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成功举办

2019-01-24 08:07本刊编辑部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区滨水规划

编者按:2018年10月31日,“2018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卓越城市,魅力水岸”。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系统、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系统、长三角地区规划管理部门,部分省市规划设计院,以及有关规划、设计咨询机构等代表出席论坛。为了进一步探讨和交流全球城市重要滨水区域建设的国际经验,现将发言嘉宾精彩观点整理如下(未经专家审阅),以飨读者。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滨水区

徐毅松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近年来,黄浦江、苏州河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主动脉,承担起引领整个城市在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标志性的城市空间,黄浦江、苏州河应当对标更高标准、更广视野和更大格局,坚持以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实现“一江一河”发展能级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基于此,上海分别提出了“一江一河”的规划愿景:黄浦江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文化创意、科创研发功能的汇聚地;是人文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是体现宏观尺度价值的生态廊道。苏州河则更强调生活气息,是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是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是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是亲切和谐、引人向往、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滨水场所。

在理念和目标导引下,上海提出加强3个统筹:一是强化各规划协同,实现系统升级的要素统筹;二是滨江岸线与腹地开发之间的时空统筹;三是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实施统筹。同时提出功能策略、空间策略、文化策略、生态策略、景观策略等5个方面的策略和行动。世界级的滨水区需要世界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海从规划、建设、管理3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倡导精细化管理和弹性管控并重,充分激活市场并促进政企良性互动,引导共建共治共享的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创新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正在实现3大转变:发展形态上,将从航运时期的“城市锈带”向聚焦生态功能修复的城市绿带、提升城市综合活力的“城市客厅”转变;开发模式上,将从过去外延扩张的“大拆大建”向“留、改、拆”思路下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内涵的“上海更新”转变;战略能级上,将从“上海制造”向承载全球城市创新核心功能的“滨水创造”转变。

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目标引领下,上海将不断向着卓越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滨水区迈进,让上海的母亲河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新加坡河:为历史河畔注入新生

周玫(新加坡)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旧屋保留与城市设计总署长

新加坡河处在历史风貌非常丰富的地区,它紧邻城市中心区,长3 km。大致分为3个部分,每个部分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发展目标。驳船码头(Boat Quay)最靠近CBD,主要发展商务办公和餐饮;中间段是克拉码头(Clarke Quay),富有生活气息,主要体现娱乐性;末端是罗伯逊码头(Robertson Quay),规划为住宅区和酒店区。

1860年代开始,新加坡河成为贸易港口,船只登陆频繁。但随着商业贸易的成功,河流遭受污染。于是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要清理河道,规划有效的排污系统,同时清洁、修复河岸。当时很多商业、工厂已经搬走,整个区域变得很荒芜,因此政府在1985年制定总体规划,旨在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风貌,为新加坡河滨水区重新注入活力,打造一个商业和活动走廊。

新加坡河滨水区的早期发展主要是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河道清理完毕后,驳船码头上的一些老旧房屋都被拆除,规划成步行友好的人行道,同时建造跨河隧道或步行桥确保两岸的连接性。新加坡也对河流两岸的历史风貌和建筑进行修复。1989年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计划将克拉码头的54幢国有房屋打包销售,期望能保证协调一致的用地再开发。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成功的,这些房屋成为历史建筑向商业用途转化的例证,也增强了新加坡河周围其他地区的私有房屋拥有者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信心。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可以转化为很多用途,比如将废弃仓库改造为酒店,不仅延续以往的历史风貌,同时给建筑赋予新时代的新功能。

新加坡河振兴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人作为规划的中心,为大众利益建造城市。因此,新加坡河滨水发展的原则之一是滨水空间是属于公众的。于是,URA对新加坡河两岸的滨水区域进行设计,人们可以在河边用餐、购物、散步休闲。不同区域会执行不同的设计导则来保证规划设计的灵活性,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为了让滨水空间变得更有吸引力,URA改良了夜间灯光,并添加了艺术雕塑作品,还有针对儿童、家庭的休闲设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

近年来,URA鼓励私营企业和公共机构协同工作,让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在保持新加坡河的吸引力上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些利益相关方自发组成一个名为Singapore River One的非盈利机构,定期举办无车周活动,这对商业活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使得工作日的人流量提升45%,周末提升100%。此外,SRO也会举办各种令人难忘的节庆活动,打造公众共同的美好回忆。

得益于具有远见的整体规划,以及成功的公私部门合作,如今的新加坡河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海滨目的地,新的商业活动带来了新的休闲活动,同时保留并改善了历史建筑。未来,URA还将继续和私有企业合作,加强并保持现在所取得的规划成果。

