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畔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很多城市都因为有水而自豪,因为存在与水有关的活动而为城市增添活力、聚集人气。海河作为天津创城市特色品牌的要素也不例外。其两岸地区开发改造规划在2002年成为天津的重点规划项目,规划目标大致可分为6项。分别是保护恢复展现沿岸风貌建筑、发展滨河服务产业、构建滨水特色开敞空间、建设城市生态依托、改善道路交通系统、开发旅游休闲资源。如今16年过去了,海河两岸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方案图纸了,天津海河的改造给这个城市的带来什么样的提升与改变,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以下就规划目标中保护恢复展现沿岸风貌建筑、发展滨河服务产业、构建滨水特色开敞空间的三点进行讨论。
海河沿岸在整体改造过程中,完全拆除的建筑并非少数。项目没有展开之前,东西两岸均是民用住宅,违章搭建很严重,确实很难看出我们现在要的沿河城市立面,袁世凯故居等几个标志性风貌建筑可见穹顶。但生活在两岸的人都知道就仅仅在广场桥至望海楼这段海河提供给城市的生活多样性绝不比规划后的意式风情街差。海河西岸张自忠路曾经是条动漫街,有天津最全的动漫商店,海河东岸有一宫卡币古玩交易集市(即现在意式风情街马克波罗广场一侧),最繁华时一直可延续至袁世凯故居处。改造后则是小路变大路,保留的仅是主要的几条干道,动漫街和昔日的卡币古玩市场荡然无存。这种展现提供给游览者仅仅是更高的自身参与度,展现的只是相对原来的零星单体建筑和梦幻的环境。
在海河没有改造之前,广场桥北端先后曾是有舞台的小型游乐园和风筝广场,节假日时真是人流不断,小吃店与冰欺凌店零星布置,每一家都生意兴隆。当时最特别的是在东岸靠近广场桥处有一家有名的绘画用品商店,专门销售一些蹊跷稀罕的进口画具,印象中这家画具店在那里至少有4年以上。而规划后的滨河服务业就现在看来也只是高档餐厅和高档旅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到后半段的今天,类似的高楼林立、国际品牌入驻、地标式建筑物凸起等名词层出不穷。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经过经济大潮冲刷过后,冷静下来却更喜欢记忆与文化场所带来的厚重与品位。真正经得起时间与市场冲击的是,鲜活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服务业也是如此。高档的场所带来的高级体验与城市文化传承下来的市井文化在这个城市的改造过程中是可以并存的。服务业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需要提供出更适合人们、细致入微的服务理念与氛围,这只是一个高档的建筑所能提供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趋同化越来越严重。
不可否认,现在的海河两岸人车完全分流,亲水平台确实给步行者良好的步行环境,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就是提供了产生多样性活动的机会。表面上看和原来只有1 m宽亲水平台的海河防洪堤,好似提供了更宜人的活动场所,可是就天津的天气来说,海河活动发生最频繁的季节是冬天和夏天(春秋季既短又多风),海河河面其实就是最好的开敞空间。每逢冬季,只要天气允许,冰面上的活动丰富多彩,滑冰、冰车、冰摩托等呈多点状态分布在河面上;夏季则是游泳、钓鱼、和少量自发捕鱼者的乐园。但是改造之后,水面要给开发的海河通航游让出足够的河道,水面的活动大幅度减少。
原来的小街小巷未必就是城市的不协调因素,它在城市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是人们生活面貌与城市文化特色相融合共生的充分体现,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文化传承。现在的类似“意式风情街”改造模式过分关注经济因素,这是由于在理解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之间位置错位所造成的。现在海河北岸的意式风情街已经成为天津不能不去的城市旅游景点,但是与过去热闹的卡币古玩集市等相比哪个更有底蕴哪个更具有细节而又是哪个更有生活,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来已经存在,缺少的是正确的态度和锦上添花的设计。
城市中的一些人们行迹所形成的场所,包括一栋建筑、一个街区都是不同城市的人们地域文化、生活习惯所自然形成的,有的甚至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和特色。我们国家不乏建设,而缺少的恰恰是内涵,有文化层次的建设。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跳出经济效益的圈子看待城市改造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精细化管理工作,不能一刀切,随意照搬其他城市做法,拿来即用、简单粗暴地拆与建。当下,越来越多的文件要求各个城市的当家人、行政主管部门要以人们核心利益为基本,不以GDP论英雄。这就要求管理城市者在改造城市的过程中,要事无巨细、从多维的角度、有温度的、有辨识地去思考城市改造问题、解决城市更新与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尊重人们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这样的城市改造才是有辨识的、有温度的改造。
政府部门应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职责,加强行政调控能力。既考虑开发、投资部门的利益,也要承担低效益、难改造的冷区域项目的风险,统筹整个区域开发改造的综合平衡关系。还有就是要坚决避免大拆大建、浪费严重的旧城改造模式,尤其是追求政绩的拆建工程,所有的改造是建立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建筑基础之上的。从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来看,城市发展模式的趋同化越来越严重。旧城中的历史文化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和特色。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跳出经济效益的圈子,严格执行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的改造不再只是保护修缮、恢复原貌等为目标,尊重原有建筑布局和特点就是尊重原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在现有的肌理中注入现代元素,实现在保护中促进有机更新,既能“小家碧玉”,又可以“大家闺秀”。改造工作的精细化、系统化、多样化将老旧区与城市新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城市将呈现出混搭的配建效果,不同文化将碰撞出各个城市自己的 “大牌形象”。这就是城市发展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混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原有自由形式业态结合高端商务商贸、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激励多样式融合性存在发展。鼓励大力出新制度、新方式、新形式。如可以通过小规模、小单元的功能置换或置入式改造,保持原有社区空间结构,维持城市原有风貌。而城市中最基本的服务业也将在这种多模式化下,呈现出可大可小、可圈可点的不同服务系统与感受。城市的发展也将探索出多种可能衍生的新业态及新希望。工作方式的多样化、细致化不仅将城市面貌进行了改变与融合,更将业态的展示与感受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最直接的利益群体就是根深蒂固在这里土生土长繁衍了一代代的人们,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深知这片区域里面的文化精髓内涵所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使得当事人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不仅拥有房屋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更要拥有话语权,他们是整个项目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主体。所以,对于城市改造中涉及的一系列的发展问题甚至拆迁改造方案他们都有权提出自己的看法,改造直接关系到拆迁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他们有权就此提出意见,加强居民的认同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纳入政府之外的非市场力量即社区力量,以社区为单元,有助于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确保效率和公平的有效整合。鼓励公民参与改造可以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与统筹的方式,组建社会顾问委员、建立社区单元、制定相关的改造更新计划。
在我国城乡城镇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改造更新尤其是滨水区域、城市名片等重要城市片区的改造工作,如何在建设形象的同时,不架空规划、不做面子工程,切实可行的改造城市、保留一些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建筑以及其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不以一种框架一刀切、不随意照搬照抄,针对自己的特点,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做精细化工作,深入其中、全面思考、系统考量。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城市都承载了不可复制文化记忆。如何正确面对城市改造,是政府、民间、学者等各个方面都应加以认真思考的问题,城市改造的过程显得尤为珍重,每一次改造都是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是各个城市在城镇化快速进程中保持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