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乃芬/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新船市场需求不足、造船品种单一、造船成本过高等问题仍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
2018年以来,航运市场整体呈现出震荡上扬的走势,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来,在油船市场的带动下,克拉克森综合运费指数一度突破14000美元/天,比年初上涨29%。
2018年以来,散货船航运市场整体保持小幅震荡的走势。4月份一度下跌至974点,随后上涨至1748点。进入11月份,受澳大利亚铁矿石发货量不及预期以及中国铁矿石港口库存较高的双重影响,好望角型散货船指数一路下滑,带动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一路下降,截至11月16日,BDI 指数收于1020点,较年初下跌21.6%。
2018年,和散货船市场的震荡走势相比,原油和成品油船市场呈现了震荡上涨的态势,特别是进入11月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快速下跌,原油和成品油船运价指数分别上涨了9.5%和12.5%。
2018年,集装箱船运费市场保持平稳态势,受货物量下降的影响,欧洲航线和南美航线运费持续下降。相反,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出口商加快出口速度,以避免加税冲击,自8月底以来,美西航线运价持续上涨。截至11月16日,集装箱运费综合指数830点,与年初基本持平。
2018年,各主流船型均有所表现,1—2月份,散货船市场延续去年的良好趋势,3月和5月份,原油船市场大幅增长;7月份和8月份,液化天然气船连续上涨;9月份,大型集装箱船市场呈现良好态势。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造船完工量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近几年全球造船完工量保持在1亿载重吨左右,但受近两年新承接订单大幅减少的影响,预计2018—2019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处于较低水平。截至10月底,全球造船完工量701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6%。
10月底,全球船企手持船舶订单不足2亿载重吨,尽管新承接订单同比保持增长,但仍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手持船舶订单持续下滑,和2008年最高峰的6亿载重吨相比,已经下降了66%。
1—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302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承接新船订单284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2%。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54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比2017年底下降2%。尽管新承接订单同比增长,但仍难以满足开工需求,受此影响,手持订单持续下降。
造船完工量中,散货船占比48.2%,油船占比24.3%,集装箱船占比21.8%,其他船型占比5.7%;新承接订单中,散货船占比77%,油船占比9%,集装箱船占比7.5%,其他船型占比6.5%;手持船舶订单中,散货船占比58.8%,油船占比20.2%,集装箱船占比12.1%,其他船型占比8.9%。
2018年,船市初步显现回升迹象,但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过剩产能进一步压减,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的特点更加明显,船舶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70%,有6家企业进入世界前10;我国前10家企业新承接订单量占全国79.5%,有5家企业进入世界前10;我国前10家企业手持订单量占全国64.7%,有5家企业进入世界前10。
近几年,受手持船舶订单下降,开工船缺口增大的影响,新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船价格与成本倒挂矛盾凸显。一方面,船舶市场需求价低量少、船企开工不足、交付困难、两头受压。另一方面,特别是2016年年末以来,以船板为主的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平均涨幅超过40%,劳动力不足导致用工成本刚性上涨;企业改单延期交付现象增多,管理费用持续增长。船舶企业综合成本的快速上升大幅挤压了船企的利润空间,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
全球经济仍将保持温和复苏,海运贸易需求小幅增长,但受国际贸易摩擦和环保新规实施的影响,船东订造新船需求趋于谨慎。部分细分船型市场和新航线新船需求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
预测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量约为8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手持订单量可望保持在1.9亿载重吨水平。预计201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约340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有望比上年增长,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维持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
根据国家《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推进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未来几年船舶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有:
1.加强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
2.建设高水平创新中心。
3.实施重大专项工程。
1.努力化解过剩产能。
2.大力扶植优强企业。
3.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2.积极发展“互联网+”与服务型制造。
3.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1.提升产品质量。
2.推进品牌建设。
3.强化制造体系管理。
1.促进军民协同创新。
2.推进军民资源共享。
1.加快“走出去”步伐。
2.积极引入全球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