开水冲服,每日2次。1岁以内每次6克(半袋),1~3岁每次6~12克(半袋至1袋),4~7岁每次12~18克(1~1.5袋),8~12岁每次24克(2袋)。

纽约市曼哈顿滨水规划与设计观念的改变

涂平子(美国)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城市设计专业顾问

纽约是个世界熔炉,860万人口中1/3来自外国,占地面积787 km²,拥有840 km水岸线。在城市规划过程中,1980年代哈德逊滨河西规划高速公路的例子体现了重大观念的转变。人们反思高速公路对于滨水和内陆方格网构架的城市肌理的阻隔,最后这个规划因为资源分配和利益协调问题被彻底放弃。当时纽约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雅各布提倡“对城市的觉醒”,她带领民众反对这个高速公路规划,让人们重新思考重大工程是否对环境有影响这个问题。

之后,纽约在规划上又经历很多转变。一是对滨水历史建筑、装置和结构的保护。纽约成立了古迹保存委员会,确定保护对象。二是将滨水超大建筑的构想转化为适合人们使用的城市滨水区。比如哈德逊河西岸请城市设计师设计了小方格路网。项目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将来的城市形象不一定特别豪华,可能就是既有城市形象的延伸,只是更加舒适宜人。三是划定对特色街道系统和建筑的保护范围。

1993年,市政府发布《水岸综合开发计划》,对全市滨水地区进行研究。纽约有700 km水岸线,包括东河、哈德逊河以及其他支流。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公众的可达性、既有的使用、环境保护、既有资源,以及水质保护。这一计划为以后的开发设计手段、基地配置和建筑体量做了详尽规定。2011年,因为飓风袭击导致洪水风险。纽约市政府进一步颁布了《2020愿景》,针对当前气候变化开展防灾、避难和复原的工作,强调落实法规和管理制度的程序。除了更精确完整,其要点还有:市民可达性、原本码头功能性的保存、过去既有的人工结构物废弃后如何使用再生,以及如何结合开放空间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条件。其中“蓝色网络”的提出把所有的水系联系在一起,包括之前被隔离、被掩埋的存放工业废水的储蓄池,以及小运河、高桥输水道等。

城市规划不仅要提出理想,还要有实施的制度性架构。1970年代末,纽约的规划制度中将社区公众参与进行法定化。民众从最初形式上的参与,到最后经由组织发声,已经成为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纽约的很多滨水区规模不大,但很平实,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

总结历轮纽约规划,优点有3个:对既有的自然环境和建筑一同重视、敏感看待——坏的修复、好的保存;纽约的相关规划法规也与时俱进,细腻地管控着城市;公众参与制度化,公众声音可以得到尊重。缺点也有3个:太注重人工化,应努力实现 “恢复自然”;为了激发活力,很容易掉入商业化的陷阱,并非所有滨水区都需要熙熙攘攘的商业;景观优美的滨水区开发容易急功近利,滨水高楼虽可暂时吸引买家,但却不一定能够保证长久地充满活力。

关于巴黎城、大巴黎地区及塞纳河案例介绍

玛丽·德科泰拉埃·阿娜(法国)法国生态转型与团结部可持续发展总巡视员

塞纳河是巴黎地理和历史发展的核心,也是连通欧洲和世界的水运航道。河流沿岸一直是人们生活和进行贸易的场所。在河流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利害攸关的问题,但目前在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还存在很多挑战。

河流在不同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我们需要在其不同用途之间找到平衡,使各项城市建设活动和平共处,并挖潜恢复更多滨江区域,使河流岸线重新回到人民的生活中。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掌握在不同机构手里,所以必须在多区域、多机构间寻求平衡点,并对滨江区域的工业空间与自然生态进行保留。同时,以巴黎为例,考虑到防洪需求,设计了一百年内的防洪计划。另外,在重工业发展期间,还要考虑河滨区域的土壤的污染治理的过程和成本。

案例一,城市更新举措。考量河滨区域的发展潜力及塞纳河的区域重建,需要更多项目的参与。在塞纳河沿岸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些本地的机构发起并投入滨水区域的更新方案。通过加强立法,增强参与滨江地区建设的意愿,最终目的是恢复更多的滨江区域,将河岸打造成公共资产。巴黎在瑞拉弗尔地区有40个计划,总长度覆盖十几公里。鼓励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当地政府、慈善家以及各种财团参与,形成多方合作的城市建设项目。在滨江地区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治理是另一个主要问题,要给河岸区域从经济、社会包容和生态等角度重新赋予活力,就必须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从而便于管理,至关重要的是要保证城市更新符合大众利益。

案例二,莱茵河。莱茵河沿岸的工厂改造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大巴黎地区中,水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一部分在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更新,一部分需要全新的改造举措。以生产工厂项目为例,要进行完全改造,不仅要赋予该工厂新的文化内涵,还要通过创新方法将其与水域建立联系。该项目的管理者制定了协同制造、服务休闲和不同类型的住房等3个支柱。首先,通过新的经济触媒重新激活该区域,比如展示生产活动、水的循环利用、专业技术、土壤的循环使用、制造新材料等方式;其次,开发服务业和娱乐休闲业;最后,为不同受众人群建造不同类型的住房。

总之,在巴黎的城市更新中,我们的目标是走向可持续的滨水发展,打造更有韧性的城市。

重建滨水区:纽约和波士顿

乔纳森·巴纳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及区域规划专业荣誉教授

炮台公园城位于曼哈顿下城,主要为居民区和办公区。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个项目非常成功。

