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爻寒
2018年10月29日-30日,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暨养老产业发展高峰会议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人,若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但目前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事实上,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服务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市场起步较晚,导致养老服务机构等养老产业人才匮乏,专业化建设滞后,这一系列问题近些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1.776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人,老年抚养比为11.9%,较2009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至2017年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全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千万人的规模快速增长,养老与家庭服务社会需求日益旺盛。
据联合国相关部门测算,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而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银发时代”的到来,也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了极具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
然而,与整个养老行业一片大好的前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人才显得有些奇货可居。与养老行业巨大的护理服务需求相比,中国现有护理服务人员供给显得严重不足。而随着社会、社区、家庭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会使护理服务的供给缺口进一步增大。
我国现在究竟需要多少养老服务人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表示,参照国际上通行的3∶1标准推算,按照保守数字估算目前对护理员的需求在1200万人左右,然而当前养老机构中的养老服务人员总数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2017年我国养老机构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人。
面对养老人才匮乏的现状,2015年,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遴选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的通知》,决定开展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遴选工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全国养老服务业相关专业在校生总数估计仅有数千人。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杨根来表示。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国养老专业教育才开始发展。但目前全国仅有186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只有几千人,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和养老产业的壮大。就拿北京而言,北京全市接受过职业教育且拿到文凭的养老人才,一年才不到300人,而北京市的户籍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350多万人,全市的养老机构就有近600家,供求之间的悬殊差距显而易见。
一直以来,在养老服务岗位中,养老护理员一职时常因为流动性大、境地尴尬而备受瞩目。几乎整个养老行业都在喊缺人,但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资低、晋升渠道缺乏等原因,好不容易“抢回家”的人才却在不断选择离开养老领域。
事实上,养老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比较乐观。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石晓燕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内,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约有7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从总体数据上看,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是乐观的。”
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86所高职院校和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2018年全国创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院校有186所。
然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王建民指出,“虽然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数量翻番,但是招生情况却一直不理想,平均招生人数不到50人。北京有些学校招生人数是个位数,很难成班。北京每年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不到300人,与庞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同时,另一组数据也无情地显示出了养老行业的人才流失: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曾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8名毕业生进行调研,毕业一年后,留在养老一线的人员不到28%,毕业两年后人员的一线流失率达到94.7%。“很多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变为从事养老领域的延伸工作,比如养老用品销售等。”
这使得养老机构的一线护理员中,大量的年轻人才在不断流失,留下的则多以40岁至50岁的女性为主要群体,也被业内称为“4050”现象。
王建民表示,年轻的养老护理人员,因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归属感等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生存理性的驱使下改弦易辙或频繁跳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科班毕业生在一线养老护理岗位上的流失率高居不下。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文开指出,“对养老服务业人才来说,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学历普遍较低。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只达到本科,导致很多人才无法进一步去深造,也无法学到更好的技术,无形中也就束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多人被迫选择流向待遇更好、更能发挥价值的行业。”
原本奇货可居的科班毕业生因种种原因大量流失,使得原本就存在巨大人才缺口的养老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更加捉襟见肘,使得“4050”成为整个行业的主力军,并且难以提升用工门槛。
王建民表示,“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正处在培育、成长及快速整合阶段,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作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正因为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门槛较低,护理员也就缺乏参加专业培训的压力和动力。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专业技能缺乏的现象。
养老行业如何健康发展,如何吸引综合素质高、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蓝图。
与此同时,养老服务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2017年8月24日,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印发〈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从老年人自理能力、养老服务形式、服务、管理等4个维度,确定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养老服务标准陆续出台。
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为保障老年人权益和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细致部署。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许多地方也逐渐意识到培养养老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快了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2016年的黑龙江省“两会”上,该省省长陆昊将“加强养老产业人才培养”作为倡导借助本省资源,推进候鸟式养老、养生度假、健康养老等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头牌”。
2017年6月,南京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人员入职奖励暂行办法》,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最高可达5万元。
2018年4月,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就业补贴及岗位补贴试行办法》,其中提出,在养老服务一线工作并满足条件的从业人员,可以申请就业和岗位补贴,最高2万元。
2018年11月1日,从北京市民政局传出消息,《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补贴实施办法》日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拟规定,大中专院校学生入职北京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最高可享6万元的一次性入职补贴。
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养老护理员提供补贴,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在加大对专业人才补贴力度的同时,大量的非专业人才同样需要制度帮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曾提出,养老护理专业应占到劳动力市场的10%,按照这个规模,我国应当有3000万人来从事这个行业。今天养老行业如此庞大的用工缺口,显然不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所能弥补,必然需要大量社会劳动力参与其中。因此,鼓励长期从业的岗位补贴固然重要,不过,职业培训与指导显然更为迫切——只有先学会职业技能,才能在这个行业干得长久。
事实上,对于如何吸引社会人才,很多地方也已经在路上。据了解,江西省正在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业人才,拟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训1万名以上养老护理员;福建省则启动逐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并将引进台湾、香港等地区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服务技术和人才,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社会人才培养,都必须培养出一大批较高层次、热心老年事业管理、对老年人群充满爱心并愿意为他们服务的专业人才,“强化物质激励,提升社会认同,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更有尊严,才能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化人才,进而实现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