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光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是重要内容。要转变发展观念[1]、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农村的发展要建立在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优先发展绿色生态新农业、新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美的生态宜居新农村。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3]。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美化生活环境,是未来乡村发展的主要趋势。
生态严控区村庄空间布局受生态保护红线的控制,以基本农田、山体、河流、森林、湖泊等共同组成的城市生态屏障,限制村庄整体空间布局形态[4]。河南省车村镇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洛阳市、嵩县南部,地处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和嵩县、栾川县、南召县、鲁山县、汝阳县“三市五县”结合部,311国道纵贯全境。镇域总面积556 km2,耕地面积2.8万亩,为河南省第一版土大镇。顶宝石村位于车村镇南部,东部和乔弯相邻,北部与东井义沟接壤,南部与下核桃园隔311国道相望,西部与稻谷田相邻,各村之间以村村通相连。顶宝石村与车村镇相距71 km,村域面积38.2 km2。
顶宝石村下辖11个村民组,共645户,户籍总人口有2 658人,村内现多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住,村庄内现多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居住,家庭内主要劳动力以外出打工为主,并在镇上或县城购置房产,因此村内老龄化趋势已经较为严重。随着子女外迁和分户,老人独居住宅逐渐增多。
(1) 顶宝石现状尚未修建排水管道,雨水、污水都是随意流放,生活垃圾没有统一治理,乱扔乱放情况严重,缺乏家禽牲畜的粪便处理。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存在垃圾、柴草、秸秆、杂物乱堆放的现象,导致居民环境较差。
(2) 顶宝石村民宅分布散乱且分布的范围较大,浪费土地资源。村内空闲地和不可利用地较多,存在较多闲置宅基地,未得到有效利用。且民宅基地面积过大,村内住宅建筑风貌参差不齐,建筑高度未得到有效控制,村容村貌亟须改善。
总之,村内基础设施缺乏,村民没有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便利,产业方面空白,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提升村民的经济发展。
乡村空间布局顶宝石村人口相对集中,规划“一心两轴带四区”的空间结构。
2.1.1 一心
一心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洛阳市乡村旅游景区游客中心的建设标准,将村委会大院改造建设成为顶宝石村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包含接待中心、咨询中心、投诉中心、商业中心、餐饮中心、停车场、土特产品购物中心等。
2.1.2 两轴
贯穿顶宝石村的311国道和小河两岸休闲游憩轴。结合市政道路工程,沿311国道建设无公害林果采摘区和商业中心、土特产品购物中心;在农宿区进行河道治理,建设成为休闲景观带、两岸种植当地野花,突显田园风光。
2.1.3 四片区
(1) 生态旅游风景区。
位于顶宝石村委以南,山高路窄、树林茂密。规划布局为水源保护区以及古寺游览区、漂流带等。
(2) 无公害林果采摘区。
位于村委西南方、311国道一侧,地势平坦、背靠大山,目前主要以葡萄采摘、批发为主,后期准备加大规模,添加新产品如苹果、猕猴桃等采摘园。
(3) 工业加工区。
与311国道相邻、位于东井义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规划此地为工业园区,主要以槲叶的二次加工为主,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 商业民宿汇聚区。
位于西井义沟,处于峡谷地带,规划此地为农家乐、民宿区以及休闲游憩区,可供游客游山玩水赏花,打造建设新型民宿基地。
2.2.1 供水量预测
依据《洛阳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居民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取150 L/(人·d),预测2030年末,顶宝石村规划人口别为3 000人,规划末村庄最高日用水量为4 50 m3。
2.2.2 供水管道规划
村内供水管网采用环状和树状相结合布置,管径为DN150~DN50。主干管尽可能布置在两侧有较大用水量的道路上,以减少配水管数量;配水管线按规划道路布置,管线遍布在整个给水区内,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2.2.3 排水系统规划
村庄污水排放采用排水暗渠,排水渠沿主要道路布置,主要道路排水渠为B×H=600×800,宅间路排水渠为B×H=400×500,标准为10 cm厚混凝土垫层,24 cm墙,12 cm厚混凝土盖板,水泥砂浆粉墙面。规划末期两个村庄排水渠敷设率达到100%。
依据村庄地形的自然坡度,大量雨水经自然坡度排入河道、 沟渠; 部分雨水则通过道路及雨水边沟流入排水暗渠,经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就近排入河流、坑塘沟渠。
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以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为准则[5],以山区森林化、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和村庄景观化等为主攻方向,以改善生态环境重点项目为抓手村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根源上减少,村域生态环境和生态承载力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生态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多部门介入,需要政府调节把控,首先确定建设制度的完善,便于对村庄规划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其次,政府应给乡村提供一些政策,发展当地优势特色,通过政府部门牵头,首先打通周围景区的山路,按照住房政策条例,对村庄整体进行规划整治。
乡村生态规划和景观规划在宏观上多有交叉重合,规划在不同尺度下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和过程是不相同的,景观生态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和非线性导致不同研究尺度之间的衔接非常困难[6]。因此确定在乡村规划和生态保护中的方法:首先确定生态规划的尺度问题,根据乡村现实情况的特点和问题,制定发展与保护策略,要实现两者的平衡。
乡村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针策略,确定乡村产业、目标的发展方向,实现乡村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对乡村规划的严格管控,规范化实施,保障村庄规划的稳步实施。
4.1.1 不断加强规划战略战术研究
深入开展规划战略研究,对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生态保护、风貌引导等进行持续动态跟踪研究。深入开展重点区域专项规划研究,加强对村庄重大项目、发展专项的规划研究。
4.1.2 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和监察机制
合理行使规划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的相应职权。一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打造规划实施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二是应尊重科学,确保乡村规划的规范性、可实施性和持续性,使村庄规划在管理中更加规范、有效,满足村民对美好乡村规划的向往;三是对现有的乡村用地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村庄空间格局、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检查,确保乡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四是强化规划宣传,普及规划意识。
4.2.1 打造乡村思路、优化体制改革
优化乡村产业发展方向,改善加强对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地方招商引资或政府申请等多形式实现乡村的基础建设。借鉴成熟经验, 采取出让产权、转让经营、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等办法,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市场化改革,根据行业特点,实行有偿使用、有偿服务,以经营的形式对基础设施进行调控管理,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2.2 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保证村庄发展的投入
按照“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村庄建设,走“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之路。走以地生财、以业生财、以财旺业、以业兴村的路子。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供水、公厕、绿化等市政建设项目推向市场,实现“你发财、我发展”的有偿经营。