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宇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广东 深圳 518000)
我国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行进,经济发展水平迅猛提高,城市人口不断涌入和扩大,居民对日常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越来越无法匹配这些转变。城市承载能力不够、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而面对的却是越来越大的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生活体验要求,这些矛盾的存在,迫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迅速做出转变。智慧城市无疑是打破这一瓶颈的有力手段。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服务于居民的具体体现,是城市各方面功能的表现途径,是否真正将其与现代信息手段有机结合,科学地进行规划创新,最终达到智慧服务的要求,是衡量智慧城市是否真正落成的最大标准。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技术支撑、政策支持三个方面[1]。
自“智慧城市”这一理论被提出后,各方都在不断对其进行探讨和辨析,理论体系越来越丰满和成熟,基本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讨论和关注焦点,主要是基于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技术层面上,关注需要引入的技术和其可行性,政策层面上,则讨论政府对其态度和引导方式,并考量民主力量的存在。除此之外,我国很多学者还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填充智慧城市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力求挖掘更深层次内涵,结合本土特征乃至局部特征,架构出一套全面细致的理论,各地都能从中得到参考,形成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
技术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结合虽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如何运用得巧妙合适,需要深入探讨。目前,智慧城市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的支撑性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信息抓取整合、AI识别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果频出,势必会有更多新型技术运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我国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明确纳入了自身发展规划中,这些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文地理内涵不同,所适用的技术也会有所差异。如何根据自身特点,综合运用技术,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程度发挥,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2]。
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3]。对此,相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开展了政策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智慧城市涉及了经济、民生、人文、环境等方面,考虑起来不可厚此薄彼,否则容易引起不平衡、不稳定的状况,这也是需要政策力量进行干预的原因。政策方面的研究,要从每一位居民的立场出发,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为真正达到造福百姓这一目标而努力。
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考量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合理分配、功能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因此,用智慧城市这一理论进行建设时,也同样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并且还要在此之上,用更“智慧”的模式和思维来对待问题,引入新型技术,把智慧性彰显出来。
做出决策前,要校准思维方向,以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为基本出发点,然后拓展到更广的层面上去[4]。确定这一基本方向之后,就要考虑投入、效率、效益、均衡性等各方面因素,比如在规划空间时,既要保证功能的最大化体现,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占用其他方面的资源,确保城市规划的整体协调性和科学性。在设计各种服务设施具体的位置、配置时,要实际调研居民对于不同服务的需求程度,使服务设施的响应速度、优先级等参数符合实际需要,比如一些流量大、需求急迫的服务设施,要适当地增加数量和密度等。此外,在设计规划时,还要尽可能用发展的眼光,引入创新的手段和技术,使得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力求满足居民逐渐增加的个性化需求。这样一来,也有望提升居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居住体验,拉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智慧性还要体现在信息的精准、大量、科学地整合上。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深深融入了各行各业,通过搜集大规模用户的阶段性信息,预测出用户的选择倾向、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等,然后做出精准的推送或是宣传工作,将收获更大的收益。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通过对城市居民的数据收集和宏观分析,总结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和需求强度,以及居民的选择倾向等,帮助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应用各种感知型技术和定位识别系统,绘制出精确到点位的规划地图,实时对居民的信息进行详细收录,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居民的日常需求、生活习惯,针对性地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效率。
在进行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决策前,首先要收集和分析足够的空间信息及数据[5]。在感知和抓取空间信息时,目光不可仅局限于传统的、现存的统计数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些数据的参考性和准确性已不足以满足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因此,还应该注意与目前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将调查对象开拓到居民的网络生活中,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媒介为重点抓取对象,构建出居民日常生活习惯的精细模型。此外,还可以根据GPS技术等各种空间定位手段,捕捉到居民一天中不同时段出现在各种场所的位置,绘制出空间分布图,在人口流量大、活动密集的地方,设置投放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人员分布和流向较稀少的区域,则可以适当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这样,可以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提高利用程度比率,避免资源和空间的浪费,或是出现某些人流量大的区域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时,需要利用专业性的分析工具,如ArcGIS等,该系统的分析可以基于收集到的大量地理空间数据信息,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计算,并给出多项参数和各种形式的分析结果,便于之后进行的建模和综合考量等工作。由于在搜集数据时应用到了大数据,所以,抓取到的数据势必会是海量的,而分析过的数据并不能视作无价值的,还应该做好保留工作,便于与日后的新数据进行对比来预测趋势、调整决策,因此,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数据科学存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立科学高效的数据库,是将海量数据合理保存的最佳途径。此外,数据库还具有筛选、检索特定数据的功能,存储进去的空间数据,可以在之后很方便地调取和针对性查看,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性地为未来的分析工作减轻压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是当今网络普及和盛行的社会,互联网遍及千家万户,几乎人人都有一部以上的接入终端设备,可以说每分每秒都有海量的新数据产生。数据的来源五花八门,格式也不唯一,可以是文字、音频、视频等。因此,迅速抓取和整合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以统一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筛选出可利用的部分,其实是非常具有难度的。ArcGIS是能满足这一要求的针对性处理系统,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处理此类多源而形式不定信息的能力,可以读取地图上的空间数据,GPS及卫星系统的定位数据,以及介入手机与基站之间的传输通路,来抓取相应数据。获取了大量不同格式的信息后,该系统还可以进行翻译和转换,以唯一的数据语言将所有的数据重新表达,数据的利用者可以将这些重表达的数据导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工作。
凭借ArcGIS建立好数据库后,就可以进一步使用字段计算器实现基本的查找、排序功能[6]。需要注意,数据库在建立完成后,其最终的数据表述语言即可确定,之后如无意外不可进行变更和重建,否则将带来大量的额外工作,还存在着数据丢失的风险。此外,除了使用字段计算器,还可以使用各种逻辑结构语言或其他程序语言,对数据进行各种检索和筛选,以满足多样化的分析需求。
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信息技术的支撑,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也成为智慧城市得以顺利发展的有力推动。建设规划者在实际中,容易过多关注技术的投入和其效果是否满足预期,而忽视了万千城市居住者的内心需求,即忽视了“服务”这一本质。在做出决策前,应做好全面、大规模的调查工作,明确居民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设计,将城市打造成民众认可的宜居地,而不是按照决策者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操作。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热度持续上涨,参与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出现误区和偏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作为决策者和建设者,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智慧城市的初心所在,在热度居高不下的环境中思考其本质和内涵,做出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