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明
(重庆市城口县妇幼保健院,重庆 405900)
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全球性疾病。此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人群,其中半岁至一岁的患儿较为多见。秋季是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的高峰期,因此临床上也将此病称为婴幼儿秋季腹泻[1]。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25亿的小儿罹患轮状病毒性肠炎。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暂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通过对其进行对症治疗来缓解其临床症状[2]。本次研究主要是对比用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7月2日至2017年7月2日期间重庆市城口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这82例患儿的病情均被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这82例患儿的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这82例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为对照组患儿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由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S10970104)进行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用法是:口服,1 g/次,2次/d。为观察组患儿使用免疫球蛋白(由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S20023024)进行治疗。免疫球蛋白的用法是:口服,1 g/次,3次/d。
观察两组患儿大便Sl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大便轮状病毒的含量及其腹泻的次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儿大便SlgA的水平。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观察组患儿大便SlgA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大便轮状病毒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大便SlgA的水平和大便轮状病毒含量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大便SlgA的水平和大便轮状病毒含量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类别 治疗后的第1天 治疗后的第3天 治疗后的第5天 治疗后的第7天对照组 41 SlgA(mg/g) 0.43±0.18 0.59±0.17 1.62±0.27 2.65±0.41观察组 41 SlgA(mg/g) 0.61±0.06 1.86±0.32 2.83±0.25 4.17±0.36 t值 6.0745 22.4421 21.0556 17.8380 P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对照组 41 轮状病毒含量(·102ng/ml) 1.45±0.26 1.26±0.24 1.02±0.37 0.69±0.18观察组 41 轮状病毒含量(·102ng/ml) 1.36±0.32 0.73±0.38 0.43±0.10 0.09±0.01 t值 1.3977 7.5508 9.8567 21.3109 P值 0.1661 0.0001 0.0001 0.0001
在治疗后的第1天,两组患儿腹泻的次数相比,P>0.05。在治疗后的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观察组患儿腹泻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腹泻次数的比较(次,±s)
表3 两组患儿腹泻次数的比较(次,±s)
组别 例数 治疗后的第1天治疗后的第7天对照组 41 8.0±2.2 7.4±1.3 3.5±0.9 1.8±0.7观察组 41 7.3±1.6 5.8±1.6 3.1±0.6 1.1±0.4 t值 1.6477 4.9696 2.3679 5.5595 P值 0.1033 0.0001 0.0203 0.0001治疗后的第3天治疗后的第5天
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此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具有传播能力强的特点,主要呈散发式流行或小流行,是近年来儿科临床上重点防控的病毒之一。有研究表明,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显著[3]。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观察组患儿大便SlgA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大便轮状病毒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在治疗后的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观察组患儿腹泻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此研究结果与毛中华[4]的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与使用益生菌的效果相比,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