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

2019-01-24 03:17殷海成
中国饲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产物

黄 巍, 殷海成, 王 乐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黄曲霉毒素B1(AFB1)主要由两大类丝状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一种二呋喃香豆素(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Abrar等,2013)。因其在紫外照射下会产生蓝色荧光而得名。AFB1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最稳定的毒素,其基本毒性单位为二呋喃环,尤其是氧杂萘邻酮的结构具有极强的致畸和致癌作用,常规的高温和强酸条件难以将其降解,只有在温度为268~269℃、pH 1.0~3.0时少量降解,但对于碱性溶液抵抗力较弱,pH 9.0~10.0条件下迅速分解。此外,AFB1易溶于甲醇、氯仿、乙腈、丙酮等,但不溶于水。

黄曲霉对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小麦等具有很强的侵染性,可以发生在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果实储藏、运输等过程。这些被黄曲霉侵染的作物果实如被加工成动物饲料,不仅不能被消除,反而还会被放大,甚至进一步对动物及其产品造成二次污染(Oruc 等,2006)。可见,AFB1的污染不仅是食品、饲料工业而且是动物产品加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解或消除AFB1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常用的降解AFB1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目的是将AFB1脱除或转化为无毒化合物(戴军,2015)。如表1所示,这三种脱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或者消除部分AFB1的毒性。但采用理化法脱毒,不论是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都难以达预期的安全、高效、低成本和不破坏营养成分等效果;而采用生物法降解AFB1具备高效、清洁、低成本、稳定、作用范围广泛、解毒彻底等优点,表现出独有的优势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表1 黄曲霉毒素B1脱除方法比较

1 生物法降解AFB1的方式

生物法降解AFB1已经逐渐成熟,大多数研究者拟先通过高通量筛选出解毒效率高的优势菌株,或者在原有菌种的基础上进行物理化学诱变、定向进化和基因工程改造等方法提高原始菌株的解毒效率;其次通过分离纯化具有降解AFB1的微生物分泌的酶等物质,并通过分析经微生物降解后的产物化学结构,从而探讨微生物降解AFB1过程和机制。

1.1 微生物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作用 自然界有许多微生物可通过非共价方式与AFB1结合,形成菌体-AFB1复合体,形成的复合体中微生物吸附性能减弱,整体趋于稳定,不易被动物机体吸收而排出体外,从而降低AFB1对动物的危害(Lee 等,2003)。 刘畅等(2010)利用酿酒酵母 Y1(Y1)高效吸附AFB1,其吸附率高达81.16%。杨玉红(2009)对AFB1进行乳酸菌吸附时发现,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CGMCC 1.539(L.casei CGMCC 1.539)对AFB1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吸附效果为49%。酵母菌和乳酸菌吸附AFB1被认为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微生物。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细胞壁上存在与AFB1结合位点。例如,酵母菌的细胞壁上的葡聚糖成分在吸附AFB1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主要在于葡聚糖的螺旋状分子结构与AFB1的特异性互补结合(杨乃欢等,2009);此外酵母细胞表面的甘露聚糖和几丁质等也提升其吸附能力。张秀江等(2016)将酵母菌、酵母细胞壁和水和铝硅酸盐结合,制备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探讨其对饲料中AFB1的脱毒效果。研究发现,当加入浓度为0.25mg/mL的降解剂时,对AFB1的吸附率最高,为98.21%。钱潘攀等(2017)采用麝香草酚诱导酵母细胞裂解,使β-葡聚糖的含量增加51.5%,提升对AFB1的吸附效果,其吸附能力达2.5μg/mg。乳酸菌细胞壁表面的肽聚糖也具有极强的吸附AFB1作用。姜富贵等(2018)和Moretti等(2018)利用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对 AFB1进行吸附研究,前者发现L.plantarum对AFB1的吸附强度为18.02%,后者发现L.plantarum CIDCA 83114能够去除 20%左右的AFB1。Hernandez-Mendoza 等(2009)将 L.casei L30 用于吸附 AFB1,发现L.casei L30对AFB1的吸附稳定性较好,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证实磷壁酸在结合AFB1的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Hernandez-Mendoza 等,2009)。 此外,Hamidi等(2013)测试了两种乳酸菌L.pentosus和L.beveris的磷壁酸分别以17.4%和34.7%的结合率吸附AFB1。虽然有多种微生物能够对AFB1产生吸附性能,但这些吸附作用大多数是不稳定的,存在可逆反应,不能将AFB1彻底的消除。因此,研究微生物对AFB1的降解作用至关重要。

