能通过培养国人走路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走,怎么走,走哪里,在什么时候站住,站在哪里,就可以大大提高国人在公共空间里的基本规则意识。事实上,看看现在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儿童时就培养走路的规则意识和方法的,这个看起来是只和交通安全有关的话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公共空间使用的规则意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有倡导国人靠右行走的例子,这看起来仅仅是新文化启蒙,其实是在尝试建立国民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意识。
我们现在所说的走路规则与安全意识,是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全新的社会行为需要,包括步道选择、穿越机动车道、让行(等候)、排队、与其他道路使用者(公共空间的共同使用者)的互动的合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驾驶着机动车能够以每秒几十米的速度持续运动,这就让个人的行为能力对公众的影响突然变大,直接导致我们的生存空间突然变得如此的“狭小”,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量和质量,都增加了巨大的挑战,个人的一个细小的错误,可能就会伤害到很多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倡导“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你我他”,都是希望用这种呼吁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呼吁的,就是交通规则意识,是公共空间使用的秩序意识。
治大国如烹小鲜,让一个14亿之众的国度的国民,具备基本的国民基本功,从走路这种看着非常小的地方开始培养公共空间的处世规则意识,应该会是最有效的办法。
图1 日本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过马路,都要举起一只手向来车示意,这是培养兼顾和沟通意识,也是培养安全和礼貌意识
图2 北美地区对学生过马路的安全训练课,强调的是确保自己能被司机看到
图3 英国的交通法规里要求,行人在穿越道路时,即使没有人行横道,也必须在路缘石外停下,观察来车方向后才能跨过路缘石
图4 在人行横道上放置共享橙色旗子,提高当地行人的过街安全。当行人举着旗子过马路时,培养的是相互关照的意识
图5 美国的社区学校里,培养低龄小朋友认知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的场景
图6 浙江台州交警在组织小学生认识卡车的盲区
所谓学会走路,是要从小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入手,让大家知道几个基本的走路规则,这是所有发达国家交通安全教育的最基本起点,人人都要知道如何使用道路。英国的交通安全法规里就告诉行人,要使用人行步道走路,使用人行横道过马路;在没有人行步道的路上走路,要面向来车方向靠着路侧逆向行走,这样才有机会提升发现危险的机会;告诉人们夜间走路,要穿浅色的衣服,穿戴反光服或反光饰物。日本、美国儿童交通安全教育里,都在强调,路缘石是安全线,跨越路缘石时,必须先站住,然后先看来车方向,再看车过去的方向,再看来车方向,确认安全后才能跨越路缘石进入人行横道。日本还训练小朋友要在进入人行横道前就高举起一只手,然后一直举着手过马路,让过往车辆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现你,并理解你的意图—— 一个国家的国民,这样一代代学走路学了几十年,国民的交通安全素养和公共空间规则意识能不高吗?
骑自行车也是一样的道理,发达国家没有不要求自行车前面有白色车灯后面有红色尾灯或红色反光标识的,也没有不要求人们佩戴头盔和穿戴反光服饰的,而骑车人过马路时,无不要求先与过路的机动车驾驶人有目光接触后,才能穿行。想一想这样的教育,如果能让家长们一起来学习,在全民义务制体系下,是不是可以用不长的时间,就能让国人学会走路呢?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把进入公共场所后的行为需要遵循规则的意识,灌输给了每一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反观我国,交通安全法规只在考驾驶执照的时候才会强制学习一次,并没有作为全民基本功来培养,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有10亿的国民,是根本不知道交通规则的,这么大的“交通法盲”群体,道路交通质量怎么可能好呢?
让大家学会排队,是当代社会公共空间使用规则的管理基础,而其意识培养,也是从走路开始的。排队意识,不仅对行人有意义,对机动车同样有意义,排队是减少拥挤造成的各种延误问题的最佳途径。看看日本的施工工地,连工人们如何穿越工地,都会在路面上画出标线来,要求工人们排队走路,更不允许工人一群群地像放羊式地过路。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路面上多画线,让人们获得行为参照物,让那些通情达理道路使用者能有个排队的依据。如果不在地面画线,在路上不做对应的设施,仅仅靠喊口号,效果就差很远了。看看我们的很多火车站检票口,公园门口,都是一群群的人,一直挤到最后的进口处,才相互抢着排成单行……
图7 日本工人过路的规则,前提是地面要有标线
图8 英国的行人过街位置,被一座“门”标识了出来,这是减少人们乱穿马路的前提
图9 某国内日本企业内的走廊,平常步速走两边中间位置的要让出来给有急事的人通行
图10 提醒人们过街前要左右观望的设置
科技在进步,我们已经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来抓拍闯红灯的行人了,难道我们就不能从基本功培养的角度,踏踏实实地,从一所所学校、一个个班级、每一位家长开始,认认真真地培养全民基本功吗?就不能在地上画上线,让人们有行为参照标准吗?礼仪之邦,不是一句空话,要实现,需要全民一起做功课,而要教化民众,只有“教”于上,才能“化”于下,从教材、师资和教育制度的设计上,就要做足功课!让我们先一起学会走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