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凝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修复,相关理论越来越成熟。本文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概念、江苏省历史城市保护道路,以及扬州的历史城市保护策略分析,意在为中国历史城市保护提供更多的参考。
1982年2月,国家为了保护那些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
1.1.1 江苏省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源流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有着全国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秦汉时期逐渐走向融洽,其中在江苏省的汉代遗存有徐州和扬州。六朝时期在古都南京形成空前的文化繁荣。隋唐五代时期,南北交融,当时古运河挖到了扬州,形成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景象。江苏历史追溯到史前的话,以聚落文明存在,之后到了三国时期的夏商周,秦汉时,各地方文明进行融合,在六朝文化繁荣期,以南京及镇江为例,隋唐时开凿了大运河,宋元时期科技也达到了高峰,明清时期南盛北衰,民国时期西风东渐。
1.1.2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江苏文化区分为楚汉文化区、淮阳文化区、金陵文化区、吴文化区和江海文化区。楚汉文化区是以徐州、宿迁为中心,表现为质朴刚毅,尚武大气。淮阳文化区是以扬州、淮安为中心,传统宽容,文字雅致。金陵文化区是以南京为中心,交汇兼容气度宽容。吴文化区以苏州为中心,表现为聪颖灵慧,崇教尚文。江海文化区是以南通、盐城为中心,开放相融,勇于开创。
1.1.3 江苏代表名城
江苏代表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南京,“人间天堂”苏州,“漕运之都”淮安。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国家物流枢纽,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 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淮安有2 200多年建城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曾经淮安“因运而兴、因运而盛”,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1.2.1 探索阶段
1982~1993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近百个历史文化名城。从这入选城市来看,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是古代的一种性质中心,或者是现代重要运动或事件发生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中存在着很多的重要的历史文物,它们都是具备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因此可以说,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内涵。
1.2.2 发展阶段
1994~2006年称之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阶段,期间丽江与平遥古城陆续申请世界遗产成功,第三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公布出来。同时,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些都是在发展阶段去制定完善与实施的。
1.2.3 深化阶段
从2007年迄今为止,全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城镇化的实施,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急剧扩张的城市用地,让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进一步得以深化改革。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几次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会议的召开,让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也和国际世界进行接轨。
扬州是一座拥有2 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也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对于中国南北经济沟通具有命脉作用,而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其地位相当于现在广州。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誉 。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扬州市东关历史街区,是扬州市四个历史街区最大的一个。
卢氏盐商住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也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遗迹。自今年“4·18”修缮一新后,卢氏大宅已成为古运河整治改造精品段中的点睛之笔。
2.2.1 古今文脉传承
古城扬州是中国第一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淮左名都”风采。历代古书记载扬州的名称很多,主要有邢城、广陵、江都、南充州、吴州、扬州、邢江、江阳、芜城、维扬、甘泉等十一个,只有扬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扬州这块土地上,曾几度作为一国或封国的都城。
2.2.2 中外人物汇聚
扬州风光明媚、物产富饶、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非常的丰厚。古代历史上与扬州关系紧密的人物众多,既有鉴真(梁思成设计的鉴真纪念堂)、汪曾祺、朱自清等国内名人,又有普哈丁、马可·波罗等国际名人。
2.2.3 南北文化交融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其所代表的淮扬文化是南北文化兼容并蓄的典型。
2.3.1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市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扬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制定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扬州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2012》 《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保护规划。
2.3.2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街巷的宜人尺度,保护修缮文物保护单位,维护维修历史建筑。
统筹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保护构成历史环境的要求(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等),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和整治措施。
合理利用、利用以不损坏为前提原则: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作为末日遗存在开放游览时要更慎重,在发挥其展示教育功能时防止被破坏。
2.3.3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
扬州历史文化展示与利用应坚持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保护古城传统风貌、街巷肌理、环境景观,充分考虑资源的环境容量,以永续利用为前提,统筹、协调参观游览与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充分挖掘历史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全面展示古城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传统风貌,同时加强各历史遗址之间的联系。规划拓展瘦西湖与其他遗址之间的水上参观线路,充分利用留存下的水系促进遗址之间的水上交通联系。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加强历史遗址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的意识。设置特色文化参观游览路线,使文化融于遗址。
2.3.4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具体保护规划
通过探究性的保护规划研究,建议通过宏观-微观二级保护规划,彻底解决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问题。
(1)宏观方面——整体保护。①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对“双东”街等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完善与制定保护规划。②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多数古城区的顽疾,只有彻底解决掉这个顽疾,才能真正提升生活质量,并增加城市街区的容量,是恢复与振兴街区的基础。③潜在文化的整体发掘:城市街区间只有从整体上进行保护和控制,才能保留完整的风格,具体措施包括远古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建筑物高度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要时刻进行整体性的保护。
(2)微观方面——重点修缮。“双东”街内有许多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李长乐故居、华氏园、逸圃、冬荣园,马氏住宅等,是扬州古城历史街区的珍宝,这些是历史保护中的重点部分,应该专业修缮、重点保护。微观方面首先要凸显各个街区具体历史特色,然后加强街区相互间的联系。强化景观塑造,延续老城区的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不断探索着新的解决办法,事实上,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维持原封不动的状态,有延续才是健康的历史保护和再生观。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保护模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