1.2 微生物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作用 AFB1的生物法降解过程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所产的胞外、胞内酶破坏AFB1的分子结构,将毒素分子降解成为无毒产物的过程。

1.2.1 真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1运用真菌降解AFB1已有很多研究。Detroy和 Hesseltine(1969)发现AFB1环戊烷环上的酮羰基可被树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降解。Doyle 和 Marth(1979)报道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乳过氧化物酶与黄曲霉毒素的降解呈正相关。Shantha(1999)利用茎点霉(Phoma sp.)培养基中的提取物降解AFB1,证实所提取的产物为一种胞外蛋白酶,具有热稳定性。很多关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对 AFB1解毒的报道,如 Das等 (2014) 将P.ostreatus GHBBF10和P.ostreatus MTCC142与黄曲霉在稻草中共培养,这两种糙皮侧耳均能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并能有效地降解AFB1,最高降解率可达 89.41%;周露等(2014)发现优化后的P.ostreatus P1对AFB1的降解高达82.43%;Motomura等(2003)从 P.ostreatus分泌的产物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胞外酶,对这种酶的酶促反应的最佳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降解产物进行荧光检测,发现这种胞外酶能够减弱AFB1的荧光强度,推测酶的作用位点为AFB1的内酯环。 Wang 等(2011)对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分泌一种锰过氧化物酶(MnP)可以将 AFB1氧化为 AFB1-8,9-环氧化物,接着再被转化为 AFB1-8,9-二氢二醇来降低AFB1。 Liu 等(1998)发现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对AFB1具有降解作用,对假蜜环菌胞内多酶复合体进行了提取,证明其可以作用于AFB1双呋喃环的烯醚键,生成AFB1的环氧化物,进一步水解为AFB1-8,9-二氢二醇。利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降解AFB1的报道也有很多。Zhang等(2014)研究了 A.niger ND-1 对 AFB1的去除效果,表明优化处理后的ND-1可以在24 h后除去58.2%的AFB1,并证实ND-1降解AFB1是利用其分泌的酶;陈仪本等(1998)获得了A.niger菌丝体的提取物(BDA),通过对温度、pH、时间以及水分进行研究BDA表明,BDA对AFB1的解毒过程是酶促的。通过真菌对AFB1的研究,发现其能够对AFB1起到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但大多数真菌存在对AFB1解毒耗时长、操作过程繁琐和毒素降解不彻底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实际应用。

1.2.2 细菌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作用 Cieglar等(1966)发现橙黄杆菌(Flavobaterium aurantiacum)能够不可逆的从溶液中去除黄曲霉毒素。Zhao 等(2011)提取黏细菌(Myxococcus fulvus)的上清液能够降解71.89%的AFB1,并分离出一种酶,命名为黏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MADE),并证明镁离子能够提升MADE的活性。Teniola等(2005)报道,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利用其胞外分泌物与AFB1作用4 h后,降解率高达90%以上,作用8 h后毒素无残留;Hormisch等 (2004)筛选出一株能降解AFB1的M.fluoranthenivorans,并证实M.fluoranthenivorans是利用其合成的酶来分解AFB1。Alberts等(2006)检测了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对AFB1的降解能力,发现了R.erythropolis的上清液对AFB1的解毒效果远大于细胞内液或者细胞本身的解毒效果。Gao等(2011)发现枯草芽孢杆菌 ANSB060(Bacillus subtilis ANSB060)对于AFB1降解率达81.5%。Guan等(2008)筛选得到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对AFB1最高降解率为84.8%,还表明S.maltophilia的上清液解毒能力最强,Zn2+和蛋白酶K的处理使解毒能力减弱,推测S.maltophilia对AFB1的降解具有酶促性。Samuel等(2014)研究了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对AFB1的解毒,P.putida在与AFB1作用24 h后完全解毒,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分析降解产物发现,AFB1分别转化为AFD1、AFD2和 AFD3,降解产物的毒性远低于AFB1。王雪妍等(2017)发现了一株具有AFB1降解功能的食醚红球菌 (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通过TLC及ELISA检测显示其对AFB1有降解活性,并推测其含有的FDR家族还原酶可能与降解活性有关。Adebo等 (2016)对假单胞菌VGF1(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VGF1),荧光假单胞菌 (P.fluorescens)和葡萄球菌 VDF2(Staphylococcus sp.VGF2)的胞内液进行提取并用于AFB1解毒发现,当加入蛋白酶抑制剂时,这三种细菌的胞内液与AFB1作用6 h后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6.5%、63%和100%。赵春霞等(2017)利用外淘汰法获得了一种复合菌系FBAD-2,这种复合菌系能够在短时间内降解高浓度的AFB1,在120 h内能够将2μg/mL的AFB1完全降解,并且该复合菌系能够在70℃范围内保持高活性,通过对复合菌系FBAD-2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表明,其主要成分为梭菌(Clostridium)、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嗜热小杆菌 (Symbiobacterium thermopilum)等构成。Wang等(2017)获得了一种新型嗜热复合菌系TADC7,TADC7 由 Geobacillus、Clostridium 等细菌构成,TADC7同样能够在高温下降解高浓度的AFB1,在120 h内将0.5μg/mL的AFB1彻底降解,并表示TADC7的上清液起主要解毒作用。这种耐高温,耐高浓度AFB1的微生物聚生体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细菌及其产物能够将AFB1分解成毒性较低的产物甚至完全消除,大多研究仅表明细菌的上清液或胞内液中具有酶性质的成分,并没有彻底证实具体是哪一种成分起的作用,所以仍需进一步研究解毒酶的结构以及酶的解毒过程。

