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立彪
近几个月,一个名叫杨霞的女人和她销售的土蜂蜜因几篇微信公号文章的炒作而走红。从推介资料看,杨霞从小生活在大山里,后带着女儿前往大城市打拼,有了一番事业后,有感于市场上所售蜂蜜质量不佳,决定回乡卖土蜂蜜,“找回儿时纯真的味道”。但许多人购买后发现这些所谓的土蜂蜜质量很差。更有问题的是,有媒体根据网文介绍,到杨霞所在地调查,却查无此人,疑杨霞的身份、故事等均为虚构。
对于杨霞事件,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其实是市场上常见的营销套路——销售土蜂蜜的公司一般是先选出一个形象亲切的类似杨霞这样的代言人,找一些价格便宜的货源提供者,再由电商团队发布广告,最后由客服伪装杨霞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成交后各环节再分红。至于有没有杨霞这个人,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倒是整个流程中最不重要的一环。这种套路不限于卖蜂蜜。想想早些时候有人在网上卖茶叶、卖酒、卖海参等,其所用套路是不是觉得眼熟?
事实上,近些年蜂蜜市场一直很乱,什么指标蜜、明矾蜜、焦糖蜜,各种造假花样翻新,现在又借助网络玩营销套路,把市场搞得更乱,让消费者更加无措了。
一位有着40多年养蜂经验的蜂农曾向媒体感叹,现在的蜂蜜一大半不是蜂酿的而是人酿的。做不做假全凭良心。即使是国内知名大品牌,也很难再找到像从前那样的真正好蜜了。蜂蜜造假早已成为业内皆知的秘密,而养蜂人所谓“一大半”由人酿,也并非虚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蜂蜜产量为47.3万吨,去除出口与进口顺差大约10万吨,内销应为30多万吨,但国内市场的蜂蜜实际销量却超过100万吨。显然,市场上很多蜜不是真蜜。
另一个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存在大量假蜜的事实。业内人士称,现在枇杷蜜、冬蜜等原料收购价格一般在40元/千克左右,通常终端市场销售的蜂蜜价格要比收购价高1倍以上才属正常现象,因为收购来的蜂蜜要变成蜂蜜产品,需要经过再加工,支付人工费用以及灌装、税收等,另外进超市销售还要支付进场费、上柜费等。但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枇杷蜜、冬蜜价格却比收购价还低。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造假。
当然,既然假蜂蜜都能瞒天过海,拥有市场,那么以次充好就更不好查,干的人就更多了。不同等级的蜂蜜原料收购价差别较大。油菜花蜜、荔枝蜜、龙眼蜜等成本价都比枇杷蜂蜜便宜,由于存在差价,有的厂商就会把较便宜的蜂蜜调和到枇杷蜜等高价品种中,再按价格较高的蜜种出售以获取高额利润。其实,市场更常见的是往蜂蜜中掺入糖浆,因为糖浆原料价更便宜。有的糖浆掺入比例可达50%以上。这些掺入糖浆的蜂蜜拿到市场上按相应品种蜂蜜价销售,利润更高。
由于假蜂蜜泛滥,真蜂蜜受到极大冲击,不但销售不畅,价格也难以达到蜂蜜本身应有的水平,有时甚至与白糖同价。既然无利可图,生存艰难,许多诚实经营的蜂农和蜂蜜加工企业开始退出市场。蜂蜜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进一步扩大,会对我国整个农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农作物授粉85%是由蜜蜂来完成的,如果蜂农都不养蜂了,蜜蜂数量锐减必会导致农业歉收,威胁粮食安全。
假蜂蜜之所以能够长期行世骗人,是因为蜂蜜造假成本低、差价大、利润高。当然,市场监管不力也是造成蜂蜜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市场监管者看来,蜂蜜行业是相对边缘而小众的行业,谈不上国计民生,加之怀有“反正吃不死人”的侥幸心理,对蜂蜜制假售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所放任。假蜜也许真的吃不死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照这样假下去,一定会毁了市场诚信,毁了行业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