在炮台公园城的多项设计指南中,建筑外立面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指南中规定建筑底层应由看似石头的材质制成,上部变为玻璃材质,其原因是从上空俯瞰整个城市时,天际线应该符合纽约以玻璃外立面为主的风貌。炮台公园城设计了很多公共空间,其中有很多非常小的公园,有些甚至只能算是大草坪,但是它依然可以为学生、孩子提供活动的场所。设计方案中还提出一些硬性的设计导则,其中一个要求是每个地块都要空出街角的部分。开发商收到城市管理部门发出的指南后,都表达了抵触情绪,但是在官方的强硬要求下,最后还是成功实施了。因此,25年来,炮台公园城的开发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

早期波士顿的滨海区域与纽约较为相似,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码头的交通运输量越来越少,逐渐被废弃。但波士顿的滨水区设计保留了码头。与纽约相反,波士顿认为与其把码头拆掉,不如在码头上继续开发,同时也可以进行历史风貌保护。波士顿滨水区除了为居民服务,还考虑到游客,设计了很多休闲和娱乐活动,建有酒店、水族馆、IMAX剧院等。总体上看,这是非常成功的滨水区再开发利用的案例,也是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2012年,纽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型自然灾害,一场飓风袭击了曼哈顿。布鲁克林地区的隧道、地铁、地下室和一些低层建筑都被洪水侵袭,甚至发电站也被淹没,下曼哈顿区陷入瘫痪。波士顿滨水区的开发遇到同样的问题。2018年的一场风暴潮让波士顿遭受严重的损失,地铁站被淹,海水从海港一路漫到路中央。而更坏的消息是气候在不断变暖,今后洪水会比5年前更厉害,而且更频繁。

在其他国家,人们已经开始建立防御风暴潮的屏障。比如伦敦泰晤士河上的防洪闸,在浪潮升高的时候闸会升高。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屏障来限制洪水,防止城市街道被淹没。英国政府希望能够增加或者增高这些屏障的设置,来应对今后的气候变化。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俄罗斯人在水岸边建造了很大规模的建筑,希望能够将洪水挡在屏障之外,而不会淹没街道。这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来考虑。纽约的城市规划方案需要考虑到纽约腹地的河流网络,才能将这些屏障做得非常有效。

对于滨水区开发来说,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到今后50年、100年的情况。上海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城市规划,但是仍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预测未来的变化。

汉堡港口城——绿色城市化构建共享水岸

约翰·瓦尔特(德国)汉堡市住房与城市开发部原规划局局长

在过去20年中,汉堡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是依托港口城的建设,贯彻绿色城市化理念,将滨水区与腹地进行融合与联动发展,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空间环境。

港口城的建设目标是与紧邻的内城有机融合。作为城市核心区,面积400 hm²的内城功能多元,包括商业、办公、休闲、高等教育等。港口城在115 hm²的建设范围内引入混合土地用途,采用小地块开发模式,使有限的土地能够承载更多功能,提供5分钟便利可达的生活服务配套与公共交通设施。此外,通过建筑风貌协调以及活动走廊与绿带的衔接,港口城与内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风貌融合方面,港口城8个街区尺度与内城街区相似,每个街区强调形成自身特色。部分街区在立面划分、色彩与材质等方面参照内城特定街区。在港口城和内城之间有一条在功能、空间、景观方面相协调的滨水步行廊道,成为联系两者的重要纽带。

港口城的绿色城市化建设提升了汉堡的绿色水平。其一,公园绿地提供休闲空间与生态框架。在港口城,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占24%,还有14%的面积是开发地块内附属开放空间。依托这些空间构建的绿地系统,不仅对于整个汉堡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显著改善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其二,防洪技术保障亲水体验。建设中通过使用防洪防潮设施,形成双层设计,保障首层在被淹没时不被潮水侵害。其三,可持续能源供应与绿色建筑。港口城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利用太阳能,构建分布式功能系统,降低传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将电厂和个体能源供应者组合在一起,利用分布式、模块化系统来进行能源调配。其四,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中心的区位、复合的功能、紧凑的空间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使港口城对机动化出行的依赖显著降低,通过步行和骑行可以便利地到达许多目的地。

为了推动港口新城建设有序而高效开展,汉堡市政府专门组建港口城公司负责具体开发建设活动。市政府建立特别基金提供支持,并成立监事会进行监督。市政府下属的财政、规划、环境、经济、交通、文化等部门,也与港口城公司密切合作。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以及系统的建设规划和品质管控,能够使投资者对港口城未来的发展建立稳定的预期,同时对其投资提供有效的保障。

致辞嘉宾:黄融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致辞嘉宾:孙雪东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致辞嘉宾:唐凯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

致辞嘉宾:杜马丁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

主持人(上午):杨联萍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主持人(上午):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下午):唐子来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18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颁奖

嘉宾互动交流

猜你喜欢
水区滨水规划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