2 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法脱毒应用

应用生物法降解食品与饲料中AFB1成为研究的热点。赵丽红等(2012)在被AFB1污染的鸡饲料中添加B.subtilis MLJ060菌,利用MLJ060菌在鸡的胃肠道内降解AFB1,缓解了AFB1对产蛋鸡生产能力和蛋品质的危害。程伟等(2014)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AFB1解毒酶对鸡生长的影响,结果明显降低了肉鸡的死亡率。胡常英等(2015)将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复合,消除饲料中的AFB1,从而减轻AFB1对蛋鸡生长和生产的不良影响。Chen等(2015)发现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德氏乳酸杆菌亚种(L.delbrueckii subsp) 能够将AFB1转化为AFB2a,将这两种益生菌与加热过的花生粕进行混合厌氧发酵,3 d后检测,当热处理与厌氧固体发酵相结合时,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转化率可达100%,MTT法结果证实发酵花生粕未见明显毒性。除此之外,热处理和厌氧固体发酵不会改变花生粕中的氨基酸浓度和分布。刘睿杰等(2012)研究了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发酵花生粕去除AFB1的最优条件,在最优发酵条件下,B.megaterium对AFB1的去除率达到68%,并且基本不会降低花生粕营养价值。张晓雪(2015)将诱变黑曲霉FS-UV1进行固定化并处理含AFB1的大鼠饲料,试验结果证明添加固定化的FS-UV1能够很好地解除AFB1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的损伤,避免毒素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益生菌和降解酶在AFB1生物法脱毒的应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酶的活性不高,酶缺乏稳定性,酶的解毒机制没有彻底阐明等,针对这些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3 总结

生物法脱除AFB1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的特点,在防治AFB1污染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工业生产上还存在微生物解毒酶产量低、酶的活性不稳定,酶作用条件苛刻等问题。因此,为了更高效的解除AFB1带来的危害,需要筛选出能够高效产AFB1解毒酶的菌株,应用基因工程改造、定向进化等方法提升AFB1解毒菌的解毒能力。对解毒酶进行提取、分离、纯化,进而获得高活性成分,在清楚解毒机理的同时找到更安全的方法,使微生物解毒酶能够更高效的发挥作用,解决酶易失活等问题。在筛选解毒菌株的方法上,可以选择极端条件下,比如高温、高寒、高盐等,这样筛选出的菌种产生的解毒酶可能会更加稳定。研究AFB1降解的机理,能使微生物降解过程更具有可控性。还可以通过将AFB1降解酶基因在成熟模式生物中重组表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从而更好的降解AFB1。

猜你喜欢
黄曲霉毒素产物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侵染茶树籽产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球形三氧化钼还原产物形貌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常用检测方法
为什么许多艳丽的蘑菇会有毒?
孤独是现代产物,了解其历史或有助抗疫克艰 精读
美联储加息的产物研究
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LC—MS/